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民的名义》这一剧作的成功...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人民的名义》这一剧作的成功,说明敢于触碰敏感题材,说真话、说人话,讲能引发当下人感怀的道理,就足以让观众甘之若饴

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如果没有抓住老街的特点,只是一味从商业的角度开发,变成了批发流水线一条街,不仅破坏了老街本身的韵味,更是对文化遗产和文化记忆的杀鸡取卵

几年前,大家还对互联网音乐嗤之以鼻,认为网络歌曲就是口水歌的代名词。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音乐产业的重要阵地。

领导干部必须站位高,具备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才能判断合理,决策准确,如果片面地看待问题,目无全牛,注定是不能成为好领导的。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⑤    D. ③④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成语的正确运用。 甘之若饴: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属于望文生义。 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属于不合语境或对象不当。 杀鸡取卵: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使用正确。 嗤之以鼻:用鼻子吭声冷笑,表示轻蔑。 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褒贬不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讲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是:岁寒,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

 

查看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下小题。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 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

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注①苔矶:水边突出的长满青苔的岩石。②翠微:青翠的山色,泛指青翠的山。③秦城: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 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 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D. 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满眼的青翠欲滴的山色。

E. 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相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舒元舆,婺州东阳人。地寒,不与士齿。始学,即警悟。去客江夏,节度使郗士美异其秀特,数延誉。

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列棘围,席坐庑下,因上书言:“古贡士未有轻于此者,且宰相公卿由此出,夫宰相公卿非贤不在选,而有司以隶人待之,诚非所以下贤意。罗棘遮截疑其奸,又非所以求忠直也。诗赋微艺,断离经传,非所以观人文化成也。臣恐贤者远辱自引去,而不肖者为陛下用也。今贡珠贝金玉,有司承以棐笥皮币,何轻贤者,重金玉邪?”又言:“取士不宜限数,今有司多者三十,少止二十,假令岁有百元凯,而曰吾格取二十,谓求贤可乎?岁有才德才数人,而曰必取二十,谬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俄擢高第,调鄠尉,有能名。裴度表掌兴元书记,文檄豪健,一时推许。拜监察御史,劾按深害无所纵。再迁刑部员外郎

元舆自负才有过人者,锐进取。大和五年,献文阙下,不得报,上书自言:“马周、张嘉贞代人作奏,起逆旅,卒为名臣。今臣备位于朝,自陈文章,凡五晦朔不一报,窃自谓才不后周、嘉贞,而无因入,又不露所缊,是终无振发时也。汉主父偃、徐乐、严安以布衣上书,朝奏暮召,而臣所上八万言,其文锻炼精粹,出入今古数千百年,披剔剖抉,有可以辅教化者未始遗。拔犀之角,擢象之齿,岂主父等可比哉?盛时难逢,窃自爱惜。”文宗得书,高其自激卬,出示宰相,李宗闵以浮躁诞肆不可用,改著作郎,分司东都。

元舆为《牡丹赋》一篇,时称其工。死后,帝观牡丹,凭殿阑诵赋,为泣下。

(选自《新唐书·舒元舆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B. 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C. 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D. 元和中/举进士/见有司/钩校苛切/既试尚书/虽水炭脂炬餐具/皆人自将吏/一倡名乃得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逐渐演变成大臣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尊称。

B. 高第既指官吏考核成绩优等也指生员参加科举考试成绩优等。根据语境可推断文中的高第指后者。

C. 员外郎官职名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唐宋沿其制。

D. 分别指阴历每月初一和最后一天。”“连用有时指一个月有时指阴阳交相变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舒元舆积极建言。到尚书省参加考试时他向朝廷上奏既为参加考试的生员讨公道又表达了自己对朝廷选贤任能方面的看法。

B. 舒元舆受人赏识。客居江夏时节度使郗士美多次为他扬名做鄠县县尉时裴度上表举荐他文宗赏识他自负激昂的精神。

C. 舒元舆很有文才。他写的檄文很有气魄受到时人的推重赞许他写的一篇《牡丹赋》十分精巧,皇帝读后被感动得流泪。

D. 舒元舆为人自负。他向朝廷递送自己的文章自认为才能不比马周、张嘉贞差,只是始终没有发挥才干的机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宰相公卿非贤不在选,而有司以隶人待之,诚非所以下贤意。

(2)岁有才德才数人,而曰必取二十,谬进者乃过半,谓合令格可乎?

 

查看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吴祖光:旷世才情 不平则鸣

吴祖光,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戏剧导演牟森曾这样评价:“吴祖光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作家,极具名士风范。”

吴祖光的祖籍是江苏省武进县。父亲吴瀛是位饱学之士,以诗、文、书、画闻名,又是一位文物鉴赏家。母亲也识文断字,经常念诗给他听。家庭的文化氛围给少年吴祖光以一定的熏陶和影响。他酷爱戏曲,常泡在戏园里看戏,接触了大量戏曲。

中学毕业后入中法大学文学系,在抗战全面爆发的1937年,20岁的吴祖光完成了他的话剧处女作《凤凰城》。该剧是根据东北抗日义勇军苗可秀烈士的事迹写成的。剧中歌颂了苗可秀领导“中国少年铁血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寇展开的艰苦顽强的斗争。该剧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这部剧作,曾得到当时戏剧大师曹禺的大加称赞。曹禺称他“一出手就是战士”。但对这部剧作,晚年的吴祖光在《“投机取巧”的<凤凰城>——我从事剧本写作的开始》一文中介绍说:“这个剧本写得太幼稚,今天一看会让我感到脸红耳赤。譬如剧中苗可秀别家出征总带着义仆张生,完全是旧戏里公子与随身的书童那样的主仆关系。”

随后几年间,他笔耕不辍,陆续创作了《正气歌》《林冲夜奔》《牛郎织女》《少年游》和《风雪夜归人》等声震文坛的剧作。其中完成于1942年的《风雪夜归人》是吴祖光的代表作。这部剧作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戏曲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他将中西戏剧“写实”与“写意”艺术手法相融合,尝试不同题材和富有异趣的创作风格,对民族戏剧的现代化和现代话剧的民族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除了艺术上久负盛名,吴祖光还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作为剧作家,吴祖光连续撰文抨击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审查制度,称之为“奴隶的审查制度”。他抨击国民党删除曹禺之作《蜕变》中“打游击”的情节;他嘲讽蒋介石因自己是秃头而将张天翼的童话《秃秃大王》改成《猴儿大王》;他愤怒自己创作的《正气歌》被国民党删去关于朝廷昏庸的所有内容。

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吴祖光有自己的判断和立场。1945年,他冒着生命危险率先发表了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毛主席诗词的突然发表,极大地改变了共产党的政治形象与文化形象,为此他遭到国民党的通缉追杀。

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拐点,作为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也会深陷其中而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1957年吴祖光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北大荒劳动。对于这种不期而来的遭遇,他以诗明志。诗云:眼高于顶命如纸,生正逢时以至此。行船偏遇打头风,不到黄河心不死。“生正逢时”,正是他一生最喜欢的词语。

唐代王维在《酬张少府》云:“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但吴祖光即便到了晚年也绝非万事不关心的人。1991年12月23日,两位女顾客在北京国贸中心购物,遭到服务员无端怀疑,并受到解衣、开包检查的侮辱。关于此事,吴祖光写了题为《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发表在《中华工商时报》上。这就是吴祖光,虽然和他没有关系,但是他也要说出来。

未被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吴祖光作为一代大师,风雨动荡,而良知不失。如今斯人已逝,但精义长存。

(选自《大公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黄佐临在《吴祖光剧作选》序言中评价道:“他的每个戏里都有一种统一的格调,字里行间都洋溢出来一种诗情,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情,从中挖掘出一种美来。”

②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这样评价吴祖光:“吴老是一个在艺术上要求极为严格的人。记得当时我曾因不理解他的剧本而将其中的念白做了改动,后来吴老师跟我说,我剧本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才确定的,可以说是字斟句酌。”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吴祖光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在抗战全面爆发时他创作了歌颂抗日的剧作《凤凰城》,该剧成为全国戏剧界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B. 吴祖光对事业孜孜以求不断创新。晚年对自己的早期作品指出不足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坦荡襟怀。

C. 《风雪夜归人》集中体现了吴祖光以西方戏剧的思维创作话剧的另一种思路他对民族戏剧的现代化和现代话剧的民族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D. 吴祖光即便到了晚年仍不平而鸣他发表的《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即为证明。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正因为戏曲天赋极高对戏曲有独特的感悟力吴祖光最终才能在戏曲上取得巨大的成就。

B. 吴祖光的剧作《凤凰城》得到当时戏剧大家曹禺的认可这不仅说明当时文坛的宽容更是因为剧作反映的抗战主题适应了人民和时代的要求。

C. 文章题目是吴祖光旷世才情 不平则鸣”,但在行文过程中却写到了他喜爱生正逢时这个词语之事,虽然着墨不多,但多少有偏题之嫌。

D. 黄佐临对吴祖光剧作特点的评价既表现了吴祖光对剧作诗意语言的追求又表现了吴祖光对诗意生活的向往。

E. 全文围绕吴祖光的才情和性情刻画人物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明。

3.传记多次引用吴祖光本人的话和别人对吴祖光的评价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善  心

①小区院里有几只流浪猫。到底几只是不确定的。因为,五分钟之前,在草坪里见到一只灰黑相间的狸猫,五分钟之后,在楼头便利店的外置货架上又看到一模一样的一只蜷在那儿假寐,你不知道是刚才的那只漂移过来了,还是它的同胞兄弟。这都是可能的。但是,涛子一家三口搬走之后,邻居们很快就搞清楚了,一共五只。它们的关系有点复杂,院里人现在也没有真正看透,不过,数量是明晰的。

②涛子一家搬走时正值初冬,不会是他——第三次中风的半残人,估计是他老婆或者儿子,把一扇窗户打开,在纱窗上剪出一个小方口——方口的最上边没有剪,就像一个小方门帘。五只流浪猫竟然明白那是专门给它们预留的绿色通道,当天就迁进新居了。

③猫们进进出出。有时候,只有一个小脸儿躲在纱窗后面,端庄威仪,就是一只小脸老虎嘛!有时候,“呼咙呼咙”从窗台上滚下来两只,打得难解难分。另外一只猫蹲坐在窗下自行车旁淡然地看了一眼身边激战正酣的一对儿,又冷静地转移了视线。屋里毫不相干的那只却突然冲了出来,直接坠到窗下加入了战斗。而窗对面墙根儿一辆落着积雪的电动三轮车下面,一只猫爬了出来,拖着长尾巴慢腾腾横过便道,一副吃饱喝足的慵懒样子,却瞬间起动,一溜烟儿完成跑、跳、抓、爬、钻的动作,回屋里去了。邻居就是通过这样的观察,知道这是个五口之家的。

④涛子一家三口搬走之后已经一年多了吧,无论大雪咆天,还是春雨绵绵,这个房子的主人一直都是五只猫。涛子被送走之后再没回来过,老婆儿子也不见了踪影。这五只猫,从外观上能看出它们一两处绝然不同的地方,和少许显性的因果关系。其中三只大猫:一只纯白色,至少给它洗个热水澡之后一定是只雪白的美猫;一只灰黑均匀相间的大狸猫;一只大块黄白色杂糅的。两只半大猫,看起来身长和三只大猫没有差别,但显然没有三只大猫强壮,而且似乎面嫩,像是缺点儿见识——没有证据,就是一种感觉罢了。两只中有一只仿佛是大狸猫翻拍过来的,一只却是白黄黑三色,但主体是白色的,黑和黄两色小块而不规则甚至又重叠地穿插其中。让人揣测,也许有一只猫离开了……

⑤但是,邻居们并未在这些无聊的事情上下功夫。有人主动承袭了涛子老婆没搬走时的做法,在窗台上搁一只小吃碟,里面总有食物。猫们的日子过得挺好的。

⑥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一位平素和涛子相交极深的老邻居去一个叫“颐年园”福利中心的地方看望涛子。那一天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不光是小孩,不少大人也出来放鞭炮了,地动山摇了一天,空气里弥漫的快乐都是火药味道的。老邻居从“颐年园”回家,低头看着一地的雪红雪白,竟然一路没有抬头。及至家门口,一抬头猛然看见昔日涛子家的窗台上摆着好几只小吃碟,里面的嚼果比照往日更是丰盛。老邻居目瞪口呆,眼泪差点掉下来了。他站在那儿看了半天,自言自语:好心人真多呀!好心人真多呀!我倒要问你们一句,该管的你们管没有呢?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涛子家人搬走后邻居们对待流浪猫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变他们才开始关注流浪猫的数量问题并主动承担起照顾流浪猫的责任。

B. 五只流浪猫竟然明白那是专门给它们预留的绿色通道暗示流浪猫一直接受涛子家人的照顾这进一步体现了涛子家人的善心。

C. 涛子一家为何搬家去了哪里为何涛子没有再回来涛子的老婆孩子为何不见踪影小说完全没有交代这使故事充满悬念。

D. 小说采用了对比手法来表现善心这一主题在日常生活中善心并不抽象就是在对待流浪猫这样的小事上面也是能体现出来的。

2.小说第段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3.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文末画线的句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