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日本宇航机构负责人对中国的航天技术...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日本宇航机构负责人对中国的航天技术不以为然,事实上“长征”运载火箭已发射了100多次,而日本的主力火箭“H-2A”执行发射任务才不过13次。

②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的著名主持人鲁豫,身材娇小,着装优雅,谈吐伶俐,如此玲珑剔透又如此咄咄逼人,与她面对面,你简直不可能有任何躲闪的余地。

③戊戌变法后,废科举,兴学校,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西方的教育体系也登堂入室,私塾成了布满历史尘蠹的老朽,科学成了新宠。

④平时如有什么思考,应该及时地把它写出来,不能只是在口头上与人交谈,如果述而不作,时间一长,先前一些有价值的想法就会忘掉了。

⑤那时他虽已被撤职罢官,但是“身在江湖,心悬魏阙”,仍心系国家大事,关注政局的变化。

⑥二战爆发后,一直实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政府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1940年春天,多数下院议员都明确表示政府无能,首相应当辞职。在对政府的信任投票中,张伯伦惨遭失败。随后,丘吉尔临危受命,在困难时期挑起了国家的大梁。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B 【解析】试题分析:①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这里应改“不以为意”。②玲珑剔透,正确。其形容的对象有两个,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形容人聪明伶俐。③把“登堂入室”误解为“进入”。④望文生义,“作”是创作的意思。“述而不作”是指只阐述前人的理论、演说,而自己并不提出新的见解。⑤身在江湖,心悬魏阙:魏阙:古代宫门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称。旧指解除官职的人,仍惦记着进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讽刺迷恋功名宝贵的假隐士。属多义成语,正确。⑥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注意区别“临危授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一文中,虚写映衬表现蜀道雄奇险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曹刿论战》中既表明鲁庄公‘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又是曹刿认为应战的决定因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出发,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 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C. 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 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E. 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2.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 题。

沈庆之,字弘先,吴兴武康人也。永初二年,庆之除.殿中员外将军,又随伯符隶到彦之 北伐。伯符病归,仍隶檀道济。道济还白太祖,称庆之忠谨晓兵,上使领队防东掖门,初戍 钱塘新城,及还,领淮陵太守。领军将军刘湛知之,欲相引接,谓之日:“卿在省年月久,比 当相论。”庆之正色曰:“下官在省十年,自应得转,不负以此仰累。”大明三年,司空竟陵王刘诞据广陵反,复以庆之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率众讨之。诞遣客沈道愍赍书说庆 之,饷以玉环刀。庆之遣道愁反,数以罪恶。庆之至城下,诞登楼谓曰:“沈公,君白首之年, 何为来此?”庆之曰:“朝廷以君狂愚,不足劳少壮,故使仆来甚耳。”庆之塞堑,造攻道,立 行楼土山并诸攻具。诞饷庆之食,提挈者百余人,庆之不开,悉焚之。诞于城上投函表,令 庆之为送。庆之曰:“我奉.制.讨贼,不得为汝送表。”每攻城,庆之辄身先士卒。上戒之曰:“卿为统任,当令处分有方,何须身受矢石邪?”自四月至七月,乃屠城斩诞。庆之居清明门外,有宅四所,室宇甚丽。又 有园舍在娄湖,庆之一夜携子孙徙居之,以宅还宫,悉移亲戚中表于娄湖,列门同闬焉。中兴 身享大国,家素富厚,产业累万金,奴僮千计。再献钱千万、谷万斛,以始兴封优近,求改 封.南海郡,不许。上尝欢饮普令群臣赋诗庆之粗有口辩手不知书每将署事辄恨眼不识字上逼 令作诗,庆之日:“臣不知书,请口授师伯。”上即令颜师伯执笔。庆之口授之曰:‘“微生遇 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冈。辞荣此圣世,何愧张子房。”上甚悦。众坐并称其辞意之美。庆之既通贵,乡里老旧素轻庆之者,后见皆膝行而前。庆之叹曰:“故是昔时 沈公。”时诸沈为劫首者数十人,士民悉患之。庆之诡为置酒大会,一时杀之,于是合境肃清, 人皆喜悦。

(节选自《南史·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七·沈庆之,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上尝欢饮普/令群臣赋诗庆之/粗有口辩/手不知书 l 每将署事辄恨/眼不识字/

B. 上尝欢饮/普令群臣赋诗/庆之粗有口辩/手不知书/每将署事辄恨/眼不识字/

C. 上尝欢饮普/令群臣赋诗庆之/粗有口辩/手不知书/每将署事/辄恨眼不识字/

D. 上尝欢饮/普令群臣斌诗/庆之粗有口辩/手不知书/每将署事/辄恨眼不识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除,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意思是除去旧职。文中说沈庆之除去殿中员外将 军之职,与赵伯符跟随到彦之北伐。

B. 奉制,指接受天子的命令。古代帝王通过口头或文书下达制令,其形式有谕、旨、 策、制、诏、诰、戒和朱批等,不同的形式适用于不同的政务,均具有绝对的权威。

C. 古代称父系血统的亲戚为,称父系血统之外的亲戚为。内为中,外为表, 合而称之为中表

D. 封,即分封.这种制度始于西周,后世继承。分封对象有同姓宗室子弟,又有异姓功 臣宿将。.封地所有者拥有这块土地上的税收、征兵等权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庆之不逢迎,拒绝拉拢。领军将军刘湛很欣赏他,说他在台省任职很久了,想要推 荐他,沈庆之认为自己会有机会调动官职,严肃地拒绝了。

B. 沈庆之不贪心,拒绝腐蚀。他率军讨伐竟陵王刘诞,刘诞派沈道愍来劝说他,并送他 玉环刀;沈庆之拒收其礼,;并斥责了刘诞造反的罪恶。

C. 沈庆之不惜命,身先士卒。尽管己是白首之年,但在攻打广陵城的战斗中,他总是冲 锋在前,以至于皇帝都告诫他应以指挥为重,不必上阵冒险。

D. 沈庆之不吝啬,大方捐赠。他拥有娄湖宏大的园舍,享受大型封国,家产丰厚,奴仆 甚众,享受荣华富贵的同时也能慷慨解囊,多次捐献钱谷,数额巨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以君狂愚,不足劳少壮,故使仆来耳。

2)庆之既通贵,乡里老旧素轻庆之者,后见皆膝行而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 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 3000 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 400 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 尬的是,这 400 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 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

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 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 0.3-0.4 毫米。极 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 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 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 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 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 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 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 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 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 “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 45 岁左右,她从工位里 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 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 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 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 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 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 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 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 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 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 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 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 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报道了中国 3000 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变, 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B. 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在表明中 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C. 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 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 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 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B. 材料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 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C. 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 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 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 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E.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 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3.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白天,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味道,曝光榨干了鲜花的最后一抹微笑,皮靴静静地躺在角落里,下一秒,身体就会瘫进柔软的地面……

到傍晚才有了些许生机。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伏尔加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

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人的肖像,聊聊数语,生动形象凸显了生命的沧桑与辛劳,在落日的背景下,颇有画意美感。

B. 行文中采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老人的家庭生活境况,用意主要在于巧妙地暗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C. 文尾少女听说老人逝世的消息悲痛地哭泣,她十分痛惜没有能够把老人的肖像画完。最后巧用夸张修辞手法,刻画出少女心理微妙的变化,丰富了作品的主旨。

D.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平中见奇。例如“老人总凝望太阳”,“刻满皱纹的脸”“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树”等一些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2.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学文本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分别从历史政治意蕴、伦理道德意蕴以及最重要的生命意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