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之”字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

下列各句中字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    B. 悦亲戚情话

C. 是臣尽节于陛下日长    D.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D 【解析】试题分析:ABC均为结构助词“的”,D为动词,意为“去,往,到”。“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有如下几种:(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②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③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④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百里者,宿春粮。            适:往。

B.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犹然:尚且,还。

C. 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穷:困厄,处境艰难。

D. 而刘夙疾病。                婴:绕。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时运不齐,命途多               舛:乖违,不顺。

B. 生孩六月,慈父               见:表被动。

C. 倚南窗以寄数,容膝之易安       审:明白、知道。

D. 阮籍猖狂                       猖狂:狂放,不拘礼法。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的成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物华天宝        钟明鼎食    老当益壮    高山流水

B. 人杰地灵        鱼舟唱晚    穷且益坚    清运之志

C. 千里逢迎        天高地迥    桑榆非晚    百首之心

D. 高朋满座        萍水相逢    一介书生    俊采星驰

 

查看答案

下列程式面中的加点字读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 (zhǔ)粟        (yáng)        (qì)        (kē)舰迷津

B. (rěn)        (huán)        (yì)范        云销雨(jì)

C. (hūn)        (dāo)陪        (ào)堂        (xuè)起而飞

D. (pū)慢        (fáng)        (xiǎn)马    (xiān)兄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25分)

丹心一片林徽因

林徽因在伦敦留学时候就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1924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1928年,这对新婚夫妇学成回国。梁林二人都对中国的古建筑怀有深深的热爱。当时,中国对古建筑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日本学者甚至断言中国没有唐代古建筑。梁思成、林徽因二人下定决心,要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观念来系统研究中国古建筑。

30年代,林徽因经常与梁思成一起骑着毛驴、坐着独轮丰,到穷乡僻壤去寻找古建筑。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发现得以为世人所了解,得到了应有的保护。然而,当这项事业刚刚开始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踏遍了华北的大片地区。战争越来越近,林徽因是北平的太太们中最早表示宁死不做亡国奴的。林家有尽心报国的家风,林徽因的两位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在黄花岗72烈士之列。她给8岁的女儿梁再冰写信:如果日本人要来占领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八年抗战,物价飞涨,不断的逃难和越来越差的生活条件;使林徽因旧病复发。从1941年起,她就经常发烧卧床,从此再没有享受过健康人的欢乐。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林徽因在病榻上仍坚持工作,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最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图解中国建筑史》,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已怀有的学术夙愿。也许没有人知道,林徽因为了这两部著作耗费了多少心血,在健康方面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就是在这个时期,她一再谢绝了外国朋友的邀请,不肯到美国去疗养,而宁愿留在国内,同自己的同胞共命运。梁思成也支持她的选择,虽然他们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二战行将结束时,虽然梁思成向盟军提出了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的建议,但奈良附近的军事目标众多,盟军不得不准备对其进行轰炸。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奈良的历史遗迹,盟军需要一张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地图。这一次,画这张图的,是林徽因。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林徽因一家两次险些在日军的轰炸中丧命,其三弟林恒和梁思成的弟弟梁思忠均牺牲在与日寇作战的战场上。纵是佛经中诸神菩萨,胸襟也不过如此吧。

1949年初,林徽因所住的清华园解放了。她和梁思成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这一年,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从此她便把自己的命运同新中国连在了一起。林徽因曾决绝地表示,要与离开祖国大陆及去台湾的知识分子断交。她曾说过,自己从小受欧美教育,但珍视中国;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不会也不该选择这样的时机离开祖国的。

一边是病痛的折磨,一边是繁忙的工作,她就像一支两头燃烧的蜡烛。她发表了大量的有关建筑的论著,并以惊人的毅力参与首都的城市规划工作,设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主体建筑。她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提出了修建城墙公园的新颖构想。为了挽救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林徽因在一次会议上与当时的北京市负责人发生了面对面的冲突。她据理力争,甚至指着对方的鼻子大声斥责。而那时她肺病已重,以致激动时只能发出喉音。今日,牌楼早已随着文化浩劫一同烟消云散,但林徽因当日的金刚怒吼,必将永远环绕在每一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国学者心头。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国徽图案,是林徽因最光荣的任务。连续几个月,她呕心沥血,一次次地参与修改设计,直到方案最后确定。而这时,她已经病弱到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了。19553月,林徽因耗尽了最后一点气力,带着许多未完成的心愿离开了人世。她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墓碑上镌刻着一簇有着浓厚民族韵味、丰满又秀丽的汉白玉花圈。这原是林徽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碑座上的一个刻样,它作为一篇无言的墓志铭,纪念着它的主人。

(摘编自梁从诫《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灵》)

相关链接

林徽因(1904 -1955),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她同丈夫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林徽因有着倾城的貌,出众的才,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早在30年代就事有一代才女的美誉。(百度百科《林徽因简介》)

徽因的健谈绝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萧乾《才女林徽因》)

母亲在融汇材料方面充满了灵感,常会从别人所不注意的地方独见精彩,发表极高明的议论。那时期,父亲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大多经过她的加工润色。父亲后来常常对我们说,他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母亲给上去的。(梁从诫《回忆我的母亲林徽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个人志趣和爱好完全一致,他们将研究建筑学作为终身追求的事业,二人取长补短,互相支持,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B.古建筑遗存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为了使奈良古建筑免遭战火,林徽因克制住内心对日寇的仇恨,为盟军绘制出了详细标明文物地点的奈良地图。

C.林徽因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她不仅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且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斐然,赢得了一代才女的赞誉。

D.林氏后人传承了家族尽忠报国的门风,先后有多人为推翻封建帝制、为抗击日寇侵略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林徽因从小就深受他们的影响。

 

E.战乱时期动荡的环境、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工作,击垮了林徽因的身体,她所取得的重要成就,都是以牺牲自身健康作为代价的。

2)林徽因在建筑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归纳。(6分)

3)林徽因身患重病,却一再谢绝去美国疗养的邀请。她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林徽因有哪些品质最应该为后世所铭记?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