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 从国家文化形象认知主体...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化形象的五个维度 从国家文化形象认知主体的角度而言,两类认知主体应该受到我们的关注,一是“他者”,一是“自我”。一个国家在“他者”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 一个国家在“自我”民众心中的文化形象,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文化认同、文化凝聚力。“他者” 对一个国家的文化认知,包括对一个国家民众自我文化意象的认知;一国民众对自我文化的 认同,也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以各种各样“他者”眼中的文化观察作为反观自我的“镜子”。两 类认知主体的存在及其同等重要性要求我们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外一体、 整体联动。不论从哪类认知主体角度讲,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有五 个维度需要我们同时关注。

一是根基。国家文化形象的客观依据是国家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实际,离开根基的建设, 把国家文化形象塑造仅仅理解为一种设计、传播,便如同在花瓶中插进无根的花枝。文化建 设的全力推进是奠定国家文化形象的坚实基础。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地市、 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 98%;互联网 已经可以将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级。这些数字折射着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进程。认清当代中国 的文化形象,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当代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着的文化建设,这是鲜活而富有生 命力的根基。

二是灵魂。文化形象的认知历程与文化体系的结构一致,以价值观为最深层的所在。只 有真正深入到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即价值观,我们才能够穿越种种文化现象,在头脑中形成 一个国家的精确的文化形象。中华文化有其深沉的价值追求,千百年来潜移默化地浸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追求发展进步的主旋律,也是当代中国追求的最基本的文化精神。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自 觉行动的一部分。

三是持守。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但对待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中 国人曾经陷入迷茫。这里面既有一味埋头于历史的封闭自恋,也有对历史文化的轻视和不屑。 中国人的许多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代 中国对孔子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正给以越来越多的尊重。优秀传统文化是流注于当下中华民族 肌体中的精神血液,也是中华民族显著的精神标识。

四是创新。不容否认,从中华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具有保守性的材料,但同时需要 看到,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有着更为强烈的追求创新的传统。“变则通,通则久”的通变智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意识,“刚健笃实”的实干品质等,都是中华民族及其文 化中创新精神的鲜明体现。正是这种传统的存在,使得中华文化能够突破保守性,不断超越, 一路向前。认识当代中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不能不聚焦创新这个时代性的主题;传播当代中 国的文化形象,我们也应当学会讲好当代中国创新与进步的故事。

五是气度。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有过许多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 学习、消化、融合、创新。正是在和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互动中,中华文化不断地丰富 着自我,也为人类文明的进程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在国际舞台上,我们不断申明尊重文明多 样 性的主张,强调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这些主张,表达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心声,也正成为当下中国文化建设的积极实践。 

(节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 国家文化形象的形成要建立在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建立国 家文化形象的根基。

B. 在当代中国,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灵魂是要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当前人 们追求的文化精神。

C. 对于当代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国人要做的就是理论上的创新,要善于向世界讲述中 国创新与进步的故事。

D. 在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一颗包容之心,尊重其他文明的特点,学会 与其他文明和谐共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为国家文化形象的认知主体,“他者”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的,而且对于 国家文化形象的建设具有同等重要性。

B. 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已建成了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 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也能传到村一级。

C. 对于有着丰厚积淀的传统文化,国人的态度曾经是非常复杂的,有些人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也有些人对其非常地轻视与不屑。

D. 中华文化不仅要发展还要创新,创新既表现在对中华文化本身的创新和发展上,也还 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学习、融合与创新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认为,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必须要从根基、灵魂、持守、 创新、气度五个维度来进行思考与关注。

B. 第四段举当代中国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给以尊重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传统文化是我们认 识当代中国及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维度。

C. 最后一段在总结前文五个维度的中国文化形象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主张,即在 和世界不同文化体系的交流中丰富自我。

D. “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古代格言的引用,为阐释中华民族及 其文化历来具有创新精神提供了实证。

 

1.C 2.B 3.C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对于当代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国人要做的就是理论上的创新”有误;原文中,“通变智慧”“自强意识”“实干品质”等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创新精神的鲜明体现”,由此可见创新不仅停留在理论上,也要表现在行动上。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已建成了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有误;范围失当,原文第二段原句是“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了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已达98%;互联网已经可以将文化信息送到村一级”,可见文中是“我们初步建成了”,选项表述“已经建成了”。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C项,“最后一段在总结前文……”有误;全文为总分关系,最后一段不是对前文的总结。文章第一段最后说“不论从哪类认知主体角度讲,要形成清晰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有五个维度需要我们同时关注”,下面五段分别从其中一个维度进行说明,最后一段从“气度”角度来论述,可见全文应为总分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90后女孩钟嗣源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她发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很少,愿意传承的人更少,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于是她立志要做一个传承者,毕业后她决定到玉皇观做一名道士,全身心投入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业当中去。她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广泛争议。

对此,你如何看待?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的叙述中,至少存在“某些从业者”的三处推断错误。请参照例句的方式,纠正另外两处推断错误。

    继共享单车火爆后,共享汽车、共享篮球、共享雨伞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喧闹之间,“共

享经济”早已变了味。某些从业者认为,给自己的产品贴个二维码,便可以冠以“共享经济”

之名,或在传统商业模式上加上互联网,会带来产业的快速放大和增长。不少“跟风者”,幻想着在“共享经济”的风口下,被投资者看中,一下飞向“人生巅峰”。

 例:不是给自己的产品贴个二维码,就可以冠以“共享经济”之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 5个字。

    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所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地球从未停止过运动, _______ ,数量大约在每天1万次左右,全球每年发生的地震有500万次之多。但____ ,因为震级小于3.0级时,地震释放的能量不大,人们一般不会觉察到大地的震动。我国处于两大地震带交接地区,是地震多发国家,这更提醒我们 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鄙人昨日在操场不慎遗失一副红色羽毛球拍,您若及时联系鄙人,不胜感激之至。

B. 刘组长能在百忙之中拨冗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不胜感激。

C. 上周本人不慎丢失《白鹿原》一书于阅览室,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万分感谢。

D. 您寄呈的大作,我已经收到,拜读再三,激动不已。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很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那两个名额。

B. 安徽寿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县,制订了五年发展建设规划。

C. 这些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主管领导和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高度重视造成的。

D. 生物入侵就是指那些本来不属于某一生态系统,但通过某种方式被引入到这一生态系统,然后定居、扩散、暴发,形成危害的过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