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谈判中,他们对对手的攻击是早有准备的,从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谈判中,他们对对手的攻击是早有准备的,从谈判一开始,就掌握了主动权,使得谈判向着对己方有利的方向发展。

B. 2016年12月14日,语言文字规范类刊物《咬文嚼字》发布了“2016年十大流行语”,包含“洪荒之力”“吃瓜群众”等流行语入选。

C. 公共资源既包括土地、水等有形的自然资源,也包括文化、教育等无形的社会资源,它的开放不仅关乎社会公平,而且关乎资源配置、社会效率。

D. 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中华大地正在掀起创业创新热潮。

 

D 【解析】试题分析:A项,表意不明,谁的攻击?既可理解为他们的攻击,也可理解为对手的攻击。B项,句式杂糅,应删去“包含”或“入选”。C项,不合逻辑或语序不当,前后应互换位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去年冬季,仍有一些地方出现“供暖不暖”的问题,虽然居民向有关部门进行了反映,但结果差强人意,问题没有解决。

②如果不改变贫困地区群众安土重迁的思想,那么易地扶贫工作就可能面临农民不愿意离开,或搬迁后又回到原地的问题。

③反腐倡廉有深厚的民意基础,正因为如此,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播出期间,万人空巷,其收视率连破纪录。

④共享单车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挑战,现在要做的不是遏制其生长,而是要遏制其“野蛮生长”,不能因噎废食,一禁了之。

⑤美国一家新闻媒体公布了一份“美国压力最大的50所高校”排名,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分列前三位,在这些学校,学生通宵赶作业是家常便饭

⑥四川大学研究生曹礼勇赴凉山支教,一年建成三座助学桥,彝族老乡津津乐道他的故事,甚至还给他取了个彝族名字——的日木牛。

A. ①③⑥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⑥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不因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描写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伤感气氛的一句是:“__________。”

(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孙权时期的旧迹已被岁月荡涤净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虞 美 人

蒋捷[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宋咸淳十年进士,宋亡后不仕。

1.下面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写少年听雨的画面,着力渲染了“不识愁滋味”的青春年华,奠定了词的感情基调。

B. 写壮年听雨,描绘了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表现了作者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

C. “而今听雨”的画面,描绘了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的萧索情景。

D.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明词人现在已然心如止水,波澜不起,进入大彻大悟之境。

E. 这首词既是词人由少年到老年的人生道路和情感历程的概括,也是时代变化的折射。

2.这首词和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都表现了词人的愁绪,两首词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党进,朔州马邑人。幼事魏帅杜重威,重威爱其淳谨,及壮,犹令与姬妾杂侍。重威败,进以膂力隶军伍。周广顺初,补散指挥使,累迁铁骑都虞候。宋初,转本军都校、领钦州刺史,迁马步军副都军头、领虔州团练使,改虎捷右厢都指挥使、领睦州防御使。乾德初,改龙捷左厢都虞候、领利州观察使。后四年,权步军。杜审琼卒,命进代领其务。

开宝元年,将征太原,以进将河东行营前军。开宝二年,太祖师临晋阳,置砦四面,命进主其东偏。师未成列,太原骁将杨业领突骑数百来犯,进奋身从数人逐业;业急入隍中,会援兵至,缘缒入城获免,上激赏之。六年,改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领镇安军节度。九年,又命将河东行营兵征太原,入其境,败太原军于城北。太祖,召还。太平兴国二年,出为忠武军节度。在镇岁余一日自外归有大蛇卧榻上寝衣中进怒烹食之遇疾卒年五十一赠侍中。

进出戎行,形貌魁岸,居常恂恂,每擐甲胄,毛发皆竖。先是,禁中军校,自都虞候已上,悉书所掌兵数于梃上,如记焉。太祖一日问进所掌几何,进不识字,举梃以示于上曰:“尽在是矣。”上以其朴直,益厚之。尝受诏巡京师,闻里间有畜养禽兽者,见必取而纵之,骂曰:“买肉不将供父母,反以饲禽兽乎!”太宗尝令亲吏臂鹰雏于市,进亟欲放之,吏曰:“此晋王鹰也。”进乃戒之曰:“汝谨养视。”小民传以为笑,其变诈又如此。杜重威子孙有贫困者,进分月俸给之,士大夫或有愧焉。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在镇岁余一日/自外归/有大蛇卧榻上寝衣中/进怒/烹食之/遇疾卒/年五十一/赠侍中/

B. 在镇岁余一日/自外归/有大蛇卧榻/上寝衣中/进怒/烹食之/遇疾卒/年五十一/赠侍中/

C. 在镇岁余/一日自外归/有大蛇卧榻上寝衣中/进怒/烹食之/遇疾卒/年五十一/赠侍中/

D. 在镇岁余/一日自外归/有大蛇卧榻/上寝衣中/进怒/烹食之/遇疾卒/年五十一/赠侍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迁,古代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指贬谪,放逐。“累迁铁骑都虞候”中的“累迁”指多次升迁。

B. 元年,特指帝王即位后的第一年。“开宝元年”指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后的第一年。

C. 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作比,从周代开始帝王之死便称“崩”。

D. 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可记事,以防遗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党进初入仕途,步步高升。他从广顺初期补任散指挥使起,历任过铁骑都虞候、本军都校、马步军副都军头等职,最后任忠武军节度。

B. 党进作战勇敢,屡建军功。攻打晋阳时,部队还未列阵,敌将率几百骑兵来突袭,党进带领数人追杀;过了几年,党进带兵在太原城北打败敌军。

C. 党进直中有曲,曲中有直。他奉诏巡查京城,发现有百姓喂养禽兽的,就一定把他抓起来逐出京城;太宗的亲吏拿着幼鹰,党进却叫他认真养护,因此被人笑话。

D. 党进幼事重威,重情重义。他起初侍奉杜重威,杜重威很喜欢他,后来杜重威的子孙有人生活贫困,党进就把月俸分给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业急入隍中,会援兵至,缘缒入城获免,上激赏之。

(2)举梃以示于上曰:“尽在是矣。”上以其朴直,益厚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陆谷孙的词典人生

单调烦琐、繁重艰辛,还容不得一丝差错,这就是词典编纂。而正是在这个少人喝彩的领域中,陆谷孙先生投入40余年,只做了一件事——与时间赛跑编词典。

陆谷孙1940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余姚。17岁时他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硕士毕业后分配留校。1970年,陆谷孙被“发配”去编词典,之后他参与了《英汉大词典》筹备和编写全过程。编词典的冷板凳太难坐,陆陆续续,最初关在一起编《英汉大词典》的人,高考、考研、出国,几乎走光。唯有陆谷孙把板凳坐穿,且坐出了滋味。1986年陆谷孙出任《英汉大词典》主编,承诺“一不出国,二不兼课,三不另外写书”,全身心投入,其中甘苦难对人言。1991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陆谷孙幽默地表示,自己终于得以“痛快地睡了一觉”。1500万字的《英汉大辞典》,是中国学人独立研编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英汉词典,更被列为联合国必备工具书。

考虑到全球兴起“中国热”更需要汉英字典,陆谷孙又在2000年“自讨苦吃”开始编纂《中华汉英大词典》。陆谷孙说:“编词典就像做厨子,受不了做饭做菜的热气,就不要轻易进词典编纂的厨房。”这种劳心劳力的活,评职称时却不能算作成果,浮躁、逐利者避而远之,他却沉浸其中。没有专业团队,参编人员全部是兼职,直到2015年这部辞典才告完成。《中华汉英大词典》内容兼收并蓄,例证亦庄亦谐,从中医穴位到阴阳八卦都以英文详尽诠释。学界认为,它深度打通中英两种文化。

编词典,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处处可见文化态度和价值观。陆谷孙既是英语痴人,深爱莎士比亚,是外国文学的知音,却也为中华传统文化醉心,要求学生热爱母语。他编纂的《中华汉英大辞典》“简繁兼顾”,目的是“希望通过英语,让两岸三地的文化身份慢慢趋同。”他编词典,态度民主、包容并蓄,尽量不用一锤定音式的单一答案,而是把众多实例收录其中,让人感受词语的色彩斑斓。陆谷孙说,语言是大众使用的,编词典没有权威,没有围墙,“编者也是读者和使用者,使用者也是编者”。但他也态度鲜明,拒绝让词典成为“网民的涂鸦场”,“直男癌”等侮辱性词语,他坚决不收。

陆谷孙说,翻译令他想起“抵达”,从一种文字出发,去“抵达”另一种文字的彼岸。陆谷孙的学生说,先生内心深处的治学理想,是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擦去中华传统文化上的灰尘,让它们重新发光,映照世界。

一次,在接受电视台拍摄之后,陆谷孙先生淡然拒绝了“泰斗”和“大师”的美誉。他的一生,不当挂名编委白拿稿费,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礼,宁可幽居陋室,琢磨中英互译的美妙。

除了皓首穷经地编纂词典,陆谷孙先生最为享受的身份是“教书匠”。在复旦,陆谷孙是著名的英语系“老神仙”,这不仅指他的学问之深、辈分之高,更指先生的性格风骨。他又是一个非常渊博、有趣的人,毫无学究气和词典式的“枯燥”。复旦大学数千名研究生评选“十大杰出教授”,陆谷孙以最高分列榜首。每逢他上课讲莎士比亚,四面八方赶来的学生如同参与盛会。

当时代很浮躁的时候,先生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宁静,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知道自己的文化担当与使命。对这样的精神贵族,最好的写照,便是哈姆莱特的“身虽囿核桃,心为无限王”。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陆谷孙淡泊名利,编词典在评职称时不能算成果,他却全身心投入,并且拒绝“泰斗”和“大师”等美誉,不出席商业活动和荣誉颁奖礼。

B. 陆谷孙把编词典比作做厨子,是因为这项工作费时费力,需要下苦功夫;对于这项一般人难以长久坚持的工作,他乐在其中。

C. 陆谷孙不仅学养深厚,而且有一颗赤子之心,他虽痴爱英语,但要求学生热爱母语,希望他们从另一种文化抵达中华文化。

D. 陆谷孙编纂词典但毫无词典式的“枯燥”,他非常渊博而又有趣,被复旦研究生评选为学校“十大杰出教授”之首。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 题目说“词典人生”,点明传主所从事的是词典编写事业,同时还包含了对陆谷孙的高度评价。

B. 陆谷孙主持的《英汉大辞典》的筹备和编写工作,在编写过程中有很多人离开,而他一直坚守,到1991年大功告成。

C. 文中多处引用了他人对陆谷孙的评论,让读者看到陆谷孙对学术的认知,理解他的为人,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D. 陆谷孙在编写《中华汉英大辞典》时,主张包容并蓄,尽可能详细地收录实例,但他也坚决拒绝收录网络语言。

E. 陆谷孙编纂词典的态度是开放的,比如他主张“简繁兼顾”,认为编词典“没有围墙”,他编写的词典被认为深度打通了中英文化。

3.陆谷孙作为“精神贵族”,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