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莫言:中国文化隐秘的书写者 莫言没有走孙犁那样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莫言:中国文化隐秘的书写者

莫言没有走孙犁那样的路,虽然写了乡土里迷人的存在,却把视野放在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与同代人的文学有别了。这里,有鲁迅的一丝影子,西洋现代主义的因素也内化其间,由此得以摆脱了旧影的纠缠。他对历史的记忆的梳理,有杂色的因素,从故土经验里升腾出另类的意象。不再仅仅是乡土的静静的裸露,而是将那奇气汇入上苍,有了天地之气的缭绕。先前的乡下生活的作品是单一的调子居多,除了田园气便是寂寞的苦气,多声部的大地的作品尚未出现。自莫言走来,才有了轰鸣与绚烂的画面感和交响的流动。这些在民国的文学也有,但还是零星点点的存在。莫言的规模和气象,已超过了民国许多作家,可以说是自成一路的摸索者。

莫言以布衣之躯,写天下众生,不是布道,不是为百姓写作,而是作为百姓的写作,于是就沉浸在泥土的深处,大地的精魂与地狱的苦难,都在其作品里以雄放的姿色出现了。

有时候,仿佛醉心于去描述那些灰暗和丑陋的遗存,但在混杂之中,在精神的多种因子的碰撞中,伟岸的力量和不屈的生命激情依在,在翻滚摇曳的咏叹里,人间的爱意汩汩地流动着。

莫言早期的小说就显示了一种从单一性进入复杂性的特点。《红高粱》《透明的红萝卜》等作品于混浊、零乱里依然有素朴的美。他最初的语言很质朴,是带着七彩的光泽的。后来发生变化,节奏也快了,意象的密度也越来越大,雄浑的场景和无边的幽怨,在文字间荡来荡去。

1.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2.莫言作品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

3.请具体解释“大地的精魂与地狱的苦难”在文中的意思。

 

1.对比。将莫言的乡土作品与同代人及先前人的乡土作品进行对比,突出了莫言作品中的特征:有西洋现代主义的因素,有鲁迅的影子,具有画面感和流动感。高度评价了莫言作品的规模和气象,是自成一路的。 2.①视野广阔,有鲁迅和西洋现代主义的风格;②画面感很强,内容丰富灵动;③从单一性到复杂性,从朴素的美到意象密度越来越大。 3.①大地的精魂指伟岸的力量、不屈的生命激情和崇高的精神品质。②地狱的苦难指灰暗和丑陋的遗存,即人间底层黑暗、丑陋的苦难生活。 【解析】 1.本题题目是“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能力。首先应清楚的了解文章的主体写作对象“莫言”。而在第一段,作者写到了孙犁,写到了其他的作家作品的特点,目的就是为了突出主体写作对象莫言及其创作作品特点。在手法上是运用对比,作用是写出其与同代人的文学有区别,突出莫言作品的特征。从这些关键句子可知:“有鲁迅的一丝影子,西洋现代主义的因素也内化其间”“自莫言走来,才有了轰鸣与绚烂的画面感和交响的流动”,最后总结“莫言的规模和气象,已超过了民国许多作家,可以说是自成一路的摸索者”。 2.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莫言作品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内容要点能力。答题时,对应题干信息,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关键信息,进行整合概括。本题答题区间为第一段和第四两段。仔细阅读这两段,可以从第一段筛选出“莫言……虽然写了乡土里迷人的……,却把视野放在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先前的乡下生活作品是单一的调子居多……自莫言走来,才有了轰鸣与绚烂的画面感和交响的流动”,从第四段筛选出“莫言早期的小说就显示了一种从单一性进入复杂性的特点”。最后根据筛选出的信息概括莫言作品特点,分条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简答题

(1)在《红楼梦》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中,宝玉笑道:“你这里长远了,不怕没八人轿你坐。”宝玉这里所说的“你”指谁?请概括本回中人物对宝玉所提的“三件事”,并归纳她的性格特征。

(2)《老人与海》中有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请分别指出“老人”“大马林鱼” “鲨鱼” “狮子” 的象征意义。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中,关羽得知刘备消息后,千里走单骑,勇闯东岭、洛阳、氾水等五座关口,连斩孔秀、孟坦、夏侯惇等六员大将,夺下渡船,过了黄河,最终和刘备相会。

B. 《头发的故事》是通过N先生与“我”的对话——实际上几乎通篇是N先生的独白——理性地总结了辫子在中国历史上及其在人们精神上造成的弊病。

C. 《哈姆雷特》第三幕中,波洛涅斯察觉到哈姆雷特可能是装疯,而他认为“人物的疯狂是不能听其自然的”,所以建议克劳迪斯将哈姆雷特送往英国再处死他。

D. 《茶馆》第三幕中,三位主要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在暮年相遇,他们一起撒纸钱,为自己,也为旧时代送丧;而茶馆帮佣康顺子的养子康大力参加了八路军,王利发被逼得走投无路,把儿子、媳妇、孙女送走去投奔康大力。

E. 在《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在与大海的斗争中有力量、勇气和喜悦,也产生了孤独、困顿和疲惫,透露了难以摆脱失败命运的无奈情绪。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荆公《题西太一宫》六言首篇也。今临川刻本以“杨柳”为“柳叶”其意欲与荷花为切对而语句遂不佳此犹未足问至改“三十六陂春水”为“三十六宫烟水”则极可笑。公本意以在京华中,故想见江南景物,何预于宫禁哉?不学者妄意涂窜,殊为害也。彼盖以太一宫为禁廷离宫尔。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根据内容分析,这段文字最可能出现的典籍是

A. 《文心雕龙》    B. 《诗品》

C. 《容斋随笔》    D. 《人间词话》

3.作者推断乱改荆公诗的原因是什么?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看到一张好的照片时,人们通常的反应是“拍的真不错!你用的是什么相机?”;而看到一张不好的照片时,人们则常常嘲笑拍照者的水平太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文能穷人”辨

甘正气

①钱钟书在《围城》里写了一个舞文弄墨的大才子董斜川,他原任捷克中国公使馆军事参赞,但“不去讲武,倒批评上司和同事们文理不通,因此内调”,对他的命运,作者有一句“判词”:“文能穷人,所以他官运不好。”默存先生一锤定音:董斜川官场不得志的原因就是喜欢文学、爱好写作。“文能穷人”一语惊醒读书人。大师的戏谑被奉为真理,很多人常常将其挂在嘴边,作为不读书的金灿灿借口和敲打文学爱好者的沉甸甸“大棒”。

②事实却正好相反。读书写作并非命途多舛的原因,而恰恰是其结果。是“穷人能文”,而不是“文能穷人”。读书写作是“穷人”所能选择的最廉价的消遣。简而言之,就是穷得只能读书写作了,而不是读书写作使人变穷。

③出生钟鼎之家,锦衣玉食的人,他的爱好也是烧钱的,花几亿买个鸡缸杯泡茶喝,也是小事一桩,根本不用到读书写作中找寻乐趣。生活在底层的呢?房贷要还,车子要慢慢存钱买,孩子上学的钱要预备。在这样的境况下,爱好也因陋就简,一本《经典常谈》会让他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一套《古文观止》他能消磨一个炎热的夏天。

④其实,读点书,还能有转机。博雅能文,妙笔生花,是一般人转穷为贵、化穷为达的终南捷径,读书改变命运,知识铸就人生,自古而然。靠科举实现人生转折的例子不胜枚举,相如一赋值千金,文也能富人,因写作而致富的人也不计其数,大仲马、杰克·伦敦、郑渊洁、郭敬明等,都是富豪。

⑤可是,为什么单单文人给人“穷困”的印象就那么深呢?⑥靠读书而“有学有术”后来位极人臣、既富且贵的也不少,但与古今圣贤相往来的读书人多了一点风骨与气节,少了一点圆滑与世故,不喜欢揣摩上意,不屑于溜须拍马,更不会损公肥私、巧取豪夺,死守俸禄,难得大富,这是给人“穷”印象的原因之一。

⑦谁都有不顺,人都有牢骚,但一般人诉苦哭穷往往都停留在口头上,说完烟消云散,不留把柄。文人能写,心情不佳不仅要说出来,还要写下来,不仅要把自己的苦楚写下来,还要大肆渲染,语不惊人死不休,达到催人泪下的效果,这样一来,白纸黑字,有了“穷”的铁证,于是再也摘不掉“文能穷人”这顶铁帽子了,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⑧要说的是,“文”与“穷”没有必然联系,“文能穷人”在逻辑上是不严的,既不是事实,也不是真理,还是少提为妙,不要吓退了一些未来的爱书人。

(选自 2015 年第 11 期《书屋》)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3.请概括“文能穷人”观点被普遍认可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