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填入了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观念在西方文化...

填入了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观念在西方文化中是如此深入人心,思想家们都不愿花气力去讨论这个问题本身,他们讨论最多的是如何去征服和战胜自然。在这方面,对西方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培根的观点。培根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他认为,人们追求科学的目的,为了在争辩中征服对方,为了在行动中支配自然。“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要研究自然,探求自然界的规律。

A. 甚至    因此      是     也是      /      所以

B. 以至于   /        不是    而是     但      因此

C. 乃至     所以     /       更是     只是    可见

D. 以致     因而     是      而不是   可是    /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考查虚词的使用,这个题目属于近几年来新课标卷都没有涉及过的考点。可能是绝大多数考生复习的盲点,大概会令人错愕。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笄罩山,位于卢村和清溪交界处。它是离广德县城最近的一座海拔近500米左右的山峰。

B. 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C. 经查,中国铁建业务招待费支出总体上是符合规定的,但也确实存在发票开具不规范、报销程序不严格、会计科目使用不当。

D. 小说要有好看的故事,要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否则,无论想要表达怎样重要的思想也很难吸引读者。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陶渊明早年曾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B. 史老师教学之余,勤练书法。现在,史老师的字潇洒飘逸,腾蛟起凤,每个人看到了后都赞不绝口。

C. 国庆节的夜晚,空中各色礼花绽放,争奇斗艳;广场上欢歌笑语,歌舞升平,真是一片欢乐的海洋。

D. 他的旷世才情,让人倾慕;他的风花雪月,象征着整个唐朝的恣肆和风流;而他的人生沉浮,则见证了大唐的风雨飘摇和日薄西山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高度艺术性的概括出了春天勃勃生机景象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说自己既不能奉诏出仕又不能远离祖母而无法作出选择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描写的宋荣子,世人都称赞或非议他,他都不在意,而且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他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

(4)在《琵琶行》中,白居易被贬江州,卧病浔阳,听不到丝竹之声,早晚间只能听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滕王阁序》中作者用以自勉,要忠于理想即使在不得志的逆境中仍然要奋起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  别

许浑

眼前迎送不曾休,相续轮蹄似水流。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苏秦六印归何日,潘岳双毛去值秋。

莫怪分襟衔泪语,十年耕钓忆沧洲。

1.下面对本诗的解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赠别诗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本诗首联既饱含深情,又充满哲理。

B. 许浑的“莫怪分襟衔泪语”与王勃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了相同的离别之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C. 诗的颔联把人间离愁归咎于门前有路,看似毫无道理,但却十分巧妙地表现了离愁难熬的感情。

D. 无论权倾一时的苏秦,还是美貌盖世的潘安(即潘岳)都避免不了别离之痛,作者用他们两人的事例来说明别离之痛的普遍性。

E. 耕钓是作者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它与孟浩然《题张野人园庐》诗中的“耕钓方自逸,壶觴趣不空”的情趣有相似之处。

2.许浑在诗中是用了哪些艺术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

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罢休、停止)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

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为右长史。及入咸阳,帝遍视阿房、未央故地,凄怆动容。前至渭滨,帝叹曰:“此地宁复有吕望邪”鲜之曰:“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及践阼,迁太常、都官尚书。时傅亮、谢晦位遇日隆,范泰尝众中让诮鲜之曰:“卿与傅、谢,俱从圣主有功关、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飒,去人辽远,何不肖之甚!”鲜之熟视不对。

鲜之为人通率,而隐厚笃实,赡恤亲故。游行命驾,或不知所适,随御者所之。尤为武帝所狎。上曾内殿宴饮,朝贵毕至,唯不召鲜之。坐定,谓群臣曰:“郑鲜之必当自来。”俄而外启尚书郑鲜之诣神兽门求启事,帝大笑引入。景平中,徐、傅当权。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今徐、傅出以为郡,抑当有以。”元嘉三年,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四年卒。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B. 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C. 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D. 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帝是皇帝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 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代指辅佐国君的贤才。

C. 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章奏的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为最高行政长官。

D. 景平,年号。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景平、元嘉、贞观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鲜之性格刚直,极尽官责。他的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擅自赦免人;按制度规定,鲜之不能弹劾刘毅,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

B. 郑鲜之敢于犯颜,直论是非。与皇帝交谈,他总是驳难,一定要让皇帝理屈词穷,才肯罢休;皇帝有时感到惭愧,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

C. 郑鲜之被人讥诮,不作分辩。范泰当众讥讽他虽功劳不下傅亮、谢晦,而地位和恩遇远不及傅、谢;他只是看着范泰,并没有回应。

D. 郑鲜之隐厚笃实,赡恤亲故。他出游,有时也不知要去何处,任驾车的人随意去哪;皇帝举行宴会故意不请他,他来奏事,最终也参加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

(2)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