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材料二 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凭借其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

材料二

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刘慈欣凭借其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中国科幻第一次获得世界级的认可。小说讲述了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三体问题本来是个古老的物理学问题,牛顿当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第一卷“论物体的运动”中就提到过。刘慈欣充分发挥了他科学上的特长,赋予这个想象中的三体世界以可信的物理特性和演化规律。作品讲述了这个遥远文明二百次毁灭与重生的传奇,并进一步让三体世界、地球、甚至更高级的文明,发生猛烈而意味深长的碰撞。小说在最不可思议的生存景象中蕴含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性。这部作品既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反省,也是一种超载。

德米特里·比伦琴在《幻想作品的现实主义》中认为科幻作品的题材可以表述为:“面对着未来的人及人类,面对着不可思议的,幻想中的,但却可能是隐藏在进步的地平线后或自然界中的未来的人及人类。”文学的关注对象是人,科幻文学关注的是“面对着未来”的人,这是科幻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最根本的区别。他认为工业革命使得第一批科幻作家的作品集中在技术发展前景上。但是时代在转变,未来世界中人将是什么样子?未来将给人带来什么?在遥远的未来将发生什么和人有关的事情?我们很清楚地感觉到,这种未来很快就要到来。在幻想越来越迅速变成现实的当今,如果不想象未来,连现实本身也将不可理解。科幻作品的“科学——技术”这条线,最终会在它的创作中与一般文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哲学”这条线汇合。

(取材于网络《关于我国科幻文学调查研究课题的报告》)

1.根据“材料二”,不属于《三体》获得世界级认可原因的一项是

A. 描述了不可思议的未来生存图景    B. 蕴含了触手可及的现实性

C. 解决了牛顿提出的三体问题    D. 反省并超越了人类文明

2.根据“材料二”内容判断,下列不属于德米特里·比伦琴对科幻作品题材理解的一项是

A. 前沿科技    B. 幻想中的自然

C. 面对未来的人    D. 不可理解的现实

 

1.C 2.D 【解析】 1.试题分析:原文“刘慈欣充分发挥了他科学上的特长,赋予这个想象中的三体世界以可信的物理特性和演化规律”,选项“解决了牛顿提出的三体问题”曲解文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科幻小说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欧洲,一般人最早接触到的是儒勒·凡尔纳的作品。他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但十分单纯,像一个个色彩醒目的符号。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中,人类在文学中的主角地位让位于另一个文学史上首次出现的意象——大机器。大机器以“鹦鹉螺号”潜艇、机器岛和登月大炮的形象出现。【甲】像《八十天环游地球》这样没有大机器出现的小说,地球本身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学形象【乙】取代了人。同时,凡尔纳所代表的新生的科幻文学,把传统主流文学中占统治地位的人与人的关系转换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转换为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灵魂。

主流文学描写已经创造的世界,科幻文学则创造世界再描写它。科幻小说中的历史来自于作者想象中的世界。有这样一篇名为《奇点焰火》的科幻小说,描写在一群超级意识那里,用大爆炸方式创造宇宙只是他们的一场焰火晚会,一个焰火就是一次创世大爆炸,进而诞生一个宇宙。当我们的宇宙诞生时,有这样的描写:

“这颗好!这颗好!”当焰火在虚无中炸开时,主体!欢呼起来。

“至少比刚才几颗好,”主体2懒洋洋地说,“暴胀后形成的物理规律分布均匀,从纯能中沉淀出的基本粒子成色也不错。”

焰火熄灭了,灰烬纷纷下落。

“耐心点嘛,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呢!”主体1对又拿起一颗奇点焰火要点燃的主体2说,他把一架望远镜递给主体2.“你看灰里面,冷下来的物质形成许多有趣的微小低熵聚合。”

“嗯,”主体2兴趣着望远镜说,“他们能自我复制。还产生了微小的意识……他们中的一些居然推测出自己来自刚才那颗焰火,有趣……”

短短二百字,却在时空上囊括了我们的宇宙自大爆炸以来150亿年的全部历史,包括生命史和文明史,还展现了我们的宇宙之外的一个超宇宙的图景。又如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描述了人类从诞生直至与宇宙融为一体的全过程。从百万年前原始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到人类对近地空间和月球的探索,直到宇航员在土星探险的终点跨超时空之门进入宇宙深处,使文明完成从个体到整体的升华。作者笔端轻摇、纵横十亿年时间和百亿光年的空间,使主流文学所描述的世界和历史瞬间变成了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科幻急剧扩大了文学的描写空间,也使得我们有可能从对整个宇宙的描写中更生动也更深刻地表现地球和人类。

科幻文学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

(取材于刘慈欣《从大海见一滴水》)

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诞生:比喻新事物出现。    B. 暴胀:胀,zhàng,指体积扩大。

C. 囊括:囊,22画,形声字,口部。    D. 微不足道:意思是“不值得称赞的。”

2.在“材料一”中【甲】【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因为        B. 即使   

C. 无论        D. 于是   

3.下列对“科幻文学能使我们从大海见一滴水”中“大海”和“一滴水”对应关系的呈现,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宇宙/人类    B. 地球/大机器

C. 超级意识/微小意识    D. 大爆炸理论/基本粒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几天前,一篇名为《世界级“一代宗师”去世,领导人致电哀悼,但网络热度竟几近为零!》的网络文章获得广泛关注。

文章说,这几日,上到媒体新闻报业,下到朋友圈微博小巷,都在报道着郭敬明商业帝国、性骚扰男作者等花边新闻。而与此同时,曾被誉为世界级“一代宗师”的国际著名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柯俊院士逝世在互联网上热度几乎为零。曾让中国的科技走上一个新高峰的知名院士一生的荣耀竟然不如一个娱乐圈人物的花边新闻,令人一声叹息。

那么,对于这件事,这种现象,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完成作文。不可套作,不可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居民开垦小区内荒弃的公共绿地来种菜,这种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都是物业监管部门不作为。如果物业监管部门多一点责任心,开垦、美化公共绿地,这种在公共绿地种菜的现象就一定不会发生。可见,小区公共绿地利用得好与不好,责任全在物业监管部门。

①小区公共绿地种菜,并非一定都是因为物业监管部门不作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核电有零排放的环保优势,______。在选择支持核电之前,一位环保人士如此纠结。其实,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_____?汽车与车祸、飞机与空难、摩天大楼与熊熊大火……科技发展提供了便捷,也带来了风险;发展中不同诉求的交织、冲突,_____。如何在面临两难时做出权衡,在面对风险时保持理性,在全力提高安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大力利用新技术,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也正是在与这种“宿命”抗争的过程中,不因噎废食,不一劳永逸,人类才不断创造着新文明,实现着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为了欢迎您的到来,我们用一天的时间准备了这件礼物,您就心领了吧。

B. 我并无昆玉,一想到年事已高的父母,就觉得应该努力工作了。

C. 对于文学社的征稿事宜,我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因此我特地垂询了一下。

D. 他出了一本书,在扉页上写上“请您雅正”,便迫不及待地给老师送去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