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古诗文原文填空 (1)“悲难”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文人情感。杜甫的《登高》以 ...

根据古诗文原文填空

(1)“悲难”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文人情感。杜甫的《登高》以_______”两句抒发久客他乡、孤苦多病的悲难;杜牧的《泊秦淮》以“________”两句表达感叹兴亡、忧念现世的悲难。

(2)劝说他人是一门学问,先秦时士人的劝说之术各不相同。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语言却极有分量:“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邹忌则从日常家事入手,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劝谏齐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____________。”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比如第一句中的“久客他乡、孤苦多病”“感叹兴亡、忧念现世”。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作客”不能写成“做客”;“陪”不能写成“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月九日     崔善为(唐)

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

霜浓鹰击远,雾重雁飞难。谁忆龙山外,萧条边兴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题“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人们用登高、赏菊花、插茱萸等活动表示庆祝。

B. 传统上秋季分为孟秋、仲秋、季秋,分别对应农历七八九这三个月,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经凋残。

C. 颔联“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写晚秋逼人的寒气催落菊花,只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

D. 古诗写重阳节,多表达欢庆之意,而这首诗的尾联,想到自己身处萧条冷落的龙山边关,全无喜庆之意。

2.“菊花”是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下列各句中“菊花”与本诗颔联“菊花催晚气,萸房辟早寒”句所表达的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A. 江城菊花发,满道香氛氲。(唐·岑参《送蜀郡李掾》)

B. 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宋·陈与义《感事》)

C. 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开。(清·顾太清《菩萨蛮·端午日咏盆中菊》)

D. 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近代·弘一《清平乐·赠许幻园》)

3.有人说,《九月九日》这首诗“韵含悲难”。本诗的韵脚(句末押韵的字)是如何体现悲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简子大猎于中山,有狼当道,人立而啼。简子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简子驱车逐之。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仕,策蹇驴,囊图书,行失道,望尘惊悸。狼奄至,曰:“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异时倘得脱颖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输诚哉!”

先生曰:“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脱有祸,固所不辞也。”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三纳之而未克。狼请曰:“事急矣,惟先生速图!”乃跼蹐四足,引绳束缚之,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先生内狼于囊,引避道左以待赵人过。

已而简子至,求狼弗得,盛怒。拔剑斩辕端示先生,骂曰:“敢讳狼方向者,有如此辕!”先生匍匐进,跽而言曰:“行道人何罪哉?且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性贪而狠;君能除之,固当效微劳,又肯讳之而不言哉?”简子默,回车就道。

狼度简子之去远,而作声囊中曰:“出我囊,解我缚,我将逝矣。”先生举手出狼,狼咆哮谓先生曰:“我馁甚,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先生既墨者,思一利天下,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

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引蔽驴后,曰:“狼负我!”狼曰:“吾非固欲负汝,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相持既久,遥望老子杖藜而来,须眉皓。先生舍狼而前,拜跪啼泣曰:“乞丈人一言而生。”丈人问故,先生因述始末,顿首杖下。丈人闻之,杖叩狼曰:“夫人有恩背之,不祥莫大焉。儒谓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为子必孝;又谓虎狼知父子。今汝背恩如是,则并父子亦无矣。”狼曰:“初,先生救我时,束缚我足,闭我囊中,压以诗书,我鞠躬不敢息。是安可不咥?”丈人曰:“是不足以执信也。试再囊之,吾观其状果困苦否。”狼欣然从之。先生复缚置囊中,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先生曰:“不害狼乎?”丈人笑曰:“禽兽负恩如是,而犹不忍杀,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解衣以活友【注】于彼计则得,其如就死地何先生其此类乎!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也。”言已大笑,先生亦笑,遂举手助先生操刃共殪狼,弃道上而去。                                          

(取材于马中锡《中山狼传》

【注】左伯桃与羊角哀为友,闻楚王善待士,同赴楚。困于途中,值雨雪粮少;伯桃遂绝食,且解己衣与羊角哀,入树洞中冻饿而死。羊角哀独行仕楚,显名当世;后启树发伯桃尸葬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      干:求取

B. 行失道,望尘惊悸                  夙:清晨

C. 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          却:止步

D. 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          与:赞同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夫人有恩背之          引绳束缚之

B. 引避道左以待赵人    行道人何罪哉

C. 先生匍匐            丈人闻之,杖叩狼曰

D. 简子默,回车就道     须眉皓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有只狼在路上,像人一样直立着嚎叫

B.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先生的恩德,是使死人复活、让白骨长肉啊

C. 我鞠躬不敢息

我(一直)鞠躬求饶不敢停止

D. 于彼计则得,其如就死地何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三纳之而未克。

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

5.在下面每个角色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来评价其在文中的表现。

中山狼 ________     ② 东郭先生 ________    ③ 丈人 ________

6.丈人说:“解衣以活友……先生其此类乎!他认为东郭先生和左伯桃都是仁陷于愚;但有论者对此并不赞同,并评论道:东郭非仁实愚,左伯桃非愚实仁。请结合文中及注释里的具体内容谈谈该论者如此评论的理由。

 

查看答案

【材料三】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甲】并没有完全坍塌,乡村社会错综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血缘维系的家族和邻里关系依然广泛存在。作为农村中有声望、有能力的乡贤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地位依然重要,他们协调冲突、以身作则提供正能量的作用不可或缺。

现代社会存在两种乡贤,一种是“在场”的乡贤,另一种是“不在场”的乡贤。有的乡贤是乡土文化的看护员,既扎根本土,同时又把现代价值观传递给村民。还有一种乡贤出去奋斗,有了成就再回馈乡里,他们可能人不在当地,但由于通讯和交通便利,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和支持家乡发展,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和财富都能影响家乡。

在乡村的【乙】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如何让乡土社会更好地粘合起来,让社会转型中的个人和家庭得到社群的关注,让人拥有认同感,乡贤就是能起到这种作用的粘合剂。乡贤大都对传统和现代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析】
一方面,他们扎根本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乡村情况比较熟悉;另一方面,他们具有新知识、新眼界,对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有一定把握。因而,现代乡贤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
桥梁。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周边的人,用村民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传递现代知识,让现代的法律和契约精神与传统的价值和伦理得以协调。

在以城镇化为主要表征之一的现代化进程中,【丙】,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会出现很多难以预料的矛盾。乡贤在村子里地位比较高,村民比较能够听得进他们的意见,可以起到弥合社会分歧的作用,使社会改革发展进程在乡村这一层面变得更加平顺,有利于农民、农村顺利融入现代化进程,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乡贤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修养成为乡民维系情感联络的纽带,让村民有村落的归属感和社区的荣誉感,这样的乡贤文化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

当代中国需要乡贤文化的复兴。这不是传统士文化的回归,而是要实现社会贤达和社会体系的有机融合、现代社会治理在乡村基层的有效落实。我们当然不能回到过去,但在依法治乡、完善现代乡村治理的同时,也应强调乡贤对于当下乡村稳定的重要作用,以更好地让村民行为有法度、价值有引领、操守有规范。

(取材于张颐武《重视现代乡贤》)

1.下列对“材料三”中加点词语的语境意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看护员:严格地固守乡土文化。    B. 粘合剂:使乡土社会更加和谐。

C. 桥梁:联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D. 纽带:维系乡民间情感的联络。

2.下列语句分别填写在“材料三”中甲、乙、丙三处,正确的一项是

①传统社会纽带越来越松弛     ②传统秩序    ③传统社会的架构

A. ③①②    B. ③②①    C. ②①③    D. ②③①

3.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当今社会呼唤乡贤文化复兴的意义。

 

查看答案

【材料二】

尽管对于“新乡贤”尚未有一个明确的学术定义,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中认同的标准和资质也有差异,但它无疑囊括了当代乡村社会中所有有道德、有能力以及有威望的个体。新时代农村的新乡贤,与传统农村的乡绅有一定的延续性,但也有了一些变化。从职业上来看,传统乡绅主要由读书人组成,不管有没有为官的经历,至少都参加过科举,具有社会威望和个人财产;新乡贤则可以涵盖各行各业的人物。从负责的公共事务上来看,传统乡绅要负责征收赋税,因为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村。但是,当代中国的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工商业,延续千年的农业税的取消,自然不需要新乡贤来催缴农村的税赋。传统的乡绅需要维持乡村社会的治安,教化民众,因为传统乡村社会主要依靠道德规范和村规民约等习惯法来维护秩序。但是,在当代农村,各项制度日益完善,社会分工也更为明确。这些都使得新乡贤不再需要像传统乡绅那样包揽几乎全部的乡村日常事务。

从目前来看,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知识精英,对于新乡贤的认可主要基于两点。其一,要有广泛的道德影响力,这一点与传统乡绅是一致的。新乡贤要致力于自我道德的完善,这一完善的过程是通过以能力帮助他人、用财物救助他人和以人格魅力感化他人来达到的。在新乡贤的品质中,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二者缺一不可。无专业技能,则不可能具有合法致富的手段;无社会责任感,则不能在公共事务中对乡村社会有任何贡献,也就无法成为道德楷模。其二,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和经济地位,并且能够带领村民致富。在传统社会,深受儒家观念影响,大多言义不言利,乡绅即使具有经济优势,也不能强调这方面的作用。但在当代社会,“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农村要改变过去落后的面貌,就必须要发展经济。所以,能够带动一方村民致富的能人,自然被视为新乡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新乡贤与传统乡绅最大的不同,将“义”与“利”进行了完美结合,而传统的乡绅主要只是完成了“义”的部分。可见,社会对于新乡贤资格的认可,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是一致的。

(取材于吴灿《从乡绅到新乡贤》)

1.相比传统乡贤,下列专属于“新乡贤”特点的一项是

A. 有财产、有知识    B. 包揽乡村事务

C. 有道德影响力    D. 带动乡民致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内容判断,下列作品中的人物,可以称为“乡贤”的一位是

A. 孙少安(《平凡的世界》)    B. 赵太爷(《阿Q正传》)

C. 贾雨村(《红楼梦》)    D. 老船夫(《边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何谓乡贤?古人认为“士大夫居乡者为绅”,“士大夫”是指取得了一定功名(如秀才、举人等)的读书人和官员,“居乡者”明显是对官员的界定,是指离职(即退休、罢官、丁忧等)卸任回乡的官员。

乡贤由于“生于斯,长于斯”,与家乡形成了一种永久性的联系,因而从内心里生发出一种无法抹去的故土情结。所以,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品德高尚的乡贤无不尽可能地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的反哺行为呈现出三种精神:

首先,正义精神。众所周知,官员在地方上胡作非为的不良行径并非个案,老百姓恪守“民不与官斗”,因为他们深知“胳膊拧不过大腿”,且“山高皇帝远”,斗则必输无疑。作为孔孟之徒的乡贤则不一样,孔孟思想在他们心里根深蒂固。按照孔孟思想,任何社会都应该有正义,否则,社会就会乱套,陷入无序状态,人性也会被扭曲。所以,作为孔孟之徒的乡贤对不法官员的检举,不仅是为老百姓抱屈鸣冤,更是对社会正义原则的维护。

其次,公益精神。乡贤大多热心于公益,地方上的各种公益活动,几乎都有乡贤的身影。大凡修治城垣、道路、桥梁、育婴堂以及赈灾等,乡贤既要大力倡导筹办,又要带头捐资,同时还要主动参与主管监督。

再次,服务精神。乡贤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非常关注,不仅同情他们的艰难生活,还积极寻求各种可能的途径帮助他们。对老百姓内部的矛盾,乡贤也积极参与调停,以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百姓之间的纠纷的顺利解决,一方面是对乡贤的信赖,一方面也体现了乡贤诚心实意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服务精神。

一句话,为地方谋发展,为百姓谋福利,反哺家乡是乡贤精神的动力。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些崇高的精神品质,大大强化了老百姓对乡贤的认可与期待。对那些为地方做出贡献的乡贤,不仅生前得到老百姓的敬重,殁后也对他们不遗馀力地加以表彰,把乡贤载入地方志中,让他们流芳百世,名垂青史,体现了老百姓对德高望重的乡贤的充分认可。

(取材于黄彦弘《乡贤精神的继替》)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乡贤资质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 有影响力    B. 有故土情结    C. 年纪大    D. 有精神动力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乡贤作用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 维护正义    B. 倡导公益    C. 维护稳定    D. 丰富文化

3.下列词语,不专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A. 士大夫    B. 功名    C. 丁忧    D. 地方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