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为便于校庆活动的顺利进行,烦请各位...

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为便于校庆活动的顺利进行,烦请各位校友先到接待处签名报到。

B. 我明日喜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C. 对于有兴趣投资山村建设的人,我们将鼎力相助,提供咨询服务。

D. 金先生早已著作等身,但仍笔耕不辍,他最近又出版了一部拙作。

 

A 【解析】试题分析:B项,府上:敬辞,用于称别人的府邸。自己的家一般用“寒舍”。C项,鼎力相助: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D项,拙作:谦辞,用于形容自己的作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 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完善,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行为上的偏差。

B. 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任务的句子时,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C. 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农贸市场的货物琳琅满目,除各种应时的新鲜蔬菜外,还有肉类、水产品、鱼、虾及各种调味品。

D. 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总喜欢妄自菲薄别人,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跟他打交道,他成了大海里的一叶孤舟。

②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上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藏家的极大兴趣,不愧为大师手笔。

③倪瓒画风如此,下笔处总有水泽之感,竟令人无从辨别这到底是画家亲历过的山水或是这山水源自那魂牵梦萦的神游之境。

④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文化研究中。

⑤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曼妙绝伦的异国风情。

⑥正在有说有笑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A. 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⑥    D. ①③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雨巷》中作者用一句比喻暗示了理想的可望而不可及:“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作者情感达到高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历来用《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革命者身赴敌处的英雄气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①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地势极为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红军在娄山关与蒋军进行了激战,并最终取得胜利。

1.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词是一种人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始于梁,形成于唐而盛极于宋,可称为“长短句”“诗余”等。《沁园春·长沙》属于中调,《忆秦娥·娄山关》属于小令。

B. 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词牌规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等。词牌与词的内容无必然的联系。“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表明作品内容。

C.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诗人起笔写实的手法,将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意境中。“独立……”“湘江……”“橘子洲……”三句,点明了人物、时间、地点。

D. “看”领字,“万山”“层林”“漫江”“百舸”——这是近观和远眺;“鹰击”“鱼翔”——这是仰视和俯瞰。“红遍”“尽染”“碧透”,则展示出物象的广度、深度和透明度。

E. 《忆秦娥·娄山关》全词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西风烈”与“长空雁叫霜晨月”形成色彩上的对比,“马蹄声碎”与“喇叭声咽”形成声音上的对比。

2.结合原文,对比两首词景物特点的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1.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馈赠)

B. 焉用亡郑以邻(陪:增加)

诸侯之列(比:并,列)

C. 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起不意,尽失其度(卒:最后)

D. 因人之力敝之(而:却,表转折)

遂拔击荆轲[以:就(或不译),表承接]

2.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 以乱易整,不武。(被动句)

C. 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

D. 见燕使者咸阳宫。(省略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 甲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C. 乙文中的荆轲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蒙蔽秦王顺利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D. 乙文中的秦武了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国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智化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