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傅恒,字春和,满洲镶黄旗人。乾隆十年六月,命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傅恒,字春和,满洲镶黄旗人。乾隆十年六月,命在军机处行走。十三年三月,孝贤纯.皇后从上南巡,还至德州崩,傅恒扈行,典丧仪。四月,赦奖其勤恪,加太子太保。十九年, 准噶尔内乱,诸部台吉多内附。上将用兵,谘廷臣,惟傅恒赞其议。二十年师克伊犁俘达瓦齐以归谕再封一等公傅恒固辞至泣下乃允之寻图功臣像紫光阁,上亲制赞,仍以为冠,举萧 何不战居首功为比。三十三年,将军明瑞征缅甸败绩。二月,授傅恒经略,出督师。师久攻坚,士卒染瘴多物故,水陆军三万一千,仅存一万三千,傅恒以入告,上命罢兵,在傅恒附疏言:“用兵之始,众以为难。臣执意请行,负委任,请从重治罪。”千手诏.谓:“用兵非得已,如以为非是朕当首任其过。皇祖时,吴三桂请撤藩,谘於群臣,议撤者惟米思翰、明珠数人。及三桂反,众诸诛议撤诸臣,皇祖深辟其非。朕仰绍祖调,傅恒此事,可授以相比。”

三月。上奉天津,傅恒朝行在.。七月,卒,上亲临其第酹酒,命丧葬视宗室镇国公,谥文忠。

傅恒直军机处.二十三年。日侍左右,以勤慎得上眷。故事,军机处诸臣不同入见,乾隆初,

惟讷亲承旨。迨傅恒自陈不能多识,乞诸大臣同入见。上晚膳后有所谘访,又召傅恒独对,时谓之“晚面”。又军机处诸大臣既承旨,退自属草,至傅恒始命章京具稿以进。上倚傅恒为重臣,然偶有小节疏失,即加以戒约。傅恒益谦下,治事不敢自擅,敬礼十大夫,翼后进 使尽其才。行军与士卒同甘苦。卒时未五十,上尤惜之。

(节选自《清史稿 列传八十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二十年师克\伊犁俘达瓦齐\以归\谕再封\一等公傅恒固辞\至泣下\乃允之。

B. 二十年\师克伊犁\俘达瓦齐以归\谕再封一等公\傅恒固辞\至泣下\乃允之。

C. 二十年\师克伊犁\俘达瓦齐\以归\谕再封\一等公\傅恒固辞至泣下\乃允之。

D. 二十年师克\伊犁俘达瓦齐\以归\谕再封一等公\傅恒固辞\至泣下\乃允之。

2.下面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贤纯:皇后的谥号。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平生,都含有褒扬的评价意义。

B. 手诏:帝王亲手所写的诏书。手诏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文书,得到帝王手诏是无限的恩宠。

C. 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指的是后者。

D. 军机处: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清朝时总揽军、政大权,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傅恒深得皇帝信赖,勤勉恭谨。皇上南巡,他随从皇帝出行,孝贤纯皇后在途中去世,他主持皇后的丧礼,得到皇帝嘉奖。

B. 傅恒治乱见解独到,深谋远虑。准噶尔内乱,只有傅恒支持皇帝的用兵之策,最终成功制服叛乱,傅恒也得到了皇帝的称赞。

C. 傅恒讨外勇挑重担,不避罪责。将军明瑞征讨缅甸失败,他督师前往,大败而还。归朝后主动向皇帝请罪,得到了皇帝谅解。

D. 傅恒任职勤勉谨慎,深受倚重。在军机处任职,担心自己见识不够,邀请诸大臣一同入见经常在皇帝晚餐后得到单独召见。

4.把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兵之始,众以为难。臣执意请行,负委任,请从重治罪。

(2)傅恒益谦下,治事不敢自擅,敬礼十大夫,翼后进使尽其才。

 

1.B 2.A 3.C 4.(1)最初用兵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困难。我执意请求前往,辜负了您交给你的重任,请您从重治我的罪。 (2)傅恒更加谦卑,处理政事不敢自作主张。尊敬礼遇士大夫,呵护年轻人使他们能够完全发挥才能。 【解析】 1.试题分析:抓住句中名词进行断,名词作主语,前面要断开,做宾语,后面要断开。文言文动词前往往省略主语,抓住动词也可以进行断句,如本句,“师克伊犁”“谕再封一等公” “傅恒固辞”“至泣下”,前三句句首是名词,后一句句首是动词,句前都要断开。 2.试题分析:A项中“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平生,都含有褒扬的评价意义。”说法不妥,谥号不是都有褒扬之意。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3.试题分析:作答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的题型,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等。做题时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对比对即能发现问题。C项“他督师前往,大败而还”非大败而还,而是环境困难,不得已退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提起5G,很多人都会想到快,那么5G 到底多快呢?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乔秀全预计,5G

网速将比 4G 至少提高十倍,只需要几秒即可下载一部高清电影,能够满足消费者对超高清视频、VR(虚拟现实)等更高网络体验的需求。

其实,5G 不仅仅是网速快,还具有低时延高可靠、低功耗大连接等“天赋”。“5G 的

网络延时从4G 的50 毫秒缩短到1 毫秒,将满足1000 亿量级的网络连接。”通信行业观察家项立刚说,5G 能让各类智能硬件始终处于联网状态。这也意味着5G 将推动“万物互联” 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

“在5G 时代,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都将连成一体,将构建一个全新的信息化基础

设施。”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长许志远说。未来,5G 将为用户提供下一代社交网络、浸入式游戏等更加身临其境的业务体验;同时,也将支持海量的

机器通信,让无人驾驶、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4G 难以满足的创新应用成为可能。

材料二:

中国已经全面步入流量社会,流量经济正在深刻地改造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截至 2017 年 6 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7.24 亿,其中有 4.63 亿网民在线下消费时使用手机进

行支付。同时,流量连接了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企业、人与资源,催生出了众多新职业、 新业态……

但流量提供便利、娱乐和收益的同时,也引发人们的烦恼和困惑。据德国研究公司

Statista 统计,2016 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每天玩手机三小时,“沉迷度”在全球排名第二。

美国思科公司日前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21 年,全球每部智能手机的平均月流量将增加到14.9G。在人的需求得到更多满足的同时,人的定力、执行力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正是流量经济带给人们的一大困惑,它争夺的是人的注意力,产生的最大问题是迷失。

近日,腾讯进行的一项“社交斋戒”实验证明,连续15 天将微信的使用时间压缩到每天半小时之内,被试者的消极情绪明显下降,工作投入程度大幅上升。这告诉人们,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除了迎接它、正视它,还要有反思和校正 能力。 事实上,一些人已经开始选择“放下”。不管是“地铁藏书”活动的兴起,还是微信增加微信朋友圈“三日可见”功能,以及推出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无疑都是对流量的有意控制和对手机使用的反思。

而伴随着5G 时代的即将到来,更大的改变,还在后头。在5G 时代,公众能享受到的流

量将是4G 时代的10 倍以上。基于流量规模的快速壮大,流量社会的门槛将会更低,未来的物联网、VR 产业和人工智能等都将迎来快速发展。5G 不仅仅是快。如果说4G 主要实现的还 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连接,那5G 时代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人与人、人与物都将在这个庞大的流量世界里实现连通,在5G 流量的汪洋大海中将孕育出什么,有些我们可以想象,更多的还无法想象。

技术与人,二者如何和谐共生,是一个长久的话题。人类在不断突破技术的同时,技术也在深刻改变着人类。虽然现在很难说“流量一族”幸福指数提升了,但是未来如果我们能 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善加利用,那么技术一定会让人类更加幸福。

《光明日报》______ 年08 月22 日 14 版)

1.下列关于材料一中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今,4G 用户已经占移动用户的大多数,移动流量已经呈爆发式增长,但 4G 时代不会太久。

B. 2020 年将实现5G 商用,届时消费者对超高清视频,VR 等更高网络体验的需求将得到满足。

C. 万物互联的时代,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都将在一个全新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上连成一体。

D. 万物互联的时代,很多难以满足的创新应用如无人驾驶、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都会得到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相关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重点介绍了5G 时代和现在4G 时代相比的诸多优越性,让人们对5G 时代的到来充满了憧憬。

B. 材料二后半部分也介绍了5G 时代的特征,目的是强调万物互联的时代已经形成且会继续延续。

C. 流量社会催生流量经济,流量经济改造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但是负面的问题同时也很多。

D. 流量经济之所以会争夺去人的注意力,使人迷失,主要是因为现代人的定力、执行力不足。

E. 腾讯进行的社交斋戒实验证明,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3.技术与人二者将如何和谐共生,是一个长久的话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可行的解决之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论旅行

(日)三木清

人们总因各式各样的理由踏上旅途。有人因为买卖、有人因为视察、有人因为疗养、有人因为探视不幸的亲人、有人因为祝贺朋友结婚……就像人生是各式各样的,旅行也是各式各样的。脱离了日常生活的环境,从平时所习惯的关系中解放出来,旅行的喜悦就是这种被 解放的喜悦。也有人是以逃避人生为目的而进行旅行的。这种解放乃至逃避的感觉往往伴随着其他感觉,也就是说,或多或少地抱有一种漂泊感。解放是漂泊,逃避也是漂泊。漂泊感 中有着旅行的感伤。

旅行之心是遥远的。这种遥远感与可以用多少公里来计算的距离没有关系。每天,即使从很远的地方乘火车去事务所上班的人,也不会有这种遥远感,但是,如果他外出旅行一天,而且比上班的地方还近些,他却会体味到这种遥远感。旅行往往在遥远的同时,又是很近的,这意味着旅行是过程。出发点不是旅行,目的地也不是旅行。只以到达目的地为目标而不体味旅途的人,不可能真正地懂得旅行的情趣。

为什么旅行是遥远的呢?因为旅行是面向未知的旅途。假如,旅行中的一切事先已一清二楚,那么,从本质上说来,这旅行就不成其为旅行了。旅行是从习惯的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能够或多或少带着新奇的目光观察事物,这样,也就能够或多或少地在各种事 物中发现新颖之处。平时见惯的事物,往往在旅行时会感到耳目一新。旅行的益处不单单在于初次见到从未见过的事物,还在于思考平时自明的、已知的事理,从中感到惊异,进而产生新的见解。说旅行是经验、是教育,也是由此而来的。

常言说:“人生是旅行。”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何处到何处”是人生的根本问题,也是人生最本质之谜。在人生中我们到底要向何处去呢?我们并不知道。人生,是向着未知旅途的漂泊。反过来问,就是来自何方。漂泊的旅行常常伴随着很难捕捉的乡愁。人生遥远,然而人生匆匆,人生的道路遥遥无期而又近在咫尺,因为死亡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脚下。但是,只有在这样的人生中,人们才会不断地梦想。我们顺从我们的想象而度过人生,任何人都或多或少是理想主义的。在旅行时脱离了日常的事物而沉浸于纯粹的静观之中,旅行使我们体味人生。即使在大自然中旅行,我们也总 是反观自身。旅行正是人生的缩影。

也许,旅行的确能够使人获得解放吧。但是,如果认为旅行能够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那就错了。

旅行使我们的好奇心活跃起来。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情绪波动,反复无常,容易心血来潮,冲动一时。不过,反复无常并非真正的自由,好奇的心理绝不同于真正的研究欲望和 求知欲望。它不愿停留在一个地方认真观察,而是不断地转移。不停止在任何一个地方,不深入到任何一件事物之中,又怎么可能真正地了解一件事物呢?此外,旅行使人伤感。但如果在旅行时只一味地陷入伤感情绪中,就不会有任何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真正的自由是就事理来说的自由。能够真正体味旅行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旅行使贤者更贤,愚者更愚。人生实际上就是旅行,各自不同的、形形色色的旅行。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首段重点论述了旅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这些不同的旅行形式中产生的不同感受,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点漂泊感。

旅行之心是遥远的,即使空间距离很近,但是只要外出旅行一天,就能感受到这种遥远

感,因为旅行是面向未知的旅途。

既然只以到达目的地为目标而不体味旅途的人,不可能真正懂得旅行的情趣,那么我们就可以不必选择目的地随心而行。

作品逐层深入地分析了旅行带给人的不同体验和感受,并将旅行同人生联系起来,认为旅行是人生的缩影。

2.如何理解“人生是旅行”?

3.结合全文,谈一谈旅行如何使贤者更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往来,也促进了东西方双向的文化交流。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好的时候,文化的交流会通过官私渠道,畅通无阻;有的时候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因为政治或其他原因断绝了关系,但文化是流动的,并不因为政权的敌对而完全断绝交流,文化的因子会通过其他途径输 入或传出。这两方面的情形,在历史都留下了许多很好的例子。

从北朝到隋唐,中国与萨珊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的使者不断。相互之间除了政治声援,还有多彩的文化交流景观。不论作为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波斯与中国的两种文化在唐朝交融产生的成果,比如唐人制作的波斯纹样、仿金银器制品,又从长安传到新罗、日本。

文化交流所能达到的深远程度常常是出乎我们今人意料的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在唐朝有个叫杨良瑶的人,在德宗贞元元年,受命出使阿拉伯 半岛的黑衣大食。他从广州出发,走海上丝路,经过三年多的时间,完成联络大食、夹击吐蕃政治使命,返回唐朝。杨良瑶出使大食更为重要的结果,是给唐朝带回来珍贵而完整的海上丝路的航海日记,这应当就是贾耽记录下来的《皇华四达记》中从广州到缚达(巴格达) 的路线,而从法门寺唐代地宫中发现的一批伊斯兰风格的玻璃器,或许也和杨良瑶出使大食有一定的联系。

过去学术界普遍认为,贞元六年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之后,中印之间的交往就完全断绝了,晚唐五代时期西北兵荒马乱,也没有任何交往的记录。其实许多历史没有被传世文 献记录下来,我们今天可以通过出土文书再现某些历史真相。敦煌发现的汉藏语文献材料告诉我们,从晚唐五代直到宋初,中印之间僧侣的往来、经本的流通等佛教文化的交往始终未 断因为吐蕃也同样信奉佛教,所以佛教僧侣的往来并没有受到阻碍,他们仍然肩负着文化

交流的使命,奔波在陆上丝绸之路上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沟通了不同国家文化的流动性极强,不仅在中国与西方之间,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东渐朝鲜半岛与日本列  岛。由于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收藏品的大量保存,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同时我们 也不断从传世典籍和新发现的石刻史料中找到新的印证。

(摘编自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论国与国,族与族关系好坏,文化交流都未中断过,丝绸之路对此贡献很大。

B. 中国同波斯的文化交流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这些交流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C. 杨良瑶奉命出使黑衣大食,具有政治使命,也是为了记录海上丝路的航海日记。

D. 汉藏语文献材料证明:自沙门悟空从天竺回到长安后,中印之间的交往并未断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通过分析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论证其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B. 文章列举唐人制作的波斯纹样,仿金银器制品,论证波斯中国的两种文化在唐朝有交融。

C. 文章列举晚唐入藏法门寺地宫的波斯兰系统的玻璃器,论证杨良瑶聘使人食贡献的可能

性。

D. 文章列举奈良正仓院和韩国、日本古寺院收藏品,用以论证丝绸之路上文化的流动性极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然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但是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未必友好甚至敌对。

B. 从第二段文字看,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对于文化交流有着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

C. 和明朝郑和下西洋相比,杨良瑶的海上之行时间更早,取得了更为重要的成果。

D. 出土的文书和石刻史料可以有效弥补传世文献记录的空白,在线某些历史真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7年3月4日下午,杭州瘦西湖景区内的黑天鹅生活区,一名戴口罩的男游客翻越景区为维护天鹅孵化而专门设置的护栏,以极其残暴的方式迫害正在进行孵化的黑天鹅(黑天鹅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多名游客曾劝阻该男子;还有游客声称已报警,但该男子并没有理睬,甚至直接把天鹅蛋摔在地上用脚踩,随后还脚踹黑天鹅。孵蛋区一共有四枚黑天鹅蛋,两枚被“口罩男”踩碎,两枚被带走。

这起景区游客“任性事件”让人瞠目结舌,这种公共场合的“任性”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更是数见不鲜,

    对于以上现象,你是怎么看的?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查看答案

下面是涢水高中高一年级“经典诵读比赛”工作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