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材料三 有的博物馆认为保护好文物不出事情是头等大事,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

材料三

有的博物馆认为保护好文物不出事情是头等大事,将文物封闭在库房,秘不示人,觉得这样才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其实不然,“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些文物同样如此。2010年浙江省博物馆利用馆藏的“彩凤鸣岐”和“来凰”,举办了唐代雷琴演奏会。古琴属于漆器,很难保存。这两把古琴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保存下来还能使用,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人使用它。古琴在安装上琴弦以后,才能保持力学上的平衡,不至于散架。

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敦煌石窟集珍贵性、脆弱性于一身,历经千年的莫高窟艺术品,每一件都像岌岌可危的病人,游客的参观成为莫高窟最大的隐患。2003年,莫高窟全年游客接待量为30多万人次,2014年已增长到81万人次。根据测算,莫高窟一天的游客接待量极限在3000人次左右,而黄金周的日接待量曾超过2万人次,莫高窟不堪重负。实验监测数据显示,40个人进入洞窟参观半小时,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这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彩塑和壁画正在缓慢退化,千百年后人们何以领略莫高窟的神韵?

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如何化解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敦煌数字化工程,犹如一缕明媚的科技之光,照进古老的莫高窟。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游览模式发生了变化,艺术体验搬到洞窟外面,游客先通过数字化体验艺术“做足功课”,再进个别洞窟实际体验。这种模式既能满足游客看真品的需求,同时又减少了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中心建成后,游客停留时间由2小时缩短至70分钟左右,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6000人次。

(取材于黄洋、祝越、周龙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三,下列关于文物保护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将文物“深藏闺中”不是最好的保护方法

B. 实际上有些文物使用起来反而有利于保存

C. 二氧化碳含量的降低会加速壁画的老化

D. 彩塑和壁画的退化也有自然因素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敦煌“数字化展示中心”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减少了莫高窟的游客接待量

B. 改变了洞窟的游览模式

C. 缩短了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

D. 减少了游览对莫高窟的破坏

3.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含义与作用。

 

1.C 2.A 3.含义:要点一: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内涵。要点二:把文物拿出来,在展厅或线上展示出来,有些可以用起来。要点三:借助数字技术,让文物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作用:要点一:发挥文物在公共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要点二:使更多文物得以展示,使文物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并理解。要点三:有利于一些文物的保存与保护。 【解析】 1.试题分析:C项曲解文意。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原文为“洞窟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5倍,空气相对湿度上升10%,空气温度升高4℃,这都有可能侵蚀壁画,加速其老化”,也就是说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会加速壁画的老化,而不是“降低”。 2.试题分析:A项“减少了”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由原文“莫高窟最高日接待游客量因此可提高到6000人次”,可知,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莫高窟的游客接待量比原来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由原文“这种模式既能满足游客看真品的需求,同时又减少了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减少了对莫高窟的破坏”可知C项和D项正确;由“有了数字化展示中心,游览模式发生了变化”可知B项正确。 3.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由材料一首段中“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可概括出“让文物‘活’起来”是指“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内涵”;从材料二首段所说的“文物与大众亲密接触才能实现其价值”,而目前展出的文物少之又少,可分析出“让文物‘活’起来”还指把文物拿出来,展示出来;由“数字技术不断将今人的创造融入传统文物,使之获得了新生。文物……以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真正‘活’了起来”可概括出“让文物‘活’起来”还指借助数字技术让文物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由材料三写到的对古琴的使用,可分析出“让文物‘活’起来”还包括对某些文物的使用。 第二问,材料一首段提出“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由此可概括出在公共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材料二首段提到“数字技术……盘活了很多被‘雪藏’的文物,使之在线上‘活’起来。大众足不出户,便可欣赏到以前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下文接着以动漫技术、移动应用程序、虚拟现实技术为例,具体阐述了数字技术使文物得到展示,使人们易于理解和接受文物;材料三首段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些文物同样如此”,第二段又强调“数字技术使文物在线上‘活’起来,更是对文物的一种保护”,可见使文物“活”起来更有利于保护文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两个精品展,一个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一个是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展览一开始,便引来热切关注,预约名额很快告。文物曾“乏人问”,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识,如今竟备受大众青睐。这反映了大众对文物价值的渴求,也提醒我们,要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让沉睡的古老文物“活”起来,发挥它们在公众知史爱国、鉴物审美,以及技艺传承、文化养心等方面的作用。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故事的讲述者。一件件出土文物,一个个考古故事,足以让每个观展者沉浸在千年历史之中——无论是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枚玉器细细观察的老人,还是那些被罕见金饼“亮瞎眼”的年轻人。很难想象,三千多年前的工匠,如何将一块玉石切割成型,又琢磨成高8.1厘米、厚只有0.3厘米、憨态可的对尾鹦鹉。那一套套大气而不失华丽的西汉编钟,虽静默无声,却仿佛让我们听到了古老的宫商角徵羽……那些走向博物馆的热切步伐,让我们看到了经济快速发展后现代人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更看到了现代人对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史追问。

精美的文物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不仅代表了当时高超的技艺水平,而且有助于现代技术发展。古代不少青铜器都是用失蜡法制造的。20世纪初,德国人曾用失蜡法铸造工业用齿轮;1929年,又对失蜡法进行改造,以硅酸乙酯为耐火涂料,用熔点达1500℃的铬钨钴合金制成假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奥斯汀在云南保山见到用失蜡法铸成的青铜器,大受启发,铸成了喷气发动机叶片和涡轮盘。之后,失蜡法技艺发展成为现代精密铸造技术。

(取材于杨雪梅、黄洋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前因为精品不多,所以文物展览观者寥寥

B. 要合理利用文物,发掘其内涵,发挥其作用

C. 文物热反映大众对“精品文化”消费的需求

D. 奥斯汀从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中得到了启发

2.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开始:    “甫”读作pǔ         意思是“刚刚”

B. :        “罄”读作qìng        意思是“尽”

C. 乏人问:     “津”读作jīn         意思是“路”

D. 憨态可:     “掬”读作jū          意思是“令人喜爱”

 

查看答案

在下列各句的空缺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_______于死者毫不相干,________在生者,_______大抵只能如此而已。_________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

A. 即使 但 也 倘使

B. 虽然 相反 也 或许

C. 虽然 但 却 倘使

D. 即使 相反 却 或许

 

查看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在文中曾三次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作者这样反复强调的目的是

A. 出于对刘和珍君的哀悼和纪念,作者认为“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也以此文来抨击当局者的恶劣行径,并希望唤醒民众,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

B. 交代写作本文的真正缘由。

C. 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说明表述上虽有罗嗦之意,但却是行文的必要。

D. 作者反复使用同一词句的目的是用重复的修辞让表达更生动、更合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与“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其无礼于晋

B. 是寡人之过也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 何罪之有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叔父)        沛公起厕(去,往)

B. 乃令张良留(感谢)                大王来何(品德,品行)

C. 闻大王有意过之(责备)              去不义(逃跑)

D. 我至军中(估计)                 孰与君少长(和……相比,哪一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