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苏童 儿女们没有见到过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苏童

儿女们没有见到过那只白鹤。老人说每天黄昏那只白鹤会到水塘边饮水,长长的嘴巴浸在水中,松软的羽毛看上去比新轧的棉花更白更干净,它就站在离核桃树三步远的地方饮水,有时候青蛙从水草丛中跳到岸上,它就扑开翅膀飞走了,有时候牛在地里哞哞地叫起来,它就扑开翅膀飞走了。但儿女们说他们就在水塘边灌溉耕地,他们从来没见过什么白鹤。

又是黄昏,天边的云朵像一堆未被燃尽的柴堆,他所熟悉的原野、孤树、池塘和房屋又发出一种低沉的叹息声,这种声音只有他能听见,儿女们有耳朵,但他们不相信天黑前的家园会发出叹息。老人想等会儿天就黑了,天一黑儿女们就要来喊他回去吃饭了,他们对他还不坏,没有嫌他老来多病,但他们只会对他说,爹,回家吃饭了,爹,上床睡吧。他们根本不知道他的心思。老人捡起一根树枝,在池塘与核桃树之间的地上来回走了几步,最后他用树枝在泥地上画了一个很大的圆圈。

一个小男孩在池塘边捉泥鳅,一个小女孩在核桃树下捕蝴蝶,而老人靠着核桃树睡着了。

白鹤怎么还不来呀?小女孩没有抓到蝴蝶,就伸手去抓老人的耳朵。

老人睁开惺松的双眼望了望天空,他说,太阳一下山白鹤就会来的。

小男孩抓到了一条泥鳅,对他祖父说,你把泥鳅切碎了扔进水里,那只大鸟就会来的。

那不是大鸟,老人说,是白鹤,白鹤是最吉祥的鸟,人可以乘着白鹤到天堂去。

你要乘着白鹤去天堂吗?小男孩问。

老人唇边掠过一丝悲凉的微笑,他说,不是什么人都能乘上白鹤的,我也不敢想我能乘上白鹤,可我说什么也不会让他们把我拉到西关去。

他们拉你到西关去干什么?小男孩说。

西关有个火葬场,老人对孙子比划了几下,嘴里发出噼啪啪模拟火焰的声音,他说,人到了西关就化成一股黑烟。

小男孩发现祖父的眼睛里突然噙满了泪,他用手去抹了抹祖父的眼睛,你别怕,小男孩想了想安慰祖父道,人不会变成烟的。

人会变成烟,老人一动不动地靠在核桃树上说,人是会变成一股烟的。

春天午后的阳光照耀着祖孙三人,蜻蜓在池塘的水面上飞,粮食种子在池塘边的泥土下生根发芽,蒲公英在路边开出了黄色的小花,那些年幼的生命都环绕着七十三岁的老人飞翔或者生长。

小女孩跳到地上的大圆圈里蹦着跳着。

别在里面玩,老人朝孙女摇着头说。那是爷爷睡觉的地方。

你要是把自己藏在这里,他们找不到你就不会拉你去西关了。小男孩忽然眼睛一亮,拉住祖父的胳膊说。

老人的身子哆嗦了一下,说,可是谁来给我挖这个坑呢?

我来挖,男孩说,我会挖坑!

老人笑了笑,他不再说话。他闭起眼睛,老人的嘴角上残存着那丝宽和的微笑,但他知道眼泪正在不知不觉中流出来,他听不见眼泪滚落的声音,只听见四周的土地仍然散发着沉沉的叹息声。

我还在呼吸,我还活着呢,老人仍然闭着眼睛靠在核桃树上,他说,带你妹妹到池塘

那边去玩吧,别太吵,你们不是想看白鹤吗?太吵就会把白鹤吓跑的。

后来哥哥就模仿大人挥起铁镐,在大圆圈的中心挖下了第一块泥土。

小女孩伏在祖父的膝盖上看着她哥哥挖坑,她说,爷爷你别把自己埋起来,埋起来透

不出气,你会死的。

爷爷是会死的,可是死在土里比死在火里好,死在火里爷爷就变成一股烟,死在土里

爷爷还能看见白鹤,爷爷想让白鹤带着走呢。老人说。

没有白鹤,小女孩说,爷爷你骗人,我爹说你老眼昏花,把池塘里的鹅当成鹤哩。

白鹤会来的。老人抬头望了望天空,他说,等太阳落山白鹤就会来的。

爷爷,你是不是不想进去了?男孩端详着祖父的脸,他说,你怎么哭了?是你自己要这样的,你要是不想埋就别埋了,我们回家吧。

不,我就要进去了,老人缓缓地站起来。

老人朝池塘上空观望了一会儿,自言自语着,太阳下山了,白鹤该飞过来了。

老人扣好了衣服的扣子,小心翼翼地滑进了深坑中,老人站在坑内,仰着脸对孙子露

出了满意而欣慰的笑容,他说,好孩子,现在开始铲土吧,记住,一铲接住一铲,我不让

你停你就千万别停,来,开始铲土吧。

男孩顺从地开始铲土,除了几声沉闷的咳嗽声,他没再听见祖父的嘱咐。祖父已经嘱

咐过了,不让他停他就不能停。于是男骇一铲接一铲地往坑里填土,他看见潮湿新鲜的黑

土盖住了祖父花白的头发,这时候他犹豫了一下,他说,爷爷,再填你会透不过气的,他

听见了祖父在泥土下面的回答,祖父说,别停,再来一铲土,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泥上下面传来的声音听来很遥远,但却清晰……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自始至终没有出现的“白鹤”,不但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而且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神秘而美好,孤独而优雅,寄寓着老人的理想与希望。

B. 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展示了中国乡村的生活风貌并揭示出社会转变所带来的问题,批判了一些农村人观念的传统落后,也透露出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C. 阳光下飞舞的蜻蜓,发芽的种子,开花的蒲公英,散发出生机与活力,与老人并不幸福的晚年生活以及悲剧结局形成反差,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性。

D. 老人的死,并不是因为他的生命真的到了尽头,而是他的儿女们和孙辈们共同埋葬了他,小说用了一种较为极端的方式引领读者思考。

E. 老人在地上画的一个圈,其实是他为自己选好的墓址,当孙子主动提出要为老人挖坑的时候,老人流下了得偿所愿的眼泪。

2.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3.根据本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插入了影视剧中孙悟空被压五指山的镜头。你认为这种改编是否成功?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1.BE 2.(1)交代老人生活状况,老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不被理解,突出了人物形象。(2)老人在地上画圈,是个悬念,同时也为下文主人公对死亡方式对选择作铺垫。(3)表达出老人和土地之间深厚的感情,同时揭示老人悲剧的原因。 3.示例一:改编不成功。(1)故事围绕老人展开,介绍了他的生活状态,交代了人物结局,插入的片段反而破坏了故事的完整性。(2)小说主人公人物形象已经刻画得很丰满,加入的部分,显得累赘。(3)小说主旨明晰,插入其他内容,反而会对主题的理解造成干扰。(4)小说语言风格富有诗意,《西游记》的插入会打破这种诗意的宁静之美。示例二:改编成功。(1)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西》是大家熟悉的内容,使读者更有认同感。(2)孙悟空是渴望自由,追求梦想,反抗现实的典型形象,以此来映照主人公,更显突出来人物形象。(3)被压五指山象征老人的理想被现实阻碍,也得不到儿女的理解,更加深化了文章主题 【解析】 1.试题分析:B 项,文中没有批判一些农村人观念的传统落后。E 项,当得知孙子要挖坑时,流下的眼泪一方面是可以实现愿望,另一方面也有对人世的不舍与无奈。 2.试题分析:此题是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答出内容,然后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作用。此段落重点交代“交代老人生活状况,老人内心的孤独寂寞,不被理解”,这些在在文中的内容上突出了人物形象,表达出老人和土地之间深厚的感情,同时揭示老人悲剧的原因。从结构的角度,文中“老人在地上画圈”,是个悬念,同时也为下文主人公对死亡方式对选择作铺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些年,“文化创新”已经成了流行词汇。所谓文化创新,其实并不在于创造一些新口号、新提法,关键是要能针对时下所面临的问题,探寻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所以,在考虑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时,首先应考虑我们当前遇到了什么问题。

从国际社会经验讲,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3 000 美元,即人们有了较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之后,会有强烈的精神生活的需求,此时社会容易爆发信仰危机。据 2013 年的数据统计,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 6 767 美元,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信仰领域也问题重重。这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时代背景。

毋庸置疑,当下人们信仰领域出现的种种问题,与传统的断裂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文化创新就必须重新思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放眼全球,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法国有法兰西民族的文化,德国有日耳曼民族的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沿着各自的传统发展。法国不会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而完全接受德国文化,反之亦然。这本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常识。但是近代以来,中国主张放弃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势力非常强大,这无异于摧毁自己的精神长城。其实,文化创新决不能摒弃本国的文化传统,相反,文化创新恰恰应该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本前提。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的统一?为此,需要从制度上解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源头活水”问题。这里所说的“源头活水”有两层意思:一是作为“源头活水”的“中华元典”那就是要重视中华民族历史上那些最基本的文化经典,比如“五经”“四书”等。“中华元典”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载体,是中国文化的根脉,其对于一个民族的存续至关重要,正如古语所说:“叶断犹可将,根断心永绝。”但对于这一根脉,我们向来是不太重视的。上世纪初曾经积极倡导政治革新的梁启超对此深以为忧,他说:“今日非西学不兴之为患,而中学将亡之为患。”从梁启超的时代算起,到今天已经一百年了,中国文化传承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断裂,真正能读懂“五经”这几部“中华元典”的人微乎其微。“中华元典”的传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二是作为“源头活水”的人才培养,这里重点应该关注高校的人才教育和培养,要能够对现行教育体制乃至高校学科设置中存在的某些不合理之处进行改革。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学,都设有“古典学系”,以古希腊文献、古罗马文献等为依据,研究那个时期的历史、哲学、文学等等。古典学甚至成为这些大学的招牌学科和专业。西方学者普遍认为,古代经典对

于子孙后代而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对它们进行研究和传承是后世学者的天职和责任。      

而我国一定程度上把自己民族的“元典”学(即经学)排斥在高等教育体制之外需要反省。

笔者一直认为,中国当前的文化创新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需要将上述两个层面的“源头活水”结合在一起,即将经典文化教育纳入到高校教育体制中来。事实上,只有恢复经典文化的学习、传承和研究,才有文化创新的根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文化创新将无从谈起。

(选自姜广辉《经典是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创新的关键是要能探索出解决时下所面临的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而不在于能否创造一些新口号、新提法。

B. 我国当前进行文化创新的时代背景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幅提高、经济快速发展而人们精神信仰领域产生危机。

C. 对于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文化创新都应该立足于继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决不能抛弃本国的文化传统。

D. 要解决中国当前的文化创新问题,首先是要将经典文化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制之中。否则,文化创新只能成为空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行文化创新就必须重新思考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这是因为,当下人们信仰领域出现的种种问题,与传统的断裂有直接的关系。

B. 实现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的统一,需要从制度上解决文化传承与创新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中华元典”的传承,二是人才的培养。

C. 西方一些著名大学极其重视对古代经典的研究与传承,与之相反,我国却把民族的“元典”学排斥在高等教育体制之外。这种做法要反思。

D. 经典是文化创新的“源头活水”,恢复经典文化的学习、传承和研究是文化创新的根基。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文化创新才会成为可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好了之后,反而容易爆发信仰危机。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精神信仰领域也出现诸多问题。

B. 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沿着自己的传统发展。但遗憾的是,自近代以来,中国却有很强的势力主张放弃本民族传统文化。

C. 中华民族价值观的载体、中国文化的根脉是“五经”“四书”,但人们对其重视不够,真正能读懂的人也微乎其微。

D. 要进行文化创新,就要改革现行教育体制乃至高校学科设置中不合理之处,如设立“古典学系”,研究并传承古代经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在网络热传。广州一位月薪三万元出头的妈妈,最近却连衣服都快不敢出手买了,原因就是读小学的女儿放了暑假,导致开支陡增。女儿参加美国游学,2万元;女儿在家请阿姨照顾,5000元;每两周节钢琴课,2000元;游泳2000元;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这些加起来就要35000元了。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②明确文体;③自拟标题;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大气保温气体之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天气干旱或旱涝不均,甚至可能造成海洋水位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①________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②________:比如增加的二氧化碳可以给植物施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这必须有个前提,植物还活着!如果土壤被污染,③_______,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氧气工厂空气净化器”。 

四、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文字并不能直截了当地经世致用,   谁指望让文学去提升GDP,那肯定是痴人说梦,  ,人们知道文学的任务也不是治理雾霾,   帮人中彩票,   按照一位年轻作家的说法,文学连中国式过马路也管不到.文学不会失去价值,  文学能够载”,   这个,与我们每个人是否能够活得更美好是息息相关的。

 

A

如果

同样

或者

甚至

但是

因为

而且

B

/

因为

甚至

而且

然而

由于

所以

C

如果

同样

或者

甚至

因为

而且

所以

D

倘若

/

亦非

而且

所以

同时

而且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A. 中国珠算入选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家

B. 朱彦夫被中宣部评为全国首位时代楷模”,但朱彦夫的先进事迹对于许多人了解得还远远不够

C.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是保证公共权力纯洁性的基本手段

D. 在那个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是评判一部文学作品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