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客机打造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

B. 韩国乐天集团自签署供地协议后,中国游客抵制韩国的声音就此起彼伏,鉴于目前的情势,不少旅行社下架了赴韩国的旅游产品。

C. 去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 3. 5 万亿元,有 6 亿人参与分享,有预测认为,未来几年, 共享经济将保持年均不低于 40%左右的增速。

D. 2017年高考加分政策在 2014年和2015年连续瘦身的基础上再次大规模瘦身,这使得自主招生成为高考录取前获得加分的最珍稀的途径。

 

D 【解析】试题分析:A项,搭配不当,“大型客机”与“标志性工程”不搭配,应是“努力把大型客机项目打造成……的标志性工程”。B项,“韩国乐天集团自签署供地协议后”结构混乱,中途易辙,前一句没有说完,后一句就另起话头,应将“自”放在“韩国乐天集团”之前。C项,前后矛盾 :“不低于”、“左右”矛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入夏以来,长江流域五风十雨,暴雨不断,水患连连,给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②各大手机品牌竞争日益激烈,因为市场趋于饱和,大部分厂商瞄准了海外市场。华为经过惨淡经营,2017年销量继续攀升。

③夏夜的郊外风儿轻抚,虫声唧唧,但陶醉于美景,尤其是行走于瓜田李下之时,特别要注意草中的毒蛇。

④从中国书法史看,书以人名似乎成为了一条重要规律。但不容置喙的是,真正的艺术作品,生命精神才是它的根本所在。

⑤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的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⑥近日,又有人因沉迷网络游戏而成为舆论焦点。不过,这次的主人公不是贪玩的学生,而是党员干部。他们玩游戏的方式也让人瞠目结舌:不惜通过挪用公款、索贿来购买游戏装备。

A. ①②⑤    B. ②⑤⑥    C. ③④⑥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两句直写别离,“散”、“离”、“去”已带怨意,而一个“恨”字又点明本词的主题,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羁旅之恨。

B. 第三句描绘的是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烟柳渐重重”,既写出了离愁的层层加深,也写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迷惘。

C. 四、五两句描绘的是作者眼中的惨淡画面。“淡云”暗示行人心头的落寞,“孤雁”则是行人的化身,“寒日”显其心头之冷,充满了伤感。这两句极写浪迹飘零之苦,是移情于景。

D. 上阕写的是离别前的情景,是实写。下阕写的是词人想象离别后的情景,是虚写。全词虚实结合,写尽羁旅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E. 词人写离愁没有采用直抒胸臆手法,而是巧妙地融情与景为一体,沿情布景,通过景物的转承和变换、环境气氛的渲染和烘托来表现词人内心的离愁别恨。

2.这首词的下片与《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相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词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卢志字子道,初辟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成都王(司马)颖之镇邺也,爱其才量,委以心膂遂为谋主。齐王(司马)冏起义,遣使告颖。颖前锋都督赵骧为(司马)伦所败,士众震骇,议者多欲还保朝歌。志曰:今我军失利,敌新得胜,必有轻易陵轹之情,若顿兵不进,三军畏衄,惧不可用。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颖从之。及伦败,志劝颖曰:齐王众号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能决,大王迳得济河,此之大勋,莫之与比,而齐王今当与大王共辅朝政。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颖纳之,遂以母疾还籓,委重于冏。由是颖获四海之誉,天下归心。

及(司马)乂死,颖表志为中书监,留邺,参署相府事。乘舆败于荡阴,颖遣志督兵迎帝。及王浚攻邺,志劝颖奉天子还洛阳。时甲士尚万五千人,志夜部分,至晓,众皆成列,而程太妃恋邺不欲去,颖未能决。俄而众溃,唯志与子谧、兄子綝、殿中武贲千人而已。志复劝颖早发。时有道士姓黄,号曰圣人,太妃信之。及使呼人,道士求两杯酒,饮讫,抛杯而去,于是志计始决。而人马复散,志于营阵间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得百余人。志入,帝问志曰:何故散败至此?志曰: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帝曰:甚佳。于是御犊车便发。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守洛阳,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兵仗甚盛。志喜于复振,启天子宜下赦书,与百姓同其休庆。奔散者多还,百官粗备。帝悦,赐志绢二百匹、绵百斤、衣一袭、鹤绫袍一领。

洛阳没,志将妻子北投并州刺史刘琨。至阳邑,为刘粲所虏,与次子谧、诜等俱遇害于平阳。

(节选自《晋书·卢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B. 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C. 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D. 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初辟指初次授予官职,其中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有”“等词语。

B. “武贲即虎贲,是对勇士的一种称呼,常常指守卫王宫、护卫君主最勇猛精锐的兵士。

C. “黄门常指宦官,因为东汉黄门令等职常由宦者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 “赦书是皇帝用来传达任官封爵、告诫臣僚等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书,有着相对固定的格式。

4.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卢志才华出众,气量不凡。在邺城时,成都王司马颖因为卢志才华气量出众,便给予他重任。

B. 卢志富有主见,精于用兵。在部队作战失利之时,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关于用兵的奇谋。

C. 卢志善于劝谏,深谋远虑。他曾劝谏司马颖,要暂避齐王的锋芒并推崇齐王,慢慢博取民心。

D. 卢志临危不乱,忠于君王。在战乱中,卢志多次沉着冷静地带领着忠诚不渝的将士护卫皇帝。

6.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

2)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梨园中人”谭元寿:江河不择细流

2014年12月20日,纪念叶盛兰诞生100周年演唱会,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三代谭派传人同台演绎经典剧目《定军山》。那应该是谭元寿最近一次登台,那一年他已经86岁,孙子谭正岩35岁。

直到2017年春节,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角儿来了之百年谭派》节目中,更多的谭迷才再一次见到谭元寿,听到他的声音。

“父亲总想把最好的形象留在观众心里。"谭元寿的儿子谭立曾悄悄对我们说。

真正的艺术家难免爱惜羽毛。尽管谭元寿是当之无愧的当代京剧大师,但他一辈子都反对别人称呼他为“艺术家”。他常挂在嘴边的是,“我只是一名普通演员”。二十多年前,谭元寿在上海电视台录制节目,现场有青年演员问他,何时成的名?他的回答是,“我一辈子也没有成名”。那是先生的谦虚,却有着“梨园世家”的自信与旷达。

作为京剧创始人之一谭鑫培的玄孙、“四大须生”之一谭富英的儿子,谭元寿的降生给这个家族带来一份重重的期待。谭元寿在幼年时就经常看京剧大师杨小楼的表演。每次见面,杨小楼都会把他高高举起,放在肩上,逗着说,快长大,把戏唱,成好角,名天下。“杨小楼是我一生中第一个崇拜者。”谭元寿说。

童年时,谭元寿就常随父亲去余叔岩家里学戏,看余叔岩先生向他父亲传授余派唱腔。听着听着,他就在余老夫人的怀抱里睡着了,睡梦里都是余派唱腔。所以,“直到现在,我最喜欢的还是余派唱腔。”

后来,谭小培仿照当年谭鑫培将谭富英送到富连成坐科,把谭元寿送到富连成第六科 “元”字科。入富连成科班学艺的第一天,肖长华先生给他取名元寿,从此戏班里就有了个谭元寿,在富连成学了7年,谭元寿学演了近百出戏。60多年后,谭元寿回忆起这难忘的7 年,总结了富连成的“三件法宝”:一是严格教学,不分亲疏;二是注重舞台实践,全年只休息两天,没有一天不上课,没有一天不练功,没有一天不演出;三是教学中“文武昆乱”并重,“文武昆乱”兼学。

谭先生讲的一件事让人印象极为深刻。出科之后,他崇拜李少春,想拜李少春为师。父亲谭富英不仅十分支持,还对他说:江河不择细流,泰山不弃细壤。谭派哪里来的?就是吸取各家之长才形成的。“我的曾祖、祖父、父亲和我的儿孙六代人,都是科班或者戏校坐科才出道的。没有一个是全靠家学,每一代人都拜有好多老师,这就是转益多师。”

京剧成为国剧的初期,谭鑫培创下了“无腔不学谭”的历史,这一方面源于谭派的声腔之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谭派没有门户之见,能够采众家之长,后学们也饮水思源,以艺为大。

一个家族,七代人从事同一门艺术,即便放在全世界,也是鲜见而宝贵的。在京剧自身的魅力之外,一定有一条强韧的精神纽带将他们联结在一起。我们去求证,谭先生笑笑说: “父亲谭富英的人品对我一生影响最大。他总教育我做人要忠厚,唱戏要高调门,做人要低调门。要学会吃亏、让人。对别人厚才有自己的道,才有后代子孙的道。”

家族的巨大声望,戏曲界乃至国家的厚望,在谭元寿的人生里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创业难,守业更难。作为谭派第五代的谭元寿,全面继承谭派表演艺术,守本纳新,拓宽戏路,“做了谭派艺术忠诚而富有成效的守护者”。

因为这样的梨园人生,谭元寿才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京剧,关心京剧的未来。

他常说,“艺术家是唱出来的,不是任何人可以馈赠的”。尽管他唱过演过的戏有二百多出,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不可思议的一个数字,但他一直强调自己与前辈的差距。他几乎能唱各种老生戏与武生戏,他说程砚秋先生花旦、刀马旦、泼辣旦、昆腔戏什么都唱,所以希望人们不要狭隘地理解流派艺术,希望青年演员在继承流派的同时,一定要多学、多演、多看,不断拓宽自己的戏路。

他说,京剧这门艺术就是口传心授,看录像谁都能看明白,但里面的内涵是看不会的,很多诀窍必须口传心授,“京剧都是这么传下来的”。所以,他从来没有门户观念,一直对登门请教的戏曲界人士敞开大门,年届九十还亲手指导中国戏曲学院的研究生。

他最担心的也是京剧,“最怕走样了,失传了。梅先生有句话富有哲理,'移步不换形’。我们要跟着时代,但不能为了追时代就丢了本来的样子” 。

人们说,有人才有戏,有戏才有派。因为一代代戏曲人的砥砺前行,才有京剧两百年的辉煌。无数个体的追求终会塑造出时代的模样。但如果我们都习惯了追随时尚,在新奇芜杂的各种话语中摇摆不定,而无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我们时代文化的准星和标尺又在哪里?

(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谭鑫培是我国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其创建的谭派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个京剧艺术流派。他亲手培育了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三位京剧大师。此外,他还主演了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北京青年报》)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谭元寿晚年登台演戏的次数不多,但他并没有放弃对京剧艺术的执着追求,更没有因为年高而降低艺术标准。

B. 作为当代京剧艺术大师,谭元寿对京剧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的谦逊之中带着“梨园世家”的自信与旷达。

C. 谭派没有门户之见且能采众家之长的观念对谭元寿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学艺时博采众家之长,成名后没有派别意识。

D. 父亲对谭元寿个人品质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教育他要将唱戏和做人结合起来,学会吃亏、让人。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文章写谭元寿儿时常看杨小楼表演,去余叔岩家学戏,意在说明杨、余二人对谭元寿走上京剧表演艺术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谭元寿携儿孙同台演绎经典剧目《定军山》,不仅为纪念叶盛兰诞生100周年演唱会助兴,

更是以这种方式深切缅怀谭派创始人谭鑫培。

C. 文章使用“坐科”“文武昆乱”“泼辣旦”等京剧专业术语,行文上符合传主身份,但也给读者理解文章增加了很大难度。

D. 文章引用梅兰芳的话是为了表明京剧艺术的发展要保持本来的样子,不要有什么变化,否则就会走样甚至失传。

E. 文章结尾语言内涵丰富,暗示今天的人们要像谭元寿先生一样,在追寻我们民放历史和

3.结合谭元寿的梨园人生和谭派京剧的发展,简要分析“江河不择细流”的内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