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①身为一方父母官,面对复杂的局面和生...

下面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①身为一方父母官,面对复杂的局面和生活困顿的群众,他做事总是四平八稳,太缺少改革的魄力和为民请命的担当。

②尽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绵延数千年,但近年来盲目的“英雄崇拜”却让那些珠圆玉润、形象饱满的汉字越来越被忽视。

③相当一部分人对“药驾”的危害性没有清晰地认识,对“药驾”不以为然,根本不知道服药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④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学创作蔚然成风,出现了一批脍炙人口的精品:但也有许多作品内容低俗,文字粗劣,让人不忍卒读

⑤先秦这学期源于对人生、对社会的忧患,先秦诸子周游列国,大多席不暇暖,以谋求天下由“无道”转变为“有道”的格局。

⑥在今天留存下来的古桥中,多数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和修补,这就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古代桥梁已是凤毛麟角

A. ②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④⑤    D. ①⑤⑥

 

D 【解析】试题分析:②张冠李戴,“珠圆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③根据语意,“不以为然”应改为“不以为意”。④ 望文生义,“不忍卒读”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湘夫人》中借秋景来渲染和深化相约未见的愁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蜀相》中用“__________”一句诗赞美了诸葛亮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鹿门①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②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注】】 ①鹿门:山名,在襄阳。②庞公:指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歌的前两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三、四两句叙述世俗之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途,两相对照,别有一种韵味。

B. 五六句是写暮霭中朦胧的山树在月光下逐渐变得清晰,诗人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当年庞德公隐居之处。

C. 末二句的“幽人”在这里是指庞德公,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只有山林为伴,过着隐居的生活。

D.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在喧嚣和宁静的对照中表达了自己看破红尘,决心遁人空门的出世情怀。

E. 诗的前四句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 后四句则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两个不同的世界。

2.请简要赏析“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两句的表达技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端木赐,卫人,子贡。利口巧辞。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至齐,说田常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鲁弱吴强,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吾兵业已加鲁矣,奈何?”子贡曰:“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子贡还报吴王,吴王大说,遂发九郡兵伐齐。子贡因去之晋,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晋君许诺。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

【注释】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越王除道郊迎/子贡日/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日/待我伐越乃可/

如此/破越必矣/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

B. 越王除道/郊迎子贡日/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日/待我伐越乃可/

如此/破越必矣/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

C. 越王除道郊迎/子贡日/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日待我伐/越乃可/

如此破/越必矣/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

D. 越王除道/郊迎子贡日/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日/待我伐/越乃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时男子二十加冠而取字,自称用字,表示谦虚。

B. 诸侯,春秋时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C. 霸,霸主,中国春秋时势力最大并取得首领地位的诸侯。

D. 子,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

A. 子贡忠君爱国,临危受命。田常想谋反,但又畏忌四大权臣,于是准备侵略鲁国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家国有难,子贡临危出使。

B. 子贡因势利导,巧于辞令。他讲道理奇特而切中要害,,对田常,他诱之以利,劝其伐吴,对吴王,他诱之以霸,劝其救鲁。

C. 子贡胸有韬略,富有远虑。他利用吴越之间的矛盾,对越王晓以利害,终说服越王在吴王攻齐之时,联合齐国攻打吴国。

D. 子贡巧使妙计,终保鲁国。在子贡的计策下,吴国打败了齐国,又与晋国争霸,越国趁机突袭吴国,终成霸业。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

(2)吴王为人猛暴,子胥以谏死,太宰韶用事,顺君之过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地球水资源总量虽然很大,但其中97.59 %是海水,淡水仅占2.5%,而在这有限的淡水资源中,90%是人类难以企及的南北两极冰盖、冰川、冰雪,人类目前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只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0.26%。

然而随着人口膨胀与工农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全球工业用水量已增加了20 倍。淡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海水淡化产业日益受到政府与企业的关注。海水淡化是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海水淡化技术是包括了海洋科学、新材料、信息技术、化工等众多学科的综合技术。海水淡化技术起源自20 世纪50.60 年代,起初小范围应用在船只、海岛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淡水缺乏区域的不断扩大,特别是进入20 世纪80年代后,海水淡化技术逐渐被各国所重视,并逐步开始在工业、民用上进行应用。目前,海水淡化已成为中东各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等国家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伴随着海水淡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工程投资加大,海水淡化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

(摘自中国环保在线2013年3月13日)

材料二:

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与工业应用,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在此期间形成了以多级闪蒸、反渗透和多效蒸发为主要代表的工业技术。专家普遍认为,今后三四十年在工业应用上,仍将是这三项技术“唱主角”,但反渗透的比重将越来越大。从地区上来讲,中东海湾国家仍将以多级闪蒸为首选,因为它具有大型化和超大型化、适应于污染重的海湾水以及预处理费用低的优势;然而在中东以外地区将以膜法为首选,因为膜法的能耗和成本都具有优势,以北美地区为例,发展已经表明,在淡化和水处理方面都将以膜法为主。

(摘自360百科)

材料三:

材料四:

国家海洋局今天发布了《2016 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据初步核算,截至2016 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1个,产水规模118.81万吨/ 日,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规模为20 万吨/ 日。主要采用反渗透和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海水利用产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5 亿元,比上年增长6.8%。

据介绍,海水利用主要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化学资源利用。大力推进海水利用规模化发展,对于节约保护水资源、发展海洋战略新兴产业、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7月20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海水淡化技术是一门综合技术,它包括了海洋科学、新材料、信息技术、化工等众多学科,它是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

B. 海水淡化技术主要以多级闪蒸、反渗透和多效蒸发为代表,其中低温多效和多级闪蒸都属于热法。

C. 海水淡化的几种技术各有优劣,其中“膜法”因能耗和成本较低而成为除中东海湾国家以外世界其他国家的首选。

D. 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使用膜法海水淡化技术不同,我国则不采用膜法,而主要使用反渗透和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技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地球上淡水资源及其缺少,海水淡化产业日益受到政府与企业的关注,海水淡化因此也成为解决淡水供需矛盾的最重要手段。

B. 随着海水淡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淡水缺乏区域的不断扩大,各国海水淡化工程规模不断扩大,且都取得了显著的政治和经济效益。_.

C. 中东海湾国家之所以以多级闪蒸为首选,是因为它具有大型化和超大型化、适应于污染重的海湾水以及预处理费用低的优势。

D. 《2016 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显示,截至2016 年底,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5亿元,比上年增长6.89 %。

E.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的应用持续发展,范围从船只和海岛逐步向工业、民用方向迈进。

3.海水淡化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 罐

贾平凹

我们村三十户人家共同着一个井,一个碾盘,一个土地庙,也共同着一个药罐。

这药罐年代很久,但一直是完好的,它最早属老社长私有。老社长已经死去十五年,大家还记得他的好处。药罐自那时流传,谁家有人病了用罢药,罐子就放在门楼脑上,等着另一家有人病了来取用。风俗里送药罐等于送病,是要忌讳的。便又放于门楼脑上,等着别一家人病了再来“用用”。药罐就像老社长,人们对它畏惧,却不敢有半点亵渎心。

那阵,一般人有个病病灾灾,大都是抗着。吃些烧糊的葱根,喝些姜汤,捂被子发汗,用火罐在额上拔一个紫红的印或者用针扎中指、挑眉心,放出些黑血就罢。抗不过去了,再往土地庙里求神拜鬼。病人还是不好的,就只有说:“这是阳寿到时了,治了病治不了命的。”却没有想到去上百里的县城医院或抓几副中药吃。

上医院是不敢思想,抓中药那也是要许多钱的,我们没有钱买更多的粮食吃稠饭还能买药吃?吃药和买香烟一样被认作奢侈。

社长是吃中药的,因为他是社长,是我们村的光荣,吃公家的净粮,药费可以报销。社长是一个瘦老头,留大背头,穿黑呢子中山服。社长的气管常发炎,肠胃不好,腰酸,肾也虚亏,有几次病得要丢了命了,但后来却又好起来。于是社长说:“得了病怎么不吃药?瞧瞧,不是几副药就保住一个命吗?”

社长说过这话后,一般人家也开始吃起药来,但往往吃过一副二副,实在是没能力再吃下去,便去社长家门前的十字路口上揽社长吃过的药渣。心想,只要是药,即可治百病的,拿回来再熬一熬,让病人喝。一辈子没有吃过药的身子见药味就生奇效,这倒使社长也惊讶。也由此,村人对社长的药渣有了依赖,对社长家的药罐也有了依赖。

村里人好多年里,基本上是吃着社长的药渣维持了健康。除了许家的二婶外,竟没有出现过一次危险。许家二婶过日子太节俭。她一生什么都不敢糟踏,凡是能咽下肚的东西,绝不让它在肚子外坏掉。铲完了锅,孩子已将勺子铲子要拿去洗了,她说:“拿来!”伸出舌头将勺子铲子上的饭渣舔了。那一次许家二叔犯了病,拿回社长的药渣熬汤,喝过二次病好了,还剩一碗汤药不喝了。许家二婶身体蛮好的,却想:倒了多可惜,让我喝了。结果喝得她吐了一个晌午,睡倒在床上三天没有起来。

吃社长药渣的病人,病差不多全好起来,吃原药的社长却死了。死了一个大人物,我们村从此不能沾他的荣耀的光和药渣的利。

一晃好多年过去了,自土地分了以后,多多少少每家都有些零花钱,谁家有个病,也去抓些中药来吃了。没有谁再去揽别人家的药渣熬汤喝。而药罐还是老社长的那个药罐。

每每把药罐放在门楼脑上,或从门楼脑上取下来交给来取用的别人时,人们就想起了老社长。药罐是老社长留给村里的纪念,人们小心翼翼地使用着,从你家传到我家,从我家传到他家。药罐熬着苦口的汁水,苦水使全村人团结起来,滋润着生命,就这么活下去。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擅长以乡村但语来表现故乡旧事。如“天神,咱又不是社长”“怪了,现在人怎么不经活了,越来越娇气了”,从而使小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B. 药罐只说“用用”而不能说“借”,生病用吃烧煳葱根、喝生姜汤、拿针放黑血甚至烧香拜鬼神等来医治,小说借此意在批判乡民的迷信和愚味。

C. 老社长的药渣竟被乡民拿来继续熬制治病,这既是因为它如同老社长的身份一样,在乡民眼里成为一种希望与光荣的象征,更是因为乡民的贫困。

D. 老社长和村民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逼真表现村民贫穷的生活状态,而村民因“药渣”记住老社长的好处,也侧面表现村民的善良。

2.许家二婶是怎样的一个人? 作者为什么刻画这一人物形象?

3.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