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是仿...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设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后转化为行政区。

B. “世子”,在先秦时代是君位继承人的封号,汉朝以后用以称郡王的继承人,以区别皇位的继承人太子,还指藩属国的王位继承人。

C. “丁内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回家守制,又称“丁忧”,是传统的道德礼制。

D. “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即指帝都长安,“诣阙”,指奔赴朝廷、皇宫或都城。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C项中“丁内艰”指母亲去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京兆是京畿都城池地域名称,是周王朝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管辖区域的称谓。

B. .在古代人才的选拔方面,征、辟是自上而下的提拔任命,而察、举是自下而上的推荐介绍。

C. 节度使是唐代特有的地方军政长官称谓,所辖地域称为藩镇。由于节度使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所以出现了藩镇割据。

D.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参加会试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秋天举行,所以又叫“秋闱”。

 

查看答案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古代对人的名的注解、补充和延伸,必须与名相呼应。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互为表里。

B. “迁”“转”是古代官职任免变迁的术语,另外还有“授”“徒”等,“迁”“徙”是关于职务调动的, “授” “转”是关于任职授官的。

C. 都督,中国古代军亊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犮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

D. 檄,古代用以晓喻、征召或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的文告。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网络词语“刷朋友圈”表达的其实是“看朋友圈”的意思,“刷”这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看”的动作,加大了表达的趣味性。

B. 国务院近日发布盐业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不再核准新增食盐定点生产批发企业,取消食盐批发企业只能在指定范围内销售,允许它们开展跨区域经营。

C.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在借鉴西方城市规划经验的基础上,城市封闭住宅小区的内部道路被要求逐步对外开放。

D. 被誉为“中国大天鹅之乡”的荣成保护区,为确保大天鹅安全越冬,每年都准备足量的食物进行人工投食,保护这些来自远方的“贵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兴驻艺术展示中心展示学校美术教师的艺术成果,还引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桃花坞木传承人顾志军,成为推动创新型文化人才不断涌现的坚实载体。

B. 虽然有国有资源作支撑,但面临重重困难,国有企业能取得现在这样的成绩,确实可说堪称不易。

C. 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软实力”硬不硬、强不强、大不大,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

D. 选票上候选人名单按姓氏笔画为序,在多年实践中证明简便易行,也可以避免人为造成候选人获选机会不平等的情况。这样做,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保障选举人和被选择人的民主权利。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鲁迅对《呐喊》中的人物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这不仅得力于他高超的写作技艺,更因为他对国民劣根性深刻地思考与认识。

②59岁现象,即有些干部一直廉洁奉公,但想到自己马上要退休了,就趁机捞一把,往往是因收受贿赂而东窗事发,受到起诉。

③他接管我们班之后,深感头疼,因为全班学生的成绩良莠不齐,几个前任班主任都干了不长时间,然后都摇头叹气,无奈走人。

④文化层次决定文明程度,这话可能没错,而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恰恰是高文化层次人群的见利忘义,有时达到利令智昏的程度。

⑤尽管地方政府给了他很多支持,但他坦言,自己在创业的道路上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当其冲的就是资金问题。

⑥亲爱的旅客朋友,又到了说晚安的时候了,车窗外已是万家灯火,夜色阑珊,希望你今晚能有一个好的心情,明天再见。

A. ①②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③⑤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