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或称之为贬官文化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

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就恢复其名誉。

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

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

A. ①③②⑤④

B. ①②③⑤④

C. ②①⑤③④

D. ②①③④⑤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本段文字主要陈述“贬官文化”,①句承“贬官”应放在开头,③句承①句中“只好与山水亲热”,说“文品”,②句说“人品 ”,⑤句“人品和文品双全”是对③、②句的总结,④句与“地因人传”相呼应,应放在最后。解答连贯题,概括来说,第一,要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第二,要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第三,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具体来说注重三个“抓”:抓中心,抓思路,抓标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文化自信,对于行进在实现自己伟大梦想征途中的民族、国家意义重大,对于实现潜能、追求幸福的个体更是不可或缺。

B. 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C. 22日,广西南宁大沙田一民房突发火灾,消防战士及时搭建一条生命通道,成功救下了3名妇孺儿童。

D. “十一”期间,青秀山公园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游园节目深受市民欢迎。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微量元素虽然在人体内的含量微不足道,但与人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如果微量元素缺乏,会造成特殊的生化紊乱、病理变化及疾病。

②如果我们不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那么细小的苗头最终可能酿成大祸。

③全国文物收藏展览会上,各种不同级别的文物陈列在装饰一新的大厅里,琳琅满目,让人叹为观止。

④在青秀区某停车场内,上万辆共享单车因违规停放被统一集运到这里,各色各样,密密麻麻,野生藤蔓随意缭绕,从空中俯瞰蔚为壮观

⑤他的表情很细腻,可以说一丝不苟;嗓子也很响亮,唱几句真的是响遏行云

⑥昨天偶遇睽违多年的老同学,长期分别,短暂相聚,我们却没有拘谨不适,反而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忆起彼时的人事物情,不觉失笑。

A. 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①②⑤    D. ③④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 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志摩《再别康桥》)

②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的诗句: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

③《记念刘和珍君》中描写真正的革命者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记念刘和珍君》中既是对反动统治发出警告,更是对后起的奋进青年发出召唤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出师表》中,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发竹下

[宋]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 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作者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次年被派到徽州(在今安徽省境内),当了六七年州府下属的小官吏。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这首诗是这年或之后二三年内,离开竹下时写的。②结束:穿着。③穗:用丝线或布条等扎成的挂起来往下垂的装饰品。④吹:通“炊”。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解说和评价,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的首联扣“早发”,先点明出发时的情景:穿好晨装,跨马出发。“散疲顽”,暗示此行是在繁忙的公务之后。可见诗人是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品赏竹下之景的。

B. 诗的颔联扣住诗题中的“竹下”,描绘了山区清晨特有的清新明丽的景象。

C. 颈联上句写炊烟,下句写溪水,画意甚浓。炊烟,树丛,溪水,小桥,上下映衬,一碧一绿,一直一弯,在色彩、线条和态势上构成了错综变化之美。

D. 炊烟当树“直”,暗示无风,同时还会使人联想到那炊烟下庄户人家生活的安宁与平静。“弯”则勾画了绕山穿桥的小溪的身影。这两字显然脱胎于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且与原句意境相似。

E. 这首诗,诗人不仅准确描绘了沿途景物的特征,而且把自己的主观体验和感受融于景物之中,表达了观景时的愉悦心情。

2.这首诗的颔联写得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赏析其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项伯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营。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心矣。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羽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豯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媭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注释:①晏驾,指古代帝王死的讳称。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舍人”在这里指宫廷侍卫。在“鸿门宴”中,张良看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到帐外召唤樊哙进来,让他保护刘邦。

B. “……残东垣,迁左丞相”,在古代中国,是“左”尊还是“右”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期和时代,存在着不同的规定。周、秦、汉时,我国以“右”为尊。故皇亲贵族称为“右戚”,世家大族称“右族”或“右姓”。

C. 《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个人解释和评价,也是司马迁“一家之言”的重要内容,向为治文史者所重。

D. 我国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荆轲刺秦王》中,“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沛公从百余骑项伯面见项羽           ②寿毕,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B. ①暴师霸上,待大王                   ②愿得将军之首献秦王

C. ①群臣绛、灌等敢入                   ②宫妇左右不私王

D. ①高帝笑起                           ②樊於期偏袒扼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樊哙是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屠狗出身。他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背信弃义,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 中学课本《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写樊哙撞倒守门卫士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而本文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言词也比《鸿门宴》委婉,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 刘邦晚年,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疲惫的神情。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 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之情。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日微哙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2)即上一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戚氏、赵王之属。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