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起法律工具主义,还要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管仲提出依法治国。此后,法律就被公认为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所谓治世之具,也可以叫治国之具,法律的工具主义从这儿就开始了。到唐朝,魏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在马上的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的鞭子就是法律,这样就把法律工具主义更加形象化。既然古代的法律是君主手中的鞭子,这个法律必然受到君主的影响。遇有开明的君主就能够发挥法律治世功能的作用,遇到昏君那就没有办法发挥法律的治世功能。历史事实也确实如此。唐太宗时期就是个讲究法制的时代。当时,针对官吏假冒伪造履历,唐太宗说了一句话,以后再遇到假冒履历的官员必死不赦。不久,又发现了假冒履历的事情,大理寺少卿戴胄据法断流,没有断死刑,唐太宗就非常不高兴,说我说过以后再有一定要处死。这时戴胄讲了一句话,他说什么是法,法是“国家布大信于天下”,不能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使法丧失了大信,这样说服了唐太宗。唐太宗说了一句话,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所以皇帝也遵法了,这就发挥了法律的工具主义的作用,这是遇到了明主。

遇到了昏君的时候,就是法制的败坏。隋文帝本来是很重视法律的,但是到晚年任意为法。比如说六月天要判处犯人死刑,大家就劝解他从汉以来都秋冬行刑,六月天不能判死刑。他说六月天为什么不能判死刑呢?六月天还有雷霆震怒,雷还会击人呢,我是皇帝我也可以杀人。所以法律工具主义是人治下的法制,遇到明主确实起到了治世的功能,但是遇到昏君的时候便不能发挥积极作用。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也包括近代社会。想起用法就把法拿出来,不想用法就把法收起来。所以今天我们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律权威主义的观念,就必须肃清法律工具主义的残余影响。

法与改革的关系就是古人所说的改制与更法。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是联在一起的。到汉以后,专制制度牢固建立起来,谈改革多半都是经济体制改革。无论是先秦的也好,以后的也好,体制改革总是和法制密切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成功的改制,成功的改革都是和法制相向而行。举一个大家知道的例子,就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就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是建立一家一户的封建的生产方式。政治体制改革是废除世卿制度,建立军功爵制。这次改革借助于法律,颁布了许多新法。开阡陌,封疆令,废除了过去的土地国有制。颁布二十等军功爵令,奖励首功,废除世卿世禄。这些法律明确地提出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对改革起了引导作用。其次商鞅也利用法律扫除或者是减除阻碍改革的旧势力。把反对改革的旧贵族,甚至太子的师傅处以肉刑,借以推动改革。最后是运用法律来巩固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得到了秦国百姓的拥护,所谓秦民大悦。尽管商鞅被处以死刑,但其法未败。所以改制与更法密切相关,成功的例子都是改制与更法相向而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的认识起源很早,法律作为治国之具,从它用来治理国家那天起,就形成了法律工具主义。

B. 魏征用比喻来阐释法律工具主义,他说国家好像是一匹奔马,骑手就是皇帝,皇帝手中拿着鞭子,就是法律。

C. 在古代要发挥法律治国之具的作用,皇帝至关重要。因为皇帝一时喜怒的意见会使法律失去它应有的信用。

D. 戴胄能够依法断案,没有判假冒履历的官员死刑,他认为“法乃天下之法”,非皇帝一人之法,不能随意变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追溯法律工具主义源头,指明我国在很早时候就有人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主张。

B. 文章第一段引用官员履历造假事件,论证古代社会君主对法律工具主义所起的作用。

C. 文章第二段,以隋文帝为反面事例,论证君主不依法行事随意变更法律造成的恶果。

D. 文章第三段,在论法与改革的关系时,运用商鞅变法,阐明改革与变法应相向而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管仲就认识到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而法律工具主义则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

B. 法律作为统治者的治世工具,在古代社会中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遇到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时发挥的作用更大。

C. 商鞅变法的成功,说明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要借助于法律,商鞅如果不颁布许多新法,其改革便难以成功。

D. 商鞅以法推行改革,使秦国强盛,唐太宗遵守法治,出现了贞观之治,可见法律工具主义是应该继承的古代文化遗产。

 

1.C 2.C 3.D 【解析】 1.试题分析: A项“形成了法律工具主义”错。B项魏征只是阐述国家君王和法律三者的关系,不是用比喻来阐述法律工具主义;D项“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是唐太宗的话。 2.试题分析:C项隋文帝的例子论证的是古代社会中昏君会败坏法律这一观点。 3.试题分析:D 项“应该继承”与文意不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父亲的叨叨

前些年,父亲退休了,从老家打来电话跟我商量,是否有必要把组织关系从企业转到社区。他担心企业每况愈下,党建若是不规范,万一改天丢了组织关系,没处缴党费怎么办?我故意逗他,组织关系放哪里不都一样?父亲抓住这句话,在电话里训了我十分钟,然后生气地摔了电话。

我离家读书、工作也快20年了,父亲主动打电话的次数屈指可数,连孙子出生都没怎么嘘寒问暖过。这通电话足见组织关系迁转是他的人生大事。父亲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一名码头工人逐步成长为一名国家干部,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党的培养念兹在兹。这么多年,父亲与我聚少离多,每每见面,家长里短聊不上几句,说得最多的总是党:他为党和国家的进步感到骄傲,对党内的一些不良作风和腐败问题感到痛心,再就是对我耳提面命、谆谆教导,抓住一切机会对我“叨叨”几句党性修养的问题。

这些“叨叨”伴随我入党至今。每当我处在人生路口或者进步台阶前,父亲的“叨叨”总在提醒我别忘了党员的身份。其中有一些片段让我念念不忘:我宣誓入党的前一晚,父亲拉着我在阳台上背党章,党员的权利义务一条一条过。考上大学、离家前夜,他又抓住我彻夜长谈,叮嘱学业以外,说的最多的就是守住本分、修身正行、戒绝贪念。我工作后第一次回家探亲,几杯老酒下肚后,父亲告诫我要有情怀、要能奉献,吃饭砸锅的事情咱可不干。

如是说,父亲也如是做。他在港口工作时,除夕夜吃了年夜饭后总是匆匆回码头值班,夏季汛期家里更是看不到他的影子。搬家多次,无论在哪,楼上楼下的邻居们,遇到困难都愿找父亲,有啥矛盾都愿让父亲评评理。干了那么多年的码头工作,忽然父亲要转行去做广告、投资影视剧,家里人都劝他“大老粗别玩票”,他却说这是组织的安排,只要尽心尽力就一定能做好。于是,父亲和剧组同吃同住几个月,电视剧上了央视一套黄金档,在省里拿了“五个一”的奖。有人问剧组里有潜规则吗?父亲半开玩笑又一脸严肃:有我在,他们敢?!

别看父亲风风火火、大刀阔斧,他也有“胆小”的时候。退休金账户里多了千八百块钱,成日坐卧不宁。我说人家财务算账门儿清着呢,还能便宜你?父亲又“叨叨”我一遍财务纪律的问题,然后问东问西,直到弄明白是企业年金才心安。同是做广告的朋友请退休后的父亲帮忙,觉得老爷子做了那么多年广告,蹚蹚“衙门口”没啥问题。可一个月后,父亲“下岗”了,朋友评价“老爷子太实在,连条烟都不会送”。

如今,父亲的组织关系早就落在了社区,前几天去参加社区纪念建党95周年的党员大会,第一时间就把党员徽章的图片通过微信发给我。我也在单位得了优秀党员,父亲得知后主动要求视频通话,视频打开后,只见父亲端着酒杯一饮而下,又开始了对我的“叨叨”,末了还是那句话,“儿子,踏踏实实做事,别忘记了自己是党员!”

(选自《 人民日报 》2016年6月30日)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2.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文章划线句写朋友对父亲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4.本文在刻画父亲的时候,多次运用细节描写,请找出其中的两处并分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三)阅读经典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词就其本来性质而言,是歌辞,是广义上的诗歌的一种。

中国古代的诗歌,向来同音乐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如《诗经》的全部和《楚辞》的一部分,以及汉魏六朝乐府诗,原来都是配乐歌唱的。但随着新的音乐和新的歌辞的出现,原来的歌辞往往成为纯粹的文字作品,譬如《诗经》到了汉代,汉乐府到了六朝,都只有少数还在传唱。而六朝人和唐人所写的古乐府诗,也都只用于诵读。

汉魏六朝主要的音乐系统为“清商乐”,而到了隋、唐,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系统——燕乐。它是由西域流入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和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而产生的。“燕乐”至唐代大盛,其歌辞起初叫做“曲子词”,后来简称为“词”。在唐代,不少文人诗歌(尤其是七绝)被伶伎直接用来配合音乐歌唱,如《乐府诗集》所录《水调》的第七段,就是杜甫的七绝《赠花卿》。但以齐言的诗入曲必然有不相合的,为了适应曲调格式,就需要做一定的变动处理,如破句、重叠、和声等,这样才能和长短不齐的曲拍相合。与此同时,也有人一开始就按照曲拍的要求来写作歌辞。近代在敦煌发现了一批唐代民间曲子词的抄本,这些歌辞的句式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在字数、平仄等方面似尚无严格规定。一般把这种曲子词视为词的原始形态。词形态完全稳定以后,是一种具有严密的格律形式、句式参差不齐的诗体。每首词都有以词牌命名的词调,表明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规定了一首词的文字格律: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断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到后来,词和音乐脱钩,词成为书面文学,词牌就只表示文字的格律形式了。

词能成为宋代文学成就的主要代表,当然不可能仅仅取决于其音乐特征和句式上的变化,更取决于它在抒情表现上的某些特征。诗的发展历史很长,功能也复杂,词则具有更为单纯的抒情性。而且,在苏轼、辛弃疾那种 “豪放派”出现以前,词很少像诗那样触及严肃、沉重、宏大的主题,它关注的主要是男女欢爱、相思别离、风花雪月之类。这些更具有个人性的、与日常生活更贴近的情感内容,在词中获得充分的表现。诗的语言通常追求精练,常用浓缩和跳跃的笔法,所以很难在细节上展开。而词的表达更为浅显和委婉曲折,意脉的流动较为连贯,因而能够将情感呈现得更为细微。像温庭筠《更漏子》的下阕写“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在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词的长短句格式,也不能只看到它与音乐的关系。参差错落的节奏本来是由音乐旋律决定的,但同时,这样的形式也更适合上述抒情偏向的需要。

古人有一种习惯的说法,把词称为“诗余”。“余”者,余绪之谓也,诗中说不尽的、不便说的,就拿到词中来说。在古人一般的观念中,词较为轻巧、浅俗,格调不如诗高雅,有点小看它。但正因为如此,词的写作更少拘束,更为自由。而对于喜好和擅长写作词的诗人来说,则未必有轻视的意识。

1.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的诗、词和音乐的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燕乐”是从西域流入的以龟兹乐为主的胡乐和以清商乐为主的汉族音乐相互融合的产物,盛行于唐代。一般来说,配合燕乐而写的歌辞可视为词的雏形。

B. 中国古代诗歌有一部分原本是配乐歌唱的,如《诗经》、汉魏六朝乐府诗等。但到了后世,许多诗歌就只用于诵读,如六朝人和唐人所写的某些乐府诗。

C. 唐代文人创作的七绝,是当时燕乐歌辞的来源之一,但为了与曲拍相合,配乐歌唱时需要做破句、重叠、和声等处理。这是因为以齐言的诗入曲必然有与曲调格式不相合的。

D. 词的长短句格式,也不能只看到它与音乐的关系。音乐旋律本来是由参差错落的节奏决定的,但同时,这样的形式也更适合上述抒情偏向的需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诗余”的含义可以看出:一方面,古人认为词的格调一般要低于诗一等;另一方面,词的产生,其实是广义的诗歌自身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对诗不足之处的扩展和补充。

B. 温庭筠《更漏子》的下阕所表现的离情,在诗中是不可能出现的,这是因为诗在语言上多追求精练,且常用浓缩和跳跃的笔法,很难在细节上展开。

C. 相比较于诗而言,词的发展历史较短,功能较单纯,但其轻巧浅俗反倒使词的写作比诗更加自由,在内容和表达上,受到的限制更少。

D. 词的形态完全稳定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词牌的作用发生了变化:起先它规定了词的分片、断句、用字,表明了词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后来就表示文字的格律形式。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贾者,楚人也。以客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吕太后时,王诸吕,诸吕擅权,欲劫少主,危刘氏。右丞相陈平患之,力不能争,恐祸及己,常燕居深念。陆生往请,直入坐,而陈丞相方深念,不时见陆生。陆生曰:“何念之深也?”陈平曰:“生揣我何念?”陆生曰:“足下位为上相,食三万户侯,可谓极富贵无欲矣。然有忧念,不过患诸吕、少主耳。”陈平曰:“然。为之奈何?”陆生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务附;士务附,天下虽有变,即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臣常欲谓太尉绛侯,绛侯与我戏,易吾言。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为陈平画吕氏数事。陈平用其计,乃以五百金为绛侯寿,厚具乐饮;太尉亦极如之。此两人深相结,则吕氏谋益衰。陈平乃以奴婢百人,车马五十乘,钱五百万,遗陆生为饮食费。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藉甚。

(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删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恐及己___________             ②则吕氏谋_______

③何之深也___________           ④陆生为饮食费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陈平乃以奴婢百人

A.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B.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C. 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D.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3.请根据要求,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①生 揣 我 何 念(标在动宾之间)

②绛 侯 与 我 戏(标在主谓之间)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陈平用其计,乃以五百金为绛侯寿,厚具乐饮;太尉亦极如之。

5.结合选文,简要分析陆贾的人物性格。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从弟①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刘桢,东汉末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从弟,堂弟。

1.这首诗第一句中“亭亭”表现出松树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2.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对仗尤为工整。

B. 第二句两个“一何”凸现强烈的情感色彩。

C. 诗人由外而内揭示松柏孤傲不群的个性。

D. 整首诗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精神追求。

3.刘祯的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请结合本诗歌作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2017年2月10日和11日,大河报分别以《撞车后,留下道歉信和钱感动车主》、《诚实学生、仁义车主引全国关注》为题,先后报道了河南省新密一名学生,骑电动车不慎撞上了一辆停在路边的宝马车,因车主不在现场,该学生久等不见人就写了一封道歉信,然后用信包着寒假打工挣来的311元钱卡在宝马车门把手里。

此事通过微博很快传遍全国,中学生的做法受到网民的纷纷称赞。

如果你是车主,你将如何回复这位中学生?如果你是称赞他的网民,你又将如何跟帖?请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

车主回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50字)

网民跟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超过5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