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鐻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 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 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 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 明代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C. 中国诗歌没有从五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D. 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在诗歌创作中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是重要原因之一。

B. 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同时又重声色,体现了中国诗歌发展的趋势。

C. 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1.C 2.B 3.C 【解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除了课文中提到的物种,你还知道哪些物种有明显的群居特性?深入观察,分析它们的生活习性,考虑一下它们的社会习性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迪意义?

 

查看答案

仿照例句,从生活中选取一个恰当的事物从正反两方面立意,写出两个对人生有警示作用的句子。

例句:彩虹

为让别人赏心悦目,献上自己七彩人生。

只务虚而不务实,决定了它只能昙花一现。

事物:

正面:

反面: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臭氧层

壳是乌龟的“盔甲”。蜗牛身上背着的“房子”、大象身上的厚皮……都是它们的“盔甲”。虽然形式不同,但和古代战士身上的甲胄、现代军队装备的防弹服一样,都是保护自身的。

我们人类和万物能够在地球上自由自在地生存,是否也有“盔甲”保护着呢?

地球的表面几百千米的大气层,阻挡着侵入地球的流星,它使绝大多数的流星还未到达地面就已烧光,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但是,若要称之为“盔甲”还不够格。真正称得上是地球“盔甲”的,却是在大气层中浓度只有十万分之一的臭氧层。

臭氧的分子是由三个氧原子构成的(O3),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味的气体,重量为空气的1.72 倍,具有强烈的氧化性能,是氧气的一种不稳定的形式。在离地表15~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20~30千米的高度浓度最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臭氧层”。如果把大气中所有的臭氧全部集中起来,覆盖在地球表面也不过形成只有3毫米厚的一个层。臭氧虽很稀少,但它能有效地吸收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UVC和UVB,而对生物无害的紫外线UVA它却一点也不吸收,全部让其到达地表。正是由于臭氧层具有这种特殊的本领,才使地球“穿”上了一层看不见的“盔甲”,构成了对付紫外线的天然屏障。

然而,对人类和生物至关重要的地球“盔甲”,现在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类活动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乘着上升气流钻入高空,与臭氧发生作用,使大气中的臭氧正在减少。卫星监测察明,从1969~1986年,北纬30°~60°,大气中的臭氧减少了1.7%~3%,中国是受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冬季臭氧损失约6.2%。要知道,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紫外线辐射就增强2%。要知道,保护臭氧层,这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了。

1.下面对这篇文章中心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说明了臭氧层遭到破坏的原因及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性。

B. 本文介绍了臭氧层的有关知识及如何保护臭氧层的问题。

C. 本文说明了臭氧层的有关知识及臭氧层遭到破坏的情况,并强调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性。

D. 本文介绍了臭氧层的有关知识及强调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性。

2.文中第一段看起来似乎与文章没多大关系,是否可删去?为什么?

3.简要概括臭氧层遭到破坏的原因。

4.把臭氧层称为“盔甲”,是因为它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这种特殊的本领是指什么?

5.要准确地说明对象,必须讲究分寸,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填在句后的括号内。

A. 表示估计    B. 表示程度    C. 表示限制

6.给这篇文章选择一个最佳标题,它是(  )

A. 臭氧层

B. 地球的保护层

C. “盔甲”

D. 地球的“盔甲”

 

查看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并不是昆虫所独有。粘菌的细胞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在做着这样的事。起初,它们是一个个阿米巴状细胞在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然后,一阵铃声,一些特殊的细胞放出聚集素,其他细胞闻声立即聚集一起,排成星状,互相接触、融合,构成动作迟缓的小虫子,像鳟鱼一样结实,生出一个富丽堂皇的梗节,顶端带一个子实体,从这个子实体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状细胞,又要在同一块湿地上游来游去,一个个独往独来,雄心勃勃。

鲱鱼和其他鱼类的群体有时紧紧挤在一起,动作如此协调,以至于整个群体从功能上似乎是一个多头鱼组成的巨大生物。成群的飞鸟,特别是那些在纽芬兰近海岛屿的山坡上做窝的海鸟,同样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然而,我们也许是被联在一些电路里,以便贮存、处理、取出信息,因为这似乎是所有人类事务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我们的生物功能,或许就是建筑某种丘。我们能够得到整个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那是以太阳光子流作为基本单位来到我们这儿的。当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是怎样克服了随机性而重新安排成各种东西,比如,弹器、量子力学、后期四重唱,我们或许对于如何前进会有个更清楚的概念。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科学中使用的通讯系统应能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提供简洁而易操作的模型。齐曼在近期《自然》杂志上著文指出,“发明一种机制,把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的片断的知识系统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现代科学史上的关键性事件”。

1.选段中的粘菌和鲱鱼在生活中体现了怎样的行为特点?它们和人类的行为特点有什么不同?

2.“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一句有什么深刻含意?

3.下列各种说法中错误的两项是(  )

A. “粘菌的细胞在每一个生命周期都在做着这样的事。”“这样的事”指粘菌的细胞到处游动,吞吃着细菌,彼此疏远,互不接触,选举着清一色的保守党。

B. 作者看到人类“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从而对于人类的前进抱着悲观的态度。

C. 从选文中,我们可以推断:作者不赞成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观点。

D. 作者列举了粘菌的群体性生活以及大海中的鲱鱼和天空中的成群飞鸟,说明了集群在种群生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相互依存,互相联系,同步活动。

E. 作者引用齐曼在《自然》杂志上的著文指出,人类应该像生物一样加强社会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

 

查看答案

选出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A. 俨然:很像真的。

B. 推崇:十分推重。

C. 翌日:晴朗的日子。

D. 孩提:幼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