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短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B. 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C. 虽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D. 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A项“特此通知”一般用于上级对下级,单位对职工,在该句中使用不得体。B项“光临”是一个敬辞,对对方到自己这里来表示敬意,只能用于对方,不能用于自己,该句表达不得体。C项“欠安”是对人生病的婉辞,不能用于自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木版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一。

C. 崇安髭蟾是武夷山区特有的两栖类珍稀动物,生活在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山溪水中,最初因五十年前在崇安发现而得名。

D. 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了孕育浓厚的文化氛围,文学社的成员们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开展文学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②喜欢石头体现了他坚强不屈的性格,不同流俗的思想和坚若磐石的个性,当然也寄托了他向往晨夕风露,阶柳庭花,餐云卧石的生活。

③在微博等网络舆论大力监督下,在有关部门的周密调查下,“表哥”“房叔”等人光鲜外表下掩藏的腐败本质被暴露得具体而微

④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⑤中国需要在国际平台上做一个有相当规模的展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西方艺术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管见所及

⑥“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散文全面繁荣,许多评论家摒弃述而不作的陋习,纷纷提出有个人见地和研究价值的观点学说。

A. ②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①④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很少有人天赋异禀,那些能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善于借助外物的人,所以荀子在《劝学》中总结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来描述蜀地与秦塞的连接,其诗曰 “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秋兴八首(其一)》以写景来暗示国家时局动荡,诗人心绪翻腾压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在《咏怀古迹》中用简短而雄浑有力的诗句写尽昭君一生的悲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空间的角度描绘出壮阔萧索的秋景,同时书写了自己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情怀。

(6)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来反衬音乐带 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7)《夜雨寄北》中暗示诗人仕途失意,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李商隐《锦瑟》中用了起兴的手法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用社会现实来讽刺梁惠王治国‘尽心焉尔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下列小题

春夕旅怀

崔 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 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 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唐代诗人,浙江人。公元888年举进士,终生飘泊,久在湘、鄂等地做官,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   

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1.下面对本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近体诗是指形成唐代的格律诗体,又称今体诗,包含绝句、律诗、排律三种,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诗中句数、字数都有严格的限制,本诗就是一首七言律诗。

B. 诗的前四句运用“流水、落花、东风、梦、子规、月”等意象,描绘了落花满天的暮春之景,构成清冷孤寂的意境,情与景交融为一体

C. 本诗结构严谨,构思巧妙,每联都有关键词语照应题目,紧紧围绕诗题来写,如首联的“东风”,颔联的“万里”,颈联的“故园”,尾联的“不归”等。本诗在使用的表达技巧方面处处都有精妙之处。

D. 尾联诗人说“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意思是只是不想家罢了,要是想回,随时都可以,表明诗人已经释怀,心境陡转,还赞美起了家乡的风景来,体现了诗人的乐观情怀。

E. 这首诗,以写景始,以抒情结,意境深婉、情调沉郁;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2.全诗除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外,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日:“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溏罢,倪岳代溏,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B.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C.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D. 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

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藉田,又作“籍田”,古代吉礼的一种,即天子在孟春正月率领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天子诸侯躬耕籍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

B. 登,进,拜,都是表示按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勒石纪之而还,“勒石”是把记功的文字刻在石上的意思。

C. 封建社会中央设有六部,为户部,礼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为侍郎,副职为尚书,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D. 中官,本为古官名,后又指宫内、朝内之官;又指宦官;或指星位或星区名。本文指朝内之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著。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 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 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 马文升文武全才,声名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2)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