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下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思考和体验,自选角度,完成作文。要求:(1)题目自拟,...

根据下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思考和体验,自选角度,完成作文。要求:(1)题目自拟,立意自定。(2)不少于800字。(3)除诗歌,文体不限。

站得高,望得远。反之亦然。在很多时候,高度决定了人们的眼界。

 

高度决定眼界 哲人说过眼界决定高度。我另有,一番看法。孔子登临泰山而小天下,其眼界与心胸在俯视众生时是多么地宽阔。站得高看的远,这是不会错的。眼界决定高度,从逻辑上说是没错的。你的知识阅历修养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决定了你的思想深度,行为高度。但现实却非如此,高度决定眼界才是道理。 轮机学院女生少之又少,其质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比较好的,这就涉及心理因素了。比如他边上只有一个女同学姿色平庸,在第一次见面时这是班里男生一致的看法,后来相处一段时间了 ,熟悉之后发现不一样的了,感觉有些动人,有点可爱有点想亲近的念头,都说距离产生美,没想到近看居然牛粪中看出鲜花了,不排除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可能。忽然有一天,这位女生换了个时尚发型,穿了身性感衣服。你居然又发现她的一颦一笑都充满着梦露的味道眼神跟着她的移动而转动,她开心,你眼神跟着发亮,她踌躇你的眼神也变得昏暗起来了。男生都在议论好漂亮好有气质的女人呢,夜里满脑子都在想她,想她用手指轻轻划开垂下的那一咎秀发,你可以看清毛孔渗出的微微津汗,似乎还散发着淡淡的处子般的幽香,向她略带撒娇气息的跺脚,感觉她的每一次动作都是那么恰到好处,美到堪称艺术。还有她的朱唇,睫毛。一时间不能自拔,忽起而座之猛一拍桌,往地上猛啐了一口水自言自语道:“以前还真是瞎了眼了,这么圣洁的女人啊”。确看外面昏黑一片看不清什么东西,只有远处的山倒像蒙了一层纱,隐隐约约的但就是猜不到蒙娜丽莎笑的真意,似乎很近但又仿佛隔了千万光年的距离。炊烟缭绕在心头,氤氲着扩散着,她在那头若隐若现私有西子之貌。我痴我醉,最后蹦出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感慨。 哈哈,这是怎么回事。孔子他老人家必曰:“为你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我四十不动心,少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孟子曰:“何以至此乎?是其美乎哉,是以失仁哉,是我心之变俗乎?非也,诚如夫子所言,此为境之变而心之改也。” 老子曰:“美近乎丑,平庸近乎伟大,死近于生。万物皆有变。” 庄子曰:“无为而为,此则为道也,风随云动,风动云动唯心动也。” 墨子曰:“兼相爱,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天下大同。” 我就不曰了,古代圣贤在此哪有我说话的分。不过我也是饱览了美女无数,无论是素雅端庄的古代美女还是性感成熟的现代美女,不管是中国风还是异域情。是红粉时的顾盼神采还是素颜下的清纯可爱,看美女当作是一种享受,秀色未必真的可餐,却有赏的价值,至少是养眼。可是偏偏我也出现那种情况了,在师院女生多,可当时却未发现多少美女。好一段时间我在迷离困惑中度过,青春就这样悄然而过,不留一丝痕迹。花谢了来年再红,殊不知此花已非彼花了。我也不是昨天的我了。就这样闲暇的望着天空,在看着像归巢拥挤忙碌的女生们,居然被我看出了许多美女。横看成岭侧成 峰苏东坡他老人家早就发现了。后来一直以为师院的美女还真是如云啊,也许我缺少的正是这种欣赏的心态和发现美的眼睛。温水中的青蛙安逸的迷醉了一世春秋,正渐渐走向灭亡。后来在学校本部我又发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美女,这水准这气质还真没法比。难道那时是我陷在一小片天地,自己开始孤芳自赏了。我的眼界真的低了吗?难道环境真的可以改变一切吗?也许有人立志改变环境,却在无形中适应着新的环境,就像变形虫那样随着环境做着应激的变化,很微妙却实实在在的在改变着自己。在环境中渐渐软化,渐渐适应,渐渐的陷入融合,使自己以一种最舒服的姿态去缓解环境所带来的痛苦与不适。趋利避害这是动物的本能,独自在山洞里舔着受伤的伤口,没有人可以超凡脱俗。没有谁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吃五谷杂粮。也许井底之蛙只需给他一个高台照样可以讽刺嘲笑它的蛙。 什么样的环境决定什么样的高度,什么样的高度决定什么样的眼界。 菊东篱,有人阿谀谄媚。有人艰苦奋斗,勇于攀登,有人纸醉金迷,醉生梦死。有人临于千军万马运筹帷幄,有人废于百亩良田而不耕。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岂效枝头嬉戏。因为所站在的高度不同,其人生观价值观亦会不同。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于是材料型作文。材料只有一句话,即:站得高,望得远。反之亦然。在很多时候,高度决定了人们的眼界。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将作文立意为“高度决定人们的眼界”。或者根据材料中“反之亦然”,即从反面进行立意亦可。也可将两种观点进行辩证地论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布衾多年冷似铁,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怀古》)

(3)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4)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5)商旅不行,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6)_____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7)______________,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8)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9)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10)淇水汤汤,______________。(诗经《氓》)

(11)君子固穷,______________。(《论语》)

(12)______________,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襄州宜城县长渠记

曾巩

荆及康狼,楚之西山也。水出二山之门,东南而流,春秋之世曰鄢水。左丘明传,鲁桓公十有三年,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是也,其后曰夷水。又其后曰蛮水,郦道元所谓夷水避桓温父名,改曰蛮水是也。秦昭王三十八年,使白起将,攻楚,去鄢百里,立堨,壅是水为渠以灌鄢,遂拔之。鄢入秦,而白起所为渠因不废。引鄢水以灌田,田皆为沃壤,今长渠是也。

长渠至宋至和二年,久隳不治,而田数苦旱,川饮食者无所取。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自二月丙午始作,至三月癸未而毕,田之受渠水者,皆复其旧。曼叔又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民皆以为宜也。

盖鄢水之出西山,初弃于无用,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溉田三千余顷,至今千有余年,而曼叔又举众力而复之,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其余粟散于四方。盖水出于西山诸谷者其源广,而流于东南者其势下,至今千有余年,而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使水之源流,与地之高下,有易于古,则曼叔虽力,亦莫能复也。

初,曼叔之复此渠,白其事于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公听之不疑,沮止者不,故曼叔能以有成。则渠之复,自夫二人者也。方二人者之有为,盖将任其职,非有求于世也。及其后言渠堨者蜂出,然其心盖或有求,故多诡而少实,独长渠之利然,而二人者之志愈明也。

熙宁六年,余为襄州,过京师,曼叔时为开封,访余于东门,为余道长渠之事,而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予至而问焉,民皆以谓贤君之约束,相与守之,传数十年如其初也。而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也。夫宜知其山川与民之利害者,皆为州者之任,故予不得不书以告后之人,而又使之知夫作之所以始也。八月丁丑曾巩记。

(选自《元丰类稿》,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乱次以是也                济:渡

B. 有易于古                    一:一旦

C. 沮止者不                    用:治理

D. 独长渠之利                较:明显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长渠源流数易其名,先是鄢水,之后是夷水,再后为避桓温父讳而命名为蛮水。

B. 曼叔修复长渠后,再将此事禀告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张公没有怀疑他的动机。

C. 现实中谈论筑渠造堰的人很多,但他们的心里或有私欲,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的少。

D. 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要州官们懂得山川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从而积极兴修水利。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鄢入秦,而白起所为渠因不废。

(2)曼叔又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民皆以为宜也。

(3)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

4.根据原文,概况分析县令孙永(曼叔)能够顺利修复长渠,造福一方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耽传

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河东节度使王思礼为度支判官。累进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耽纳诏于怀,饮如故。既罢,召泽曰:“诏以公见代,吾且治行。”敕将吏谒泽。大将张献甫曰:“天子播越,而行军以公命问行在,乃旄钺,利公土地,可谓事人不忠矣。军中不平,请为公杀之。”耽曰:“是何谓邪?朝廷有命,即为帅矣。吾今趋觐,得以君俱。”乃行,军中遂安。

俄为东都留守。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迁义成节度使。淄青李纳虽削伪号,而阴蓄奸谋,冀有以逞。其兵数千自行营还,道出滑,或谓馆于外,耽曰:与我邻道,奈何疑之,使暴于野?命馆城中,宴庑下,纳士皆心服。耽每,从数百骑,往往入纳境,纳大喜,然畏其德,不敢谋。

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公。常以方镇帅缺,当自天子命之,若谋之军中,则下有背向,人固不安。帝然之,不用也。顺宗立,进检校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曰元靖。

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四方之人与使夷狄者见之,必从询索风俗,故天下地土区产、山川夷岨,必究知之。

其器恢然,盖长者也,不喜臧否人物。为相十三年,虽安危大事所发明,而检身厉行,自其所长。每归第,对宾客无少倦,家人近习,不见其喜愠。世谓淳德有常者。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一》)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河东节度使王思礼为度支判官                    署:暂代官职

B. 旄钺                                        规:谋划

C. 耽每,从数百骑                                畋:打猎

D. 虽安危大事所发明                            亡:逃跑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皇上下诏让樊泽取代贾耽为帅,张献甫心存不服。贾耽不为自己军权旁落而生气,反而对张献甫好言相劝,保证了军队的安定。

B. 当李纳的士兵路过滑州时,贾耽的手下建议让他们住在城外,页贾耽却摒弃疑虑在城中安排住宿并宴请了他们,李纳的士兵对他很信服。

C. 贾耽建议应当由天子任命军队的将领,不应在军队将士中选拔,那样容易导致军心不稳,皇上认可他的话,但没采纳。

D. 贾耽熟悉地理,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拜见他,向他请教各地的风俗,以及物产、山川地理等知识。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居守不出城,以耽善射,优诏许猎近郊。

(2)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疾乞骸骨,不许。

4.请简要概括贾耽的形象特点。

 

查看答案

对下面两则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庄子·秋水》)

(2)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说苑·谈丛》)

A. 材料(1)用梧桐、练实、醴泉等意象,以及行为的描述,表现了鹓雏的清高自守。

B. 材料(2)借助对话形式,指出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

C. 鸱与鸠都是目光短浅之辈,不能够理解鹓雏与枭的高远心志。

D. 两则材料中,作者都以禽鸟的故事来寄寓自己的观察与讽喻。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 至激于义理者而不然    B.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 不能容于远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