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与儒家崇圣、墨家尚贤相反,道家对于圣贤一直保持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与儒家崇圣、墨家尚贤相反,道家对于圣贤一直保持着理性的抵制,如老子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使民不为盗”,庄子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在于使老百姓回到纯然朴素的状态中,削弱社会的等级差别和能力差异。法家所提倡的尚法不尚贤,意在废除人为的能力评判、德行评骘,从而使法律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唯一标准,成为同一贤愚的绝对要求。道家想要社会回归于原始初朴的状态,实际上消解了社会组织的全部意义,而法家所设立的法,恰恰是为了维护在乱世之中的公共秩序,以其在圣人与贤臣之外,建立一个更具有可行性的社会秩序的维持方式。

法家所强调的人才选拔,不是出于道德的考虑,而是出于责任和能力的考量,试图建立一个有公法可依、责权分明的公共社会。在法家看来,国家设置各级各类行政官员,就是为了让他们去履行为公的职责,分担公共社会中的事务性工作。《慎子•君臣》中提出“官不私亲”的原则,肯定了选官必出于公。《慎子•威德》中反对“国家之政要在一人之心”,为平天下而立天子,为治国家而立国君,为管理公事而立官长。天子、国君、官长必以天下、国家、官事为本,而不能以天子、国君、官长自身的私权为本。

先秦法家以官职的大小、官阶的高低作为衡量士人社会价值的尺度。遴选出来的官员未必都是圣贤之人,但他们却是社会治理的具体执掌者,肩负起规范社会运行的责任。在君主制官僚体系下,官员的本职角色只能是协助君主治理人民,多在上向君主负责,少在下向民众负责。先秦法家吸收了道家思想,提倡君王垂拱,官员任事,《慎子•民杂》论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申子•大体》也有:“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更是用摇木、张纲及救火三事为例,肯定了官员在君民之间的过渡作用。尽管最终的决策权仍掌握在君王手中,但官职是因其客观必要性而存在的,官员在执事时也是相对独立的,必须遵守一切为公的基本准则。

官员行使职权时,要废私立公,明于公私之分,做到清廉、方正、奉法,这是官员的公共责任。法家明确反对官员有私,要求“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其府库不得私贷于家”,批评“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群臣持禄养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官员一旦结交私人关系,很容易玩忽职守。不过,法家也承认官员在私人领域内有私,个人的私心并不绝对与公共责任冲突。

官员的社会责任不仅是承担应做的社会事务,还有一层涵义是在没有处理好时,官员要受到谴责和制裁。先秦法家完全不寄希望于道德说教,而是“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凡事一决于法,由君王对官员察言、任事、观行、考功,任何官员为政的任何环节,只要有所违背或者有所不妥,就必须对其有相应惩戒,绝不能枉法而任由之。这其实可以看作是官员问责机制的早期简单形态,问责的原则是法,问责的主体是君王,问责的方法是赏罚制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法家和道家思想都提倡君王垂拱,官员任事。都主张放权给大臣,让君主逸乐,大臣任劳,因此,官员在执事时也是相对独立的。

B. 法家以官职的大小、官阶的高低作为衡量士人社会价值的尺度,虽然遴选出来的官员并非圣贤,但却都能够遵守一切为公的基本准则。

C. 法家要求官员在行使职权时,废私立公,分清公私,做到清廉、方正、奉法,这一点对当今社会治理,官员执事也有一定的启发。

D. 法家明确反对官员有私,认为官员一旦结交私人关系,很容易玩忽职守,极容易对公共责任起冲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阐述了儒、墨、法三家之不同,重点阐释了法家、儒家之体系的内涵。

B. 第一段向读者阐明了儒家、墨家崇尚圣贤,道家对于圣贤理性抵制,法家则提倡尚法不尚贤,使法律成为衡量人际关系的唯一标准,成为同一贤愚的绝对要求这一观点。

C. 文章第一段先总说,接下来的四个段落均为分说,采用的是总——分的论证结构,其中用了较多的篇幅介绍法家的治理思想。

D. 文章最后点明了“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凡事一决于法,即使是协助君主治理人民的官员,在事务没有处理好时,依然要受到谴责和制裁这一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家所设立的法,维护了在乱世之中的公共秩序,在圣人与贤臣之外,建立了一个更具有可行性的社会秩序的维持方式。

B. “官不私亲”的原则,肯定了选官必出于公,天子、国君、官长必以天下、国家、官事为本,这些思想都是非常客观进步的。

C. 任何官员为政的任何环节,只要有所违背或者有所不妥,就必须对其有相应惩戒,法家为官员问责机制提供了早期的简单形态。

D. 法家不寄希望于道德说教,凡事一决于法,托是非于赏罚且绝不能枉法而任由之。但问责的主体是君王,又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

 

1.C 2.A 3.A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都主张放权给大臣”理解错误,原文第三段“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最终的决策权仍掌握在君王手”,可见并非放权给大臣。官员在执事时也是相对独立的,但还必须遵循一切为公的原则。B项,“却都能够遵守一切为公的基本准则”,说法过于绝对。D项,“极容易对公共责任起冲突”错,原文的表述是“但法家也非常开明地承认个人的私心并不绝对与公共责任冲突。”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A项,“重点阐释了法家、儒家之体系的内涵”有误,文章重点阐释法家体系的内涵,而对于儒家,只是文章开头进行简略描述。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变未然为已然,由原文第一段“道家想要社会回归于原始初朴的状态,实际上消解了社会组织的全部意义,而法家所设立的法,恰恰是为了维护在乱世之中的公共秩序,以其在圣人与贤臣之外,建立一个更具有可行性的社会秩序的维持方式”,可知选项内容只是法家的构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

①“品牌”是商业用语,品牌的内涵是指它所包含的个性、价值和文化,个人、集体、国家等都应该有自己的品牌。

对“品牌”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②将自己的书贴上特定标签或写上几句话投放到公共场所,如咖啡馆、地铁或公园内的长凳上……无偿提供给拾取到的人阅读;拾取的人阅读之后,再以相同的方式将该书投放到公共环境中去。这就是“漂流书活动”。

每一位主人都希望自己的书被人带走,想象着它进入另一些人的世界——和他们发生各种奇妙的联结。这样,一本流动起来的书,便有了它的故事——书的生命或人的生命,都可能由此变得不再平淡。

请根据上面的提示语,发挥想象,以“漂流书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立意自定;有形象,有情节,有创意。

 

查看答案

微写作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孔子对仁者下的一个定义是,自己要站的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行得通。《平凡的世界》中某些人物接近上述“仁者”的标准。

请你从中选取一个人物,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楚。1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职业的高低贵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相反,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

以上文字出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结合这段话,以下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段话中的“他”指的是孙少平。该文段是少平的心理活动,但是是由作者代为抒情议论,这种写法在小说中很常见。

B. 小说描写的苦难数不胜数:田晓霞被河水卷走,郝红梅失去丈夫,李向前失去双腿,秀莲得了肺癌……作者试图告诉读者,苦难是生命的常态,我们甚至永远无法摆脱苦难。

C. 孙少平有很多次改变苦难人生的机会,但是他都放弃了。他在苦难的奋斗中找到了自我的存在意义,最后过上了安逸舒适的生活。

D. 小说很多人物的伟大品格体现在苦难中仍具有宽容、助人、坚忍的品格。少平救助曾告发他的侯玉英;孙玉厚让出祖居窑洞给弟弟成亲;少安主动辍学,挑起家庭重担。

 

查看答案

涂瀛《红楼梦问答》:“或问宝钗与黛玉孰为优劣?曰:‘宝钗用柔,黛玉用刚。宝钗用曲,黛玉用直。宝钗徇情,黛玉任性。宝钗做面子,黛玉绝尘埃。宝钗收人心,黛玉信天命。不知其他。’”

关于这段文字,以下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于钗黛孰优孰劣的问题,涂瀛认为宝钗优于黛玉。

B. 贾母给宝钗过生日,“点戏时,贾母一面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了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贾母自是欢喜”。这一情节,很能体现“宝钗徇情”的特点。

C. 黛玉来探望宝钗,发现宝玉也在,笑道:“我来的不巧了,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这一情节,很能体现“黛玉绝尘埃”的特点。

D. 元妃省亲中宝玉和贾府姐妹们作诗。宝玉一时构思太苦,还差一首,宝钗悄悄替他代作一首。这一情节,很能体现“宝钗收人心”的特点。

 

查看答案

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这篇在重要时刻发表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引人深思。

B. 喜欢这座城市,不是因为她的繁华奢侈,光怪陆离,而是因为她恬静悠闲的另一面。

C. 很多人心中都有顶礼膜拜的偶像,偶像实际上承载了人们心里对完美的向往。

D. 经过五年的努力,他的心愿终于如愿以偿;他望着落成的大楼,不禁踌躇满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