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住你的瓦尔登湖 杨虎 1949年,梭罗和他的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住你的瓦尔登湖

杨虎

1949年,梭罗和他的湖首次来到了中国。译者徐迟在序言中这样说道:“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那时正值天翻地覆,安静的梭罗不知能走进多少人的内心?

中国内地的读者再次看到大洋彼岸这个“怪人”的身影已是33年后的1982年了。但这一次,席卷古老大陆的文学热潮即将汹涌起马尔克斯的魔方、乔伊斯的呓语,而狂热的读者们则兴奋地从小说中检索着改革、承包等字眼,为物质时代正义凛然地登场暗暗兴奋不已。

又一次,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被时代的喧嚣所淹没。

其实,这本书本来就是为人类中那些安静的内心写的,小众化正该是它的命运。这本诞生在湖边的书,或许是大自然最美的精灵之一湖泊为寻找芸芸众生中和她质地一样的心湖而假手梭罗发出的信号。

共鸣,从来只发生在知己之间。

水是大地的灵者,是人生的天籁表达。如果河流象征着人生奔突冲撞的青年时代,海洋则像是童年和老年的重叠,而湖泊这大地上晶亮的眼睛,则是人生静穆平和信念坚定的中年。我不知道梭罗是怎么下决心要为人类写这一本宁静的中年之书的。或许,是瓦尔登湖翻卷的浪花突然击中了他的灵魂;或许,这一需求潜伏已久,也许更早以前,他在某个喧闹的时刻突然听到了自己内心的低语,就像叶芝在伦敦的街头忽然热泪盈眶:“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我就要动身走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还是人行道,我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这样的向往,也许也曾多次在你我的内心翻涌,只是,我们不愿像梭罗那样去正视一个真实的自己,不敢像他那样舍弃世俗的一切去寻找和守住自己的瓦尔登湖。

人类中那些柔软与敏感的心灵总是代替凡夫俗子去感受天籁,并九死不悔地承担由此落在自己命运中的狂喜与极苦。梵高如是,高更如是,梭罗也如是。但这一次,是人类与大自然最美丽的邂逅1844年一个落叶纷飞的秋日,27岁的亨利·戴维·梭罗只影单身,仅带着一柄斧头和二十五美元二十一美分,住进了杳无人迹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在此之前,他已给爱默生当了两年助手。再往前,他亲眼目睹了恋人的他嫁和相依为命的哥哥的死亡。再往前,1837年,他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

大自然是灵魂永恒的港湾。犹如母亲和情人,瓦尔登湖澄净的色彩让梭罗翻涌的内心一下子抵达了安静并狂热起来。安静的是他的情绪,狂热的是他的思绪,是他长久以来寻找的对话与表达。从1844年秋到1847年,短短一千多个日夜,瓦尔登湖拍岸的水声从梭罗心上流过,再一次流出就成了芬芳的墨香。

但这本书绝不是隐逸者说。事实上,它隐含的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对自我的尊重与发现,对生命的真实与神圣的寻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可能是一块小小的瓦尔登湖。只是,碌碌红尘里的你我总是在对碌碌红尘的房子、职务与收入等的追赶与算计中忽略了自己的内心。静静跟着梭罗的脚印走下去,你蛰居的生命就会豁然舒伸,你内心的瓦尔登湖就会为你打开美丽的四季。

发现并守住你的瓦尔登湖吧,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自己的梭罗。要知道,人间每走一个人,天上就会落一颗星。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中的序言,向读者介绍了梭罗的《瓦尔登湖》的阅读方式,并委婉含蓄地对《瓦尔登湖》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采用徐迟的话在修辞上属于引用。

B. “共鸣,从来只发生在知己之间”,这句话的内涵既指梭罗和安静的瓦尔登湖产生了共鸣,也指心灵安静平和的读者会和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本书产生共鸣。

C. 文章将梵高、保罗、高更和梭罗这些伟大的艺术家、文学家并举,是为了证明拥有柔软和敏感心灵的人们比普通人更能感受大自然触动心灵带来的狂喜与极苦。

D. 之所以说梭罗和瓦尔登湖的相遇“是人类与大自然最美丽的邂逅”,是因为瓦尔登湖使梭罗的心灵抵达了宁静,而思绪却狂热起来,进而催生了一部伟大的书籍。

2.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中提及“又一次”。

3.请简要探究尾段画横线句子的含意与作用。

 

1.A 2.“又一次”指《瓦尔登湖》被时代的喧嚣淹没发生过不止一次,第一次在新旧交替的1949年,第二次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表达了作者对中国读者错失《瓦尔登湖》的遗憾之情。 3.①瓦尔登湖是心灵宁静的象征。作者呼唤我们“发现并守住你的瓦尔登湖吧”,意思是呼唤人们不要在喧嚣的物质社会中迷失自我,而要让心灵回归宁静并坚守宁静。②“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自己的梭罗”,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梭罗一样,摆脱碌碌红尘、纷扰世事、功名利禄的羁绊,都能像梭罗一样尊重自我与发现自我,追求生命的真实与神圣。③这句话起到了点明文章主题、呼应标题的作用。 【解析】 1.试题分析:A .“并委婉含蓄地对《瓦尔登湖》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分析不当。译者徐迟的话只是说明心灵的安静对正确理解《瓦尔登湖》的重要性,并指出如果没有一颗安静的心,就会误读这本书,就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并没有涉及对这本书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的意义

楼宇烈

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研究表明,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后世也有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我们都希望社会的管理者是像样的君子,因为中国历代文化都强调统治者作为一个民族的表率,要通过教育来化导民众。君子既是一个统治者,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教育者。《礼记·学记》开篇就讲“建国君营,教学为先”,就是说建立一个国家,君子来管理一个国家,要把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教育达到的最后目标是“化民成俗”,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虽然君子是一个在上位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但这主要是指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相对于小人、野人来讲的。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上、品格上的差别。

当然中国文化中也不是仅有“君子”这一个词,与君子含义相近的,一个是“士”,再一个是“圣人”。荀子给这三个概念做了相当明晰的解释,他说“好法而行,士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办事,侧重于从现实的做人做事方面,来实现和遵守这个“法”。荀子接着讲,“笃志而体,君子也”。是说君子既有远大的、坚定的志向,又能够很实在地去实践。荀子又说“齐明而不竭,圣人也”。对天地人之理都看得很清楚,而且没有停止,不断向上,不断探索,去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这就是圣人。荀子给“士”“君子”“圣人”做了相当清楚的定义,这三个层次都是遵循一个做人的根本道理,遵循社会应该遵守的一个理法去做的,而且要坚持不懈不断地提升。而君子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道德楷模,所以君子更现实、更实际,我们达不到做圣人,但是可以做一个君子。我们常用“博雅”来形容君子,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这两个字是君子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

君子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引领社会风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说君子的德行就像一阵风一样,小人的品德就像草一样,风往哪儿吹,草就往哪儿倒。君子起引领的作用,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宋代的张载在《正蒙》里面也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引领就必须以身作则,要身教,自己先做到。“身教胜于言教”,君子能够以身作则地身教,所以说“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君子不用出门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就因为他身体力行,作出榜样,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大家。引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营造一种氛围,一种习俗。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非常重要,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里面就讲到,“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什么都要用法律来管理,社会是管不过来的,要靠大家道德的自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习俗。

君子的另一个作用是传承文化。文化的传承靠君子来延续,社会上如果没有专治于文化传承的人,那这个文化就会中断。随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内涵和形式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文化的根本精神不能放弃,这要靠君子来传承。我们要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大家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是要把文化的灵魂和精神的东西传承下来。

(选自《道德与文明》2016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者先阐释了“君子”的内涵,然后从“引领社会风气”和“文化传承”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阐明了君子的作用。

B.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中“君子”的内涵,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中“君子”的内涵并不相同的。

C. 君子、圣人都是德行上的楷模,君子与圣人的差别在于,圣人更理想化,从道理上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真正能够成为圣人的并不多。

D. 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我们用“博雅”来形容君子,所以只要学识丰富,品行端正的人,就一定能成为君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载《正蒙》里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是引领社会的正能量。

B. 文中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比法律的管理更重要。

C. “身教胜于言教”,是指君子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自觉,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习俗。

D. 社会需要有君子来专治于文化传承,时代的变化更要求君子不要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形式,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传承文化的根本精神。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一词出现在春秋之前,其含义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基本相同,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B. 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品格上的差别,而在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统治者。

C. 春秋以前,君子既是统治者,也是教育者。《礼记·学记》中的“建国君营,教学为先”说的就是教育是管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D. 君子与士的含义,有同也有不同,遵循一定的规律做人办事的可称为士,有远大坚定的志向并能身体力行的就是君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诚实的华盛顿》、《爱迪生救妈妈》……说到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不少人会回想起自己的童年。这些小学课文堪称经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让人从中学到许多可贵的品质。

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感人而隽永的小故事,竟然可能是假的!有历史学家查证,华盛顿家里根本没有樱桃树,这个故事出自一位美国书商。爱迪生小时候,阑尾手术还没发明,小爱迪生不可能在妈妈的阑尾手术上展现聪明才智。

这样的例子还不少。有校长、教师等纷纷吐槽,语文教材课文内容造假,遗患无穷;而有人认为“华盛顿是否砍过树”这样的问题并不重要,只要有教育意义,就算“真人假事”,也没什么关系。

对上述材料,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从必修五《归去来分辞》、《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中任选一篇课文,拟写两句话,要求所写语句能准确概括课文内容,必须运用对偶修辞。

示例:《荷塘月色》——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隐隐约约,层林深处月色无边。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公平与效率向来不可分割。①_____________,也应注重效率,建立更灵活的激励机制。② _______________,比如有的地方推行帮扶人与贫困户“双承诺”“双认定”的方法,变“单向输血”为“双向互动”。有的地方实行扶贫资源差异化分配,以多劳多得的方式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性。制度建设有根本性和长期性的特点,③__________,来激发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张教授,我诚挚邀请您莅临我校学术交流研讨会,请您届时对会议给予认真的指导。

B. 教师节祝福卡片上,同学们深情地写道:“李老师,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赏识您的教学方法。”

C. 小兰在刚开张的小店里买到了她心仪已久的音乐盒,兴奋地对店员说:“下次我还会光临贵店,多多惠顾贵店的。”

D. 小王的专业是珠宝设计,在原来的单位无法发挥所长,只好辞职另谋高就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