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北京工作的张明过年回山东老家时给父母买了智能手机...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北京工作的张明过年回山东老家时给父母买了智能手机,今年2月末,又为他们亲手绘制了一份7页的漫画形式的“微信使用说明书”。该说明书被网络曝光后,带着亲情的温度,走遍天南海北,引起广泛共鸣。有人说:“父母渐渐老了,时下很多流行的新词他们听不懂了很多高科技产品他们也不会使用,他们在这个时代落伍了,年轻人的世界也似乎对他们关上了门。张明的做法令我十分感动!”有人说:“张明的行为告诉我们,孝老敬老绝不是古代‘割股疗亲’的自虐式行为,也不是为父母洗—次脚那样的形式主义;不仅仅是常回家看看,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质满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对父母多点爱心 重庆邮电大学的毕业生张明手绘9页说明书教父母使用微信,获赞“中国好儿子。26岁的张明买了两个智能手机送给父母,方便父母和他联系,但是春节的9天,他却始终没有教会父母使用微信软件,为了不让父母伤心,他手绘了9页的微信使用说明书,让父母按照说明书和他聊天。 听到这些,我忽然就哽咽了,我想起爸爸让我教他发短信,我教了两遍他没学会,我嫌他笨,不再教给他;我想起爸爸让我下载歌曲给他听,我没耐心,还说他竟赶时髦;我想起爸爸让我教他上QQ,我说没时间…… 我的耐心都去哪了,我问自己。想到这些,我就想起小时候,妈妈手把手教我写字,为我做新衣服,一次次的辅导我写作文;我想起爸爸一遍遍的教我骑自行车,一次次的在冰天雪地里接送我上学。我又想起我的宝宝小时候,我手拉手教他走路,一点点教他说话,一遍遍不厌其烦的给他讲道理……原来我一直都很有耐心,只是这些耐心没有用在父母的身上,而是转移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忘记了父母也需要我们耐心的照顾,也需要无微不至的关怀。 家中姐妹三人,随着我们的不断成长,都到了出嫁的年纪,都开始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家里也不再是以往热热闹闹的气氛,他们开始孤独和寂寞。有了新家庭的我们,忽略了父母已到了花甲之年,忽略了他们的白发,忽略了他们额头上多出的皱纹。 把父母当孩子,多分给他们一些耐心,多用心关爱他们的身体,也让曾经对我们心无巨细的父母享受到我们心无巨细的疼爱,他们会很幸福。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构思前应先仔细阅读材料,明白材料所蕴含的意思。在一般情况下,你可以否定张明的行为,批评他不看对象,故意赶时髦,标新立异等等,从而引出要实事求是、踏实为人之类的立意,但是这则材料前面是叙述张明的行为,后面是肯定张明行为的评价,体现了命题者的情感倾向,我们只能在肯定张明行为的前提下进行立意。比如,针对张明的孝行,围绕“孝”字做文章,如阐述孝老敬老对于传承文化传统、民族精神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当代社会孝行如何与时俱进等等。也可以从张明的孝行里归纳出有意义的观点,比如给父母买智能手机,教会他们使用方法,让父母利用高科技主动寻找生活乐趣,由此得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丰子恺漫画《跌一跤,且坐坐》,回答问题。

1.简要说明漫画的主要内容。

2.这幅漫画蕴含了什么样的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武生

张国平

剧团虽属三流,演员们待遇也不高,但有它在毕竟是个寄托,现在突然散了,便仿佛一座靠山蓦然坍塌了。出门时拿走了一把刀,侯三演的是武生,那把道具刀已陪伴他多年。

侯三的老婆是一家超市的财务主管,自从她从收银员升为财务主管后,她的脸顿然肿得不行,对侯三指桑骂槐,剧团解散的事让她知道了,准又一阵狗血喷头。得尽快找份工作,这样才能堵住她的嘴。理清了思路,侯三提刀回家。

哟,长出息了?想杀人呀?老婆看到侯三手里那把明闪闪的刀,口气里满是不屑。

我的祖奶奶,借八个胆我也不敢动你一指头啊。侯三说,刚接了一个新角色,拿回家练练。

练个屁!你看看你,有蹬三轮的挣钱多不?侯三被老婆一下噎住了。每提到钱,侯三便像撒气的皮球,再没舞台上那份豪情了。

去招聘市场,侯三看到一块牌子,顿时兴奋了,牌子上写:招聘保安。可人家不要侯三,说是专解决下岗职工的。侯三的剧团虽不算草班儿,但也未正式纳编,侯三没有下岗证。侯三灵机一动说,我是唱武生的,会翻跟头。侯三便一阵前空翻又一阵后空翻,将跟头翻得如旋风。人家还是摇头,上面有政策,我们说了不算呀。侯三没辙了,一脸惆怅。

这时被人拍了一掌,侯三回头看到一个很阔的人正对他微笑。那人问,找工作?侯三点头。那人说,除了跟头你还会什么?侯三说,会武功。那人说,耍一套看看。侯三便打了一套拳,虎虎生风。

那人便说,就跟我干吧。不过是试用,试用期内这个数。那人伸两个指头。

二百元?太少了。侯三说。那人说,不是二百,是两千。那人见侯三吃惊得张大了嘴巴,就说,过了试用期,就是这个数。那人伸出一个巴掌。侯三做梦也想不到会有这么优厚的待遇,笑得嘴角咧到了耳朵上。于是那人便成了侯三的老板。

有天老板让侯三坐他的车办事,还没到地方便被人截住,侯三迷迷糊糊被几个彪形大汉绑架了。侯三虽有些功夫,但恶虎难抵群狼,侯三被推进黑乎乎的地窖。说,你们老板住哪里?怎么联系?侯三被打得遍体鳞伤,遭人盘问。侯三的嘴上像沾了封条,一个字也不说。反复多次,侯三死去活来,愣是没吐一个字。那帮人恼羞成怒,将侯三关在地窖里,一连三天不给饭吃也不给水喝。地窖里阴冷潮湿,侯三昏死过去。

侯三看到地窖口闪进一道亮光,朦胧中下来一个人。侯三吃惊,下来的是老板。侯三胆怯地说,你也被抓了?不是我说出去的。老板笑了,说,你小子够意思,安心养伤吧。侯三问,你怎么知道我被藏在这儿?老板说,以后你就明白了。那天侯三突然看到一个绑架他的人,才明白,原来是老板考验他。妈的!侯三咽了口吐沫。

一天老板问,你表现很好,有什么困难需要我解决?侯三便说,家有老母一人独居。老板说,请来嘛。侯三苦笑,老婆不孝顺,不让老人来。老板脸一沉说,休了她。侯三说,我哪敢啊。

看你那点出息。老板说,这好办,等你试用期满,安排套房子,把老人接来住。侯三没想到老板这么仁慈,感激得差点跪下。

这天侯三陪老板出门,老板一脚踏坏了一卖艺瞎子的二胡。瞎子死抱老板的腿不放,非让老板赔。老板很没面子,对侯三吼,踢翻他!侯三见瞎子可怜,便掏钱,却被老板打在地上。老板说,我是随便赔钱的人?踢翻他!一分钱也不给。侯三犹豫着不肯动手。

老板失望地过来拍侯三的肩膀,又掏出一沓钱说,你可以走了。为什么?侯三吃惊。老板说,你考试不合格。这就让我走?侯三不肯。老板把钱一塞说,拿钱走人。

妈的。侯三接过钱朝瞎子走去。侯三把钱塞在瞎子衣兜里,拍他肩膀说,伙计,拿着。

侯三转身离去,头仰的老高。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侯三所在的剧团只是三流,他在剧团的收入也不高,剧团的突然散了,使他失去的生活的寄托,如果不尽快地找到新的职业,肯定会被老婆骂个狗血喷头。

B. 侯三因为惧怕老婆,剧团解散自己下岗的事瞒着老婆;去招聘市场找工作也只能背着老婆;即使被老板高薪试用的好消息也不敢告诉老婆。

C. 侯三生性懦弱,老婆骂他,他只能笑脸相迎;老婆不孝顺老母,他也不敢说什么;瞎子找老板赔钱,老板让他踢翻瞎子,他也犹豫着不动手。

D. 老板是个黑社会的头目,他心狠手辣,为了考验侯三对他的忠诚,把侯三打得遍体鳞伤;还让侯三殴打一个向自己索赔二胡的无辜的卖艺瞎子。

2.侯三从剧团出来时拿走了一把刀,这把刀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侯三在老板对他的两次考验中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并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不同表现”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鲍勃·迪伦:迷人之谜

柏琳

鲍勃·迪伦是谁?

1985年,电影导演斯科特·科恩采访鲍勃·迪伦时这样描述他:桂冠诗人,身穿摩托夹克的先知,神秘的游民,衣衫褴褛的拿破仑,一个犹太人,一个基督徒,无数的矛盾集合体。完全不为人所知,像一块滚石。他曾经被分析、定级、分类,钉在十字架上,定义、剖析、调查、检验、拒绝;但是从来没有被弄明白过。

1941年5月24日,迪伦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少年时他便显示出音乐天赋,10岁自学了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高中时,他就加入了一个小型摇滚乐队。

1959年,他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同年,他读到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读到另一本“垮掉的一代”的著作《裸体午餐》。他说:“我完全爱上垮掉的一代、波希米亚、咆哮那群人、凯鲁亚克、金斯堡、柯索、费林格提……他们对我的影响就如同猫王对我的影响一样。”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这个少年在刚满20岁时从大学辍学,孤身一人来到纽约,即将开始一段美国民谣的传奇。去纽约之前,他给自己起了“迪伦”的艺名。

1962年,他发行处女专辑《鲍勃·迪伦》。1963年,他第二张专辑中的《答案在风中飘》成为20世纪中下叶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

1964年,《时代变了》发行,被认为是迪伦的“抗议专辑”。他的朋友艾伦·金斯堡在听到那首《暴雨将至》时号啕大哭,“薪火传承到了新的一代,从早期的波西米亚和垮掉的一代,到寻找光明和自我激励的这批年轻人。这些诗词简直就像《圣经》箴言一样,撼动人心。”《答案在风中飘》和《暴雨将至》等作品,使他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这些表达对核武器军备赛的担忧,以及有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等内容的歌曲,迪伦只花了20个月就全部写完了。

此后,他对于加之于身的各种标签都感到厌倦,刻意要与60年代轰轰烈烈的反叛文化运动保持距离,他说:“我不想再为任何人写歌,不想成为什么代言人,我只想从我的内在出发来创作音乐。”1964年另一张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中,已经不见抗议歌曲的影子。

“我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当人们期待迪伦能成为民权运动的旗帜时,他这样回答。他走了另一个极端——1965年的新港音乐节上,鲍勃·迪伦给民谣音乐插上了电。1965年美国迎来了抗议运动的高潮,迪伦却带上一把电吉他,给一个彷徨的时代诊断了病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孑然一身,你无家可归,你默默无闻,像一颗滚石。”这首收录在专辑《重返61号公路》里的摇滚乐,叫做《像一块滚石》,几十年后被《滚石》杂志评为500年来最佳歌曲的第一名。当时,迪伦不仅在政治上被视为脱逃的懦夫,也被视为民谣的叛徒。但对迪伦来说,这首歌不仅意味着他找到了文学和音乐间的通道,更意味着一场挣脱——从一个“抗议歌手”的躯壳逃往自己灵魂深处。此时,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歌和小说上,因为这不受歌词长度限制。他呆在纽约的公寓里,埋首大堆书籍,陷入了疯狂的诗歌阅读中,读兰波也读布莱希特,喜欢艾略特,还曾为爱伦·坡的《钟》谱上吉他曲。“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我读了整本的拜伦的《唐璜》,从开始到结束都集中精神,同时还有柯勒律治的《忽必烈汗》。”

70年代末,当嬉皮士文化与政治风潮过去后,人们更关注他的诗歌天赋。

1996年鲍勃·迪伦正式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垮掉的一代”中最杰出的作家艾伦·金斯堡在推荐信中写道:“他的作品帮我们恢复了音乐与诗歌之间至关重要的联系。”

迪伦的文学传统是深厚的。2000年,曾被誉为“每个诗人梦寐以求的评论家”的克里斯朵夫·瑞克斯曾在迪伦演出后台问他最近读什么书,迪伦脱口而出:莎士比亚。瑞克斯后来撰写了《迪伦对原罪的先见之明》,将迪伦称为“当代美国最好的用词专家”。

80年代至今,迪伦逐渐减少了发行唱片的数量,他全身心爱上了巡回演出,重新回到了行吟歌手的传统。怀旧者鲍勃·迪伦,用巡演的方式,做回了一个吟游诗人。事实上,这才是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还是东方的《诗经》,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

歌唱者本就是诗人,而诗人鲍勃·迪伦的灵魂,也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2016年10月15日《新京报·书评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诺奖历史上,曾数次把奖项授予“非文学”人士,最出名的当属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1950年)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953年),而2015年的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严格意义上也是一个记者,并非作家。但是,把文学奖颁给一个歌手,却是头一次。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予鲍勃·迪伦的颁奖辞是:“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

②鲍勃·迪伦的传记作者戴维·道尔顿称他为“最多变的灵魂”,但迪伦认为:“我确实从来都只是我自己:一个民谣音乐家,用噙着泪水的眼睛注视灰色的烟雾,写一些在朦胧光亮中漂浮的歌谣。”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战之后,“垮掉的一代”风靡美国,这对年轻的迪伦有很深刻的影响。这种挑战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的思想或许催促着迪伦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寻找属于自己的传奇。

B. 作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群中的代表,艾伦·金斯堡在思想上与迪伦产生了高度共鸣,非常肯定迪伦音乐的价值与意义。

C. 摇滚乐《像一块滚石》是迪伦的代表作,它体现了歌手对自身灵魂的探索,使迪伦迅速成为民权运动的音乐代言人。

D. 音乐与文学对于迪伦来说,具有相通性,都意义非凡,两者的价值与魅力在他身上得到了圆融体现。

2.作者为什么称鲍勃·迪伦是“迷人之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鲍勃·迪伦几次受到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以云鸟自喻表达归隐之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写宴会管弦之盛、歌声之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一切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大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

(5)曾子在《述而》中指出“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

谢逸

暄风迟日春光闹,葡萄水绿摇轻棹。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花影转廊腰,红添酒面潮。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A. "暄风",即春风。"迟日",即春日。与《诗经》中的"春日迟迟"和杜诗中的"迟日江山丽"一样,写出了春光融融的情景,能给读者以春暖日长的感受。

B. "春光闹"化用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运用拟人,虽是概括的描写,却能引起姹紫嫣红开遍的联想。

C. "葡萄水绿",两岸葡萄青藤满架,倒映水中,摇曳生姿,暗示游春者的陶醉之情。

D. 上阕写游春所见所闻,由"暄风迟日"到"青山啼子规",可见时间由白天到了晚上,开启下阙的“归来愁未寝”。

E. "归来愁未寝。黛浅眉痕沁"写出主人公回来后无心整妆,写主人公眉间浅浅的黛色,既意味着残妆未整,又暗示着无人扫眉。

2.阅读这首词你可以看到主人公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全词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