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你往前些!我是老虎,吃了你?”坠儿只得往前凑了几步。晴雯便冷不防欠身,一把将他...

“你往前些!我是老虎,吃了你?”坠儿只得往前凑了几步。晴雯便冷不防欠身,一把将他的手抓住,……,又骂道:“要这爪子做什么?拈不动针,拿不动线,只会偷嘴吃。眼皮子又浅,爪子又轻,打嘴现世的,不如戳烂了!”(《红楼梦》第五十二回)

晴雯为什么责罚坠儿?其后,她又是如何处理坠儿的?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晴雯怎样的个性?

 

坠儿偷了平儿的镯子;假称宝玉的意思,立即把坠儿撵了出去。晴雯个性:为人有骨气,嫉恶如仇,脾气急躁。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红楼梦》的阅读与识记能力。《红楼梦》是“课标”推荐必读的文学名著,只要认真阅读,了解名著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解答此类题问题较为容易。本题考查学生对《红楼梦》第五十二回的阅读识记情况。只要学生认真读过本回,并对相关知识进行识记,解答本题并不难。本题题目是:晴雯为什么责罚坠儿?其后,她又是如何处理坠儿的?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晴雯怎样的个性?《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主要写平儿丢了虾须镯子,不让告诉宝玉谁偷的,晴雯带病补雀金裘。坠儿偷了平儿的镯子;被一个老妈子看见,告诉了平儿,引晴雯生病,袭人不在,平儿就偷偷告诉麝月,让注意坠儿,找理由打发出去,不要告诉宝玉,却被宝玉和晴雯知道了,晴雯非常生气,就假称宝玉的意思,立即把坠儿撵了出去。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晴雯为人有骨气,嫉恶如仇,脾气急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两项

A. 黛玉夜访宝玉,因晴雯拒不开门而闷闷不乐;眼见宝玉送宝钗出来,误会更深。第二天,她独自在沁芳闸桥畔借落花悲叹自己的命运。

B. 宝玉挨打后,宝钗手托丸药前来探视并当众交待调剂之法,这既显示了她沉稳的个性,也透露出她想借机表现自己对宝玉感情的心思。

C. 初秋季节,探春提议成立诗社,李纨自荐担任掌坛人。第一次咏白海棠,蕉下客薛宝钗夺魁;第二次作菊花诗,潇湘妃子林黛玉折桂。

D. 湘云为人率真豪爽,趁兴时大块吃肉,忘形时挥拳拇战,偶尔男儿装扮,甚至和衣醉卧芍药裀,真不愧为粉黛群中“英豪阔大”之人。

E. 凤姐为贾琏偷娶尤二姐而大发雷霆,在设计将尤二姐赚入大观园后,先是利用秋桐折磨她,后又挑唆张华告状,终致尤二姐吞金自尽。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两项

A. 刘姥姥初进荣国府,见到凤姐,凤姐说起家事难处,刘姥姥以为求助无望,可凤姐还是给了她二十两银子,喜得刘姥姥眉开眼笑

B. 元春十几岁时被选入宫,起初充任女史,后来被封为贤德妃。为迎接她回家省亲,皇上特许贾府大兴土木,兴建了一座省亲别院。

C. 金钏投井,王夫人追悔不已,独坐垂泪;宝钗见状,不仅用言语宽解王夫人,而且拿出自己新做的两套衣服给王夫人为金钏做装裹。

D. 大观园发现绣春囊王夫人又羞又气,下令凤姐率众连夜抄检事后,司棋、入画等被撵出园外,芳官、蕊官等被迫到栊翠庵削发为尼

E. 宝玉生日,众姐妹欢宴大观园,带发修行的妙玉以槛外人的身份给宝玉写帖致贺,宝玉在邢岫烟的帮助下以槛内人的身份回帖称谢。

 

查看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古大将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故 一 题 到 手 必 静 相 其 神 理 所 起 止 由 实 字 勘 到 虚 字 更 由 有 字 句 处 勘 到 无 字 句 处 既 入 其 中 复 周 索 之 上 下 四 旁 焉 而 题 无 余 蕴 矣。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未尽者,予以数言了之;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如是又何虑文之不理明辞达、神完气足也哉!此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

(选自《聊斋佚文辑注》,有删节)

1.用斜线“/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2.在上述这段文字中,作者主要阐述了有关写作的哪两个方面的问题?请简要概括。

3.聊斋:清代文学家    (姓名)的书斋名。他所创作的《聊斋志异》是一部        (作品性质)集。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碰撞”,大大小小,时刻发生,惟其如此,这个世界才能够精彩;当然,它有时也令人感到痛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的态度

朱良志

①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②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③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

④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总喜欢站在世界的对岸看世界,世界在我的对面,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消费的客体、被我欣赏的对象。用这样的态度看世界时,人好像不在这世界中,成了世界的控制者、决定者。而“生命的态度”,则是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命相关。

⑤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幽深的山林中,泉水淙淙流淌,溪涧边芙蓉花自在地开放,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落,这是一片寂静幽深的世界。又如王维《栾家濑》诗写道:“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在飒飒的秋雨之中,白鹭自在上下,诗人写的是自己的生命感觉。在这里,没有外在的“物”,没有被观的“景”,没有观照的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在诗人当下的体验中,人与世界共成一“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这个世界,中国美学称之为“境”。

⑥中国艺术创造的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特点。它是艺术家在当下的体验中发现的,“境”是体验的真实。像王维《辛夷坞》《过香积寺》等小诗,几乎纯粹是山水花木的描写,没有人,甚至看不出有人的感情。其实,人隐在它的后边,这个生机世界是人在瞬间体验中“发现”的。“境”由心起,没有心灵的体验则没有境界,境界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它是浑全的,人与山水草木等外在世界共同形成一个无分别的圆满世界。像吴历“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淡无人”诗中所呈现的那样,无人即有人,落日山影,草亭空阔,与我心浑然一体,没有分别,更无别虑,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最后出现在“境”中的人与山水草木是彼此相关的存在。“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凡常的小院,紧闭的院门,阴沉沉的天气里,寂寞的主人就坐在窗前,眼前是密密的小雨,满目的苍苔。在这里,苍苔、小雨、庭草,都成了诗人的对话者,是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存在者,由这样的存在者共同构成一个意义世界。

1.请简要概述本文的论述层次。

2.第④节画线句中人们对世界的态度依次对应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的哪种态度?

3.根据文意,阐述中国美学中“境”的含义与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