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其...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经典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其中思想的深刻,能够穿越时空,触及每一代人的心灵,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B. 为了让更多贫困户短期内实现脱贫,扶贫工作队鼓励每家每户发展特色产业,有人养蜂,有人种菜,甚至有人开发苗绣旅游商品。

C. 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提出以来,国人的创新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和持久动能。

D. 去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3.5万亿元,有6亿人参与分享,有预测认为,未来几年,共享经济将保持年均不低于40%左右的增速。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能力。A项,搭配不当。“思想的深刻”应为“深刻的思想”;“空间”应为“时空”;B项,用词不当。副词“甚至”不当,此处没有强调突出,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D项,前后矛盾:“不低于”、“左右”矛盾。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工智能正在大规模地替代人工,在各产业当中,首当其冲的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大量的工作将由机器人承担。

②能够流传千古,依旧被人们品头论足的名著,很多并不是因为它有多深涩难懂,反而是因为它的通俗,因为它的平易近人而又不失深刻。

③这几十年的中国大学院校,像钱老这样有良知,不为金钱名利所动,一心做学术研究的真正学者专家实属凤毛麟角了。

④传统小说家竭力把人物刻画得象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卡夫卡则随心所欲地将《城堡》中的主人公K打发成了一个无足轻重的符号。

⑤随着手机普及,越来越多的孩子迷恋上了手游,有的还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已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这引起了家长和老师们的担忧。

⑥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水平,同时又是极美好的精神享受,在老师的带动下,我们班学习古典诗词已经上行下效。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形容江水澄澈,舟船穿梭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

(2)《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在易水临行前唱的两句词是:“  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战马奔跑速度之快的一句是__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流莺①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②,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时所作。②参差:指鸟振翅飞翔。

1.下面对“流莺”这一意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歌第一句表现了流莺漂荡流转、无处柄居的境遇。

B. 诗歌第二句中的“不白持”三字,表明黄莺一度想放弃理想。

C. 诗歌颔联表明,流莺的歌声中饱含它对良辰佳期的期盼,婉转动听。

D. 诗歌颈联表明,流莺历尽艰辛,终于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E. 流莺无法挽留春天,连暂时柄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2.这首诗是怎样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茂字成逊。建兴初,南阳王保辟从事中郎,又荐为散骑侍郎,皆不就。寻拜秦州刺史。太兴三年,州人推茂为大都督,太尉、凉州牧,茂但受凉州牧。以兄子骏为武威太守。

岁余,茂筑灵钧台。武陵人阎曾夜叩门呼日:“武公[注]遣我来,日:何故劳百姓而筑台乎?”姑臧令辛岩以曾妖妄,请杀之。茂曰:“吾信劳人。曾称先君之令,何谓妖乎!吾过也,吾过也!”命止作役。

明年,刘曜攻韩璞于冀城。临洮人翟楷、石琮等逐令长,以县应曜,河西大震。茂谓参军陈珍日:“若刘曜长驱而至,计将何出?”珍日:“曜虽乘威怙众,恩德未行于下,又其内患未除,终不能旷日持久与我争衡也。珍请率弊卒数千以擒之。”茂大悦,以珍为平虏护军,率卒骑一千八百救韩璞。珍募发氐、羌之众,击曜走之。茂深嘉之,拜珍折冲将军。

凉州大姓贾摹,势倾西土。先是谣日手莫头图凉州茂诱而杀之于是豪右屏迹威行凉域。太宁三年卒,临终,执骏手泣日:“昔吾先人以孝友见称。自汉初以来,世执忠顺。今虽华夏大乱.皇舆播迁,汝当谨守人臣之节,无或失坠。吾承先人余德,假摄此州,以全性命,上欲不负晋室.下欲保完百姓。苟以集事,岂荣之哉!”年四十八。

                                                      (选自《晋书·张茂传》,有删改

【注】武公:这里指晋武帝司马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先是谣日/手莫头/图凉州/茂诱/而杀之/于是豪右屏/迹威行凉域

B. 先是谣日/手莫头/图凉州/茂诱而杀之/于是豪右屏/迹威/行凉域

C. 先是/谣日手莫头/图凉州/茂诱/而杀之/于是豪右屏迹/威行凉域

D. 先是/谣日/手莫头/图凉州/茂诱而杀之/于是豪右屏迹/威行凉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辟,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古代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还有“拜”“除”等。

B. “牧”这一职务起源极早。相传舜时置天下为十二州,牧是各州的行政长官。

C. 河西泛指长江以西地区,在不同时期范围有所不同。汉武帝时,河西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

D. “华夏”最初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原住民的自称,后来汉族自称“汉”,而“华夏”成为汉文化、古中国的代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茂淡泊功名。他多次推辞任命,曾推辞担任从事中郎、散骑侍郎、大都督等职。

B. 张茂知错能改。阎曾劝他停止修筑灵钧台,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下令停止T程。

C. 张茂知人善任。张茂认同陈珍的分析,提拔陈珍为折冲将军,命他出征,获得胜利。

D. 张茂心系朝廷。张茂自己一心效忠朝廷,临终时还嘱咐侄子张骏要效忠朝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信劳人。曾称先君之令,何谓妖乎!

(2)吾承先人余德,假摄此州,以全性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李贞)    《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可谓是难得的同时收获了收视率与好口碑的综艺节目。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央视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飞速飙升。

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V”也出言点评,《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牧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同时,这样的节目也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我们不该将宝贵荧屏资源拱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曝米花”节目,以博得些许廉价掌声,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

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的,是来自上海的“00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而除了武亦妹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像白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

无论是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还是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实际上都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信。网友“美好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摘编自201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摘编自2017年02月08日《湖南日报》)

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出现的诗词,从《佛经》、楚辞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越数千年,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到近现代整个中国诗歌史。竞赛题是央视请高校专家出的,题目所小诗歌不是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中国诗词高峰期的作品,而是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

(摘编自2017年02年09日《长江日报》)

材料四:

近日,在央视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的热播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受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等。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收视率超过第一季,再创历史新高,其成功根源在于利用央视这一平台和春节黄金档期。

B. 荧屏是一种资源,作者认为,《中国诗词大会》使他们认识到:不能为追求收视率而任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

C. 武亦姝、白茹云和王海军均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尝试挖掘,这也更进一步地引发了人们对诗词的认识。

D. 《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改变了此前文化节目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其实质是反映了当前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期待和渴求。

B. 第二则材料和第一则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但第二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

C. 第三则材料概述了“中国诗词大会”所用竞赛题的来源和诗词选择标准,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

D. 第四则材料具有新闻调查的性质,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数据表达观点,即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E. 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形式的建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