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白天,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白天,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味道,曝光榨干了鲜花的最后一抹微笑,皮靴静静地躺在角落里,下一秒,身体就会瘫进柔软的地面……

到傍晚才有了些许生机。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伏尔加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

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人的肖像,聊聊数语,生动形象凸显了生命的沧桑与辛劳,在落日的背景下,颇有画意美感。

B. 行文中采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老人的家庭生活境况,用意主要在于巧妙地暗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C. 文尾少女听说老人逝世的消息悲痛地哭泣,她十分痛惜没有能够把老人的肖像画完。最后巧用夸张修辞手法,刻画出少女心理微妙的变化,丰富了作品的主旨。

D.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平中见奇。例如“老人总凝望太阳”,“刻满皱纹的脸”“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树”等一些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2.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学文本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分别从历史政治意蕴、伦理道德意蕴以及最重要的生命意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C 2.①描写太阳落山的情状,烘托老人垂暮的苍凉;②描写老人欣赏赞美太阳,表现老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以及坚强、乐观的品格;③描写老人平静从容地看落日,表现其内心的淡定从容;④描写少女对落日升日落的思考,表现她对艺术和人生的迷茫,为文尾女孩的“长大”形成呼应,突出老人对她的影响和震撼。 3.①历史政治意蕴:写老人不幸的身世,控诉战争给人民精神造成的创伤。②伦理道德意蕴:写老人孤单寂寞的遭遇,针砭亲情的淡薄。③生命意蕴:老人的一生总的看来是平凡的,但其中蕴含着人生中莫大的痛苦和挫折。这位从容安详地看落日,乐观平和待生活的老人能以平常心面对不平常的的遭际,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常。这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坚强和乐观。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项,“她十分痛惜没有能够把老人的肖像画完。最后巧用夸张修辞手法……”有误,“没有画完”这一说法,依据不足;“夸张手法”说法欠妥,“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这应是运用心理描写。解题时,应先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然后明确题干要求,根据题干或选项对照原文的相关信息,对文本内容进行正确的概括和判断。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物象的作用,且题干中明确指向“刻画人物形象”方面;“哪些”,说明作用不止一点。文中直接对“太阳”的描写有四处,如“描写太阳落山”,很容易联想到老人垂暮的苍凉;老人欣赏赞美太阳,当然表现老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以及坚强、乐观的品格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农耕文明时代留下的思想遗产中,具有深远价值的一种是上遵天道、下循地理的观念。先秦哲人谈及此点,多半是论证伦理、政治问题的借喻,农学家则是正面探讨这一问题。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中国传统农业经验时,概括出传统农畜产业的循环生产模式(如图所示):

因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此类经验概括还是浅层次的,但所包蕴的意义却很深远,与当下正在觉醒的“绿色意识”在理念上相通。“绿色意识”主张人类应仿效绿色植物,取之自然,又回报自然,以利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

从“绿色意识”中还可引申出“绿色消费”的观念,即适度消费意识。当下发达国家的高消费已经造成资源的巨量损耗;而发展中国家消费观念更新的速度,大大快于科技与经济发展速度,形成一种浮躁、超前的消费取向。值此之际,倡导天人协调的绿色意识及其表现——绿色消费,可以改变高耗的生产、生活方式,达到主体与客体协调互济。

人类对自身和外在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主客浑然一体阶段”“主客体两分对立阶段”“主客体辩证统一阶段”。东亚的思维方式未能充分展开主体与客体的分离,总体而言,天人合一观念占优势,天人相分观念没有获得充分发育。这一倾向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特别艰难曲折互为因果。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当下正在形成之中的“主客体辩证统一”思维方式富于启迪。这正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东西方哲人注目于东亚智慧的原因所在。

东亚智慧没有也不可能树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资仿效的完备样板,它所提供的只是闪耀着真理之光的某些启示,但它阐扬的人与自然一体观,对于祛除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导致的种种弊病,无疑具有精神疗治作用。

印度思想中也有此类资源,泰戈尔说:印度人强调人和 宇宙和谐。这种思想与中国先秦哲人“人与天调”的理念是相通的,它们对现代人克服主体与客体截然对立造成的生态危机富于启示性。当然,这种“克服”绝不是否定现代文明,重回古代的“主客不分”,而是利用现代科技,将现代生产力引导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绿色运作轨道上。

现代西方一些思想家,开始超越人与自然两分对立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指出:“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双向互助式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这种认识与中国一千年前的哲学家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的命题一脉相通。

(摘编自冯天瑜《古典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之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哲人和农学家对上遵天道、下循地理这一观念的探讨,观点不但不分歧,还都具有深远的价值。

B. 传统农畜产业的循环生产模式,蕴含了有机循环、生生不息的思想,在理念上与当下“绿色意识”是相通的。

C. 贾思勰总结概括出来的农畜产业循环生产模式,它尽管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却是深远的。

D. “绿色消费”是一种适度消费,它能够有效抑制资源的过度损耗,有利于缓解主客体对立失调。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会影响社会发展,在中国,天人相分的观念没有获得充分发育,因此现代化进程特别艰难曲折。

B. 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属于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相互关系认识的第一阶段,它对第三阶段思维方式的形成富有启示。

C. 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问题上,无视东亚智慧是不明智的,而想从中找到可仿效的完备样本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D. 只有完成主客体从“两分对立”到“辩证统一”的转化,回归到“浑然一体”,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消费和超前消费都背离绿色意识,不利于自然的生态平衡,也不利于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之间的和谐发展。

B. 东亚智慧之所以对现代社会弊病具有精神疗治的作用,是因为它得到了具有现代意识的东西方哲人的关注。

C. 利用现代科技化解人与自然对立所导致的生态危机,把现代生产力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是现代人面临的课题。

D. 文章援引并梳理了古今中外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许多看法,旨在阐明“绿色意识”应成为人类当下的共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顾成,字景韶,其先湘潭人。祖父业操舟,往来江、淮间,遂家江都。成少魁岸,膂力绝人,善马槊,文其身以自异。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从攻镇江,与勇士十人转斗入城,被执,十人皆死。成跃起断缚,仆持刀者,脱归。导众攻城,克之,授百户。大小数十战,皆有功,进坚城卫指挥佥事。从伐蜀,攻罗江,擒元帅以下二十余人,进降汉州。蜀平,改成都后卫。洪武六年,擒重庆妖贼王元保。

八年调守贵州。凡十余年,讨平诸苗洞寨以百数,皆诛其渠魁,抚绥余众。恩信大布,蛮人帖服。是年二月,召还京。

建文元年,为左军都督,从耿炳文御燕师,战真定,被执。燕王解其缚曰:“此天以尔授我也!”送北平,辅宣慰使世子居守。南军围城,防御、调度一听于成。燕王即位,论功,封镇远侯,食禄千五百石,予世券。命仍镇贵州。

永乐元年,上书,请严备西北诸边,及早建东宫。帝褒答之。六年三月召至京,赐金帛遣还。思州宣慰使田琛与思南宣慰使田宗鼎构兵,诏成以兵五万压其境,琛等就擒。于是分思州、思南地,更置州县,遂设贵州布政司

成性忠谨,涉猎书史。始居北平,多效谋画,然终不肯将兵,赐兵器亦不受。再镇贵州,屡平播州、都匀诸叛蛮,威镇南中,土人立生祠祀焉。其被召至京也,命辅太子监国。成顿首言:“太子仁明,廷臣皆贤,辅导之事非愚臣所及,请归备蛮。”时群小谋夺嫡,太子不自安。成入辞文华殿,因曰:“殿下但当竭诚孝敬,孳孳恤民。万事在天,小人不足措意。”十二年五月卒,年八十有五。夏国公,武毅。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

B. 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

C. 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

D. 太祖渡江来归/以勇选为帐前亲兵/擎盖出入/尝从上出/舟胶于沙/成负舟而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子:天子或诸侯之嫡子中的储君称谓。奴隶社会还可称为太子,但在封建社会就不能再称“太子”了。

B. 布政司:明清两代承宣布政使司的简称,长官为布政使,掌管全国的民政、田赋、户籍。

C. 世券:明代赐予功臣,使其世代享有特权的凭证。若子孙犯罪,取券勘合,折其功过予以赦减。

D. 赠谥:古代帝王、官员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赠给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明清定谥属礼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顾成孔武有力,忠勇可嘉。他身材魁伟,臂力过人,善于骑马使槊。攻打镇江时,与十名勇士转战被捉,但他们最终逃脱而归。

B. 顾成审时度势,受到燕王赏识。顾成讨伐燕王被俘却被释放,并被邀请辅助世子留守北平。北平被围之时,城中防御、调度都听从于顾成。

C. 顾成镇守贵州,政绩卓著。他善于用兵,恩威并用,屡次平定诸蛮叛乱,以至当地人还为他建立生祠来祭祀。

D. 顾成性情忠诚,谨慎从事。他在北平时常出谋划策,但始终不肯统兵,赏赐兵器也不接受。后来受命辅佐太子监国,他婉言拒绝。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配送员是一项高风险、高强度、高负荷的“三高”工作。如何为配送员创造体面又尊严的生活和社会保障,是京东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B. 被誉为“绵阳的维多利亚港”的三江码头整体建筑自从完工以后,美丽绵阳又多了一个公共旅游景点、一张城市宣传名片。

C. 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作为肩负历史使命的发展新区,雄安的前途不可限量,发展的前景值得期待。

D. 绣花是慢工出细活,刺绣需要精心、耐心和恒心,其实,岂止是脱贫攻坚需要“绣花”功夫,做任何工作都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不可。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据报道,中国第一艘航母此次试航为厂方测试,具体测试包括引擎、电子系统、导航设备、火力控制等内容组成。

B. 研究发现,醉虾、醉蟹和半生不熟的贝类常带有细菌和寄生虫,食用这类食物,容易使肝病患者的病情快速恶化。

C. 目前许多小区,都存在公共运动空间不足的问题,跑步、打球、跳舞,挤在一起,很容易发生互相挤占。

D. 放眼我国的家庭教育,许多父母对孩子成长的焦虑与日俱增,给予下一代成长的空间不断缩小,生活内容变得愈发单调,似乎只剩下学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中国反对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其决定性原因就是因为中国的导弹基地包含在探测范围内。

B. 4月初,中共中央决定设立雄安新区。雄安新区被看做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C. 事实上,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世界上本没有万能的一劳永逸的一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D. 电影《七月与安生》中的两个女主人公七月与安生尽管天各一方,但纯真美好的友情无时无刻不萦绕在两人的心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