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是我遗忘了上帝 ——云朵 尽管亚克从监狱出来了,但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是我遗忘了上帝

                 ——云朵

尽管亚克从监狱出来了,但他还是觉得自己是一个罪人。亚克悄悄地回到小镇,一连几天都没有出门。 

这天晚上,亚克悄悄地去了教堂,然后,他把神像带回了家。亚克以为此事没人知道,可是偏偏被邻居露西看见了。 

露西心想,他果然不是个好人。露西想报警,但还是忍住了,她知道,就算自己报了警,可是对于偷神像这样的事,不是什么大罪,亚克关不了多久,就会放出来。 

第二天,露西也没有把这事告诉别人,她想,亚克偷神像,触犯了上帝,将来他会得到上帝的惩罚。可是,一连几天过去了,亚克也没有受到上帝的惩罚,相反,每天他出门时都精神抖擞。 

这天,露西家的门铃响了起来,门外的人居然是亚克,他来干什么?亚克微笑着说:“露西,你好,你可以借我一千美元吗?” 

一千美元!露西想,借给他的话,肯定是有去无回,可是我要不借给他,那就会得罪了他。于是她便说:“我愿意借给你。你等等,我这就去拿钱!”说完露西就转身去拿钱。 很快她就又出来了,将一沓钱递向亚克。亚克看了看露西,接过了钱,还说:“谢谢!钱我很快就会还给你!”说完他转身就走了。

亚克走了后,露西又担心起来,他会不会认为我好欺负,再上门来找我借钱?嗯,就算他再来,我也不借钱给他了!他要是敢胡来,我就报警!但是以后的几天,亚克都没有再上门来找她借钱,而且每次亚克看到她,都会微笑着跟她打招呼。露西见了心想,他看上去很快乐,很阳光,如果不是我亲眼所见,真难想象他就是那个偷走神像的人!不过,我可不能被他的表象所迷惑了,他是个罪人,绝不是个什么好东西! 

这天晚上,露西半夜里听到了动静,她起床一看,发现亚克把神像从家里搬了出来。他想干什么?要把神像搬到哪里去?露西一路跟随亚克,发现他把神像又搬回了教堂。露西笑了,他肯定怕得到上帝的惩罚,这才把神像搬回了教堂。这个可恨的家伙,上帝啊,你可一定要好好惩罚他!最好在惩罚他之前,让他先把钱还给我!我可是一个无辜的人,你可不能怪罪于我!露西等亚克一离开,就情不自禁地上前祷告起来。 

第二天一早,露西刚刚吃过早饭,门铃就响了,一看是亚克,她吃了一惊,担心昨晚跟踪的事让亚克知道了。但她还是开了门,结果却是亚克来还她的钱,露西非常开心,觉得上帝真灵。她想,上帝肯定会惩罚多格,走着瞧吧。 

果然,没过几天,露西就得到了一个让她开心的好消息:亚克被大火烧伤了,住进了医院。露西禁不住感叹道:“上帝啊,你可真灵,就该好好惩罚亚克,烧死他也不算错,他就是一个坏蛋!” 

这天晚上,露西看电视,居然看到了记者采访多格的报道,在报道中,多格说:“我是一个罪人,从监狱出来后,我也是十分不安,我觉得自己从前不该做坏事,我想那肯定是上帝遗忘了我,以致我犯下了错误。于是我偷偷地去了教堂,把神像搬回了家里。我想,我天天与上帝待在一起,这样上帝就不会再遗忘我了。后来,为了验证一下上帝记住了我,于是我就去向邻居露西借一千美元,没想到她居然借给了我” 

看到这里,露西忍不住说:“上帝当然会记住你这个坏蛋!”然后她继续看下去,亚克继续讲述:“我借到了钱,非常开心。后来,我又悄悄地把神像送回了教堂。我想,上帝是大家的上帝,不是我一个人的上帝,我不能一个人占有他。后来,我发现露西对我很友好,大家都对我很友好,他们都给予我这样那样的帮助,我就觉得,其实他们都是我的上帝,他们都没有遗忘我,没有抛弃我”亚克的眼里涌出了泪水。 

露西又忍不住说道:“我是你的上帝?我是吗?”多格继续讲述:“我知道,是我遗忘了上帝,抛弃了上帝,才干了坏事,现在我重新找回了上帝,于是见到琼斯的店里起了火,她的孩子还在里面,我就冲了进去。虽然我受了伤,但是孩子却安然无恙,我很高兴” 

亚克开心地笑了起来。原来,亚克受伤是因为他救了人。 

露西为对亚克的误会感到愧疚,她说:“亚克,你是好样的!你也是我们的上帝!”

(节选自2015年第24期《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露西的视角来叙事,使小说悬念迭出,让读者不由自主地随着露西的疑问探究事情的真相,而且便于从心理角度对亚克进行观照。

B. 亚克把神像搬回自己的家里,让他找回了上帝,后来他担心这样会受到上帝的惩罚,于是把神像送回了教堂,这样大家又都见到了神像。

C. 小说巧用误会法,让露西凭主观想象对亚克回来后的言行做出了一连串戏剧性的猜测,为情节的发展不断蓄势,从而产生烘云托月的构思效果。

D. 亚克由罪犯到英雄的转变过程发人深省,它启迪人们犯过错并不可怕,只要心存上帝,与邻里和睦相处,改过自新,就不会受到上帝责罚。

2.小说在刻画亚克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电视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1.A 2.①勇于悔过。亚克对从前所做的坏事追悔莫及,出狱后自我救赎,重新做人。②心怀善念。亚克善意地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言行,感觉人们都很友好,在帮助自己。③舍命救人。亚克火中救人,琼斯的孩子安然无恙,自己却被大火烧伤,住进了医院。 3.①补充叙事,揭示亚克心理动因,使情节合理,叙述简洁集中。②揭开真相,是对前文悬念的解答。③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发生逆转,将小说推向高潮。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担心这样做会受到上帝的惩罚”是露西的臆测。C项产生的构思效果不是“烘云托月”,而是“欲扬先抑”。D项小说启迪人们: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相信人性的美好。 2.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准确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一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二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三是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去认识理解;四是注意文本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些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 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 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 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 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 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 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 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②能媚我者,必能害我,宜加意防之。肯规予者,必肯助予,宜倾心听之。——《格言联璧》

③君子慎所择,休与毒兽伍。——清·张廷玉

读了上面三句,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句或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一致。

比喻之花开在了李白的眼中,他便看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之花开在了东坡居士的手下,他便写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佳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连环画从它萌芽的时候起,①         。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学书籍都绘有线描插图,有的书一回故事就有一幅插图,即“回回图”。这种“回回图”既增加了书籍视觉美,②_         。当20世纪20年代连环画正式诞生的时候,人民大众已经熟悉了这种绘画形式并自然而然地接受它。可以说,连环画是插着文学的翅膀飞向人民大众的,是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形式之一,③         ,所以它很快普及开来,并逐步走向成熟。

 

查看答案

一位老年妇人与世长辞,殡仪馆收到多副挽联,其中有三副分别是逝者儿子、女婿、侄子送的,均未署名,根据其内容张贴正确的一项(    

①我欲招魂,四五日苦 雨凄风,问归何处?情怜犹子,数十年嘉言懿范,痛想生平!

②梦断北堂春雨萱花千古恨,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

③获选昔乘龙犹记东床惭坦腹,游仙今驾鹤那堪北堂仰遗容

A. ①挽伯母 ②挽岳母 ③挽母    B. ①挽岳母 ②挽母   ③挽伯母

C. ①挽母   ②挽伯母 ③挽岳母    D. ①挽伯母 ②挽母   ③挽岳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