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空 床 那天,小艾跟妻子商量说,他想把次卧的那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空  床

那天,小艾跟妻子商量说,他想把次卧的那张空床撤了,然后买一张书柜放进去,改作书房。“这样不好吧?”妻子不无担忧地说,“以后来客人了咋办?”

“客人?咱们家两三年也没来一个客人!”小艾看了妻子一眼,不屑地撇了撇嘴。

“那爸妈来了呢?”妻子想了想,又问。

“爸妈来了可以睡在沙发上或者打地铺,”小艾说,“再说爸妈一年也来不了两次。”

小艾的父母不爱走动,很少来小艾这儿,就是来了,也是当天来当天赶回去,很少在小艾这儿过夜。妻子觉得小艾说得在理,便同意了。

书房弄好后没多久,国庆节就到了。小艾想他和妻子已经有些日子没去看父母了,何不趁这个机会回趟老家看看父母呢?于是小艾和妻子开着车子赶到了那个小县城。

老家的大门上着锁,父母没在,许是到菜市场卖菜去了。小艾自己用钥匙开了门,进屋后,当他的目光落在窗台边的那张空床时,不禁有些哭笑不得。那张空床是小艾上大学前睡的,挨着东边,是屋里采光最好的一个位置。

上大学后,小艾跟父母建议,把他的床撤了,给屋里腾点空间:父母住的是那种老式房子,空间很小,一张床就占了四分之一。父母不同意,父亲瞪着眼睛说:“那怎么行呢?放假了你住在哪里?”

“我可以睡在沙发上或者打地铺!”小艾说,“再说我一年也只住两个假期。”父母还是不同意,逼急了,父母就敷衍着说:“等你大学毕业了再说吧。”

大学毕业后,小艾在省城安了家。小艾想,这下父母该把空床撤了吧?可是没有,小艾每次从省城回来,那张空床还在窗台边安着,像生了根似的。小艾急眼了,威胁父母说,再不把空床撤了,他就不回来了。父母看小艾急眼了,便答应着说好。但父母总是动口不动手。

小艾没招了,每次回来都故意不睡在那张床上,打地铺或者睡沙发。父母也不管,你爱睡哪里就睡哪里,反正就不撤床。

半年前,小艾给父母进了些新家具,这下空间更小了,当时小艾就要把床撤走。

父亲叹了一口气,说:“撤就撤吧,不过得再放几天,那张床已经在窗台边放了二十多年,一下子还不习惯。”

现在都半年过去了,父亲还不动手,那就让我自己动手吧。小艾摇摇头,挽着袖子走了过去。

正当小艾卸第一个螺丝的时候,父母拎着菜筐回来了:“小艾,干啥呢?”父亲一看,变了脸色,一把扔掉菜筐,慌慌张张地跑了过来。

“这张床已经没什么用了,放在这里还占空间!”小艾说,“我叫你们撤了,你们就是不撤,我只好自己动手。”

“住手!”父亲吼道,“谁说这张床没用了,那是我们留给你睡的。”小艾哭丧着脸说:“关键是我已经有五六年没在上面睡过了。”“我不管你在哪里睡!”父亲说,“小艾你给我记住,无论空间再怎样狭小,家里永远会给你留一张床。”

小艾一惊,和妻子对视了一眼,他们决定,回去就把次卧里的那张空床支起来。

(选自《文苑》,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妻子并不同意小艾把次卧的空床撤了,她首先想到的是家里来客人该怎么办,而不是父母。由此可见,她对自己的公婆并不怎么关心。

B. 小艾的父母住在一个小县城,尽管距离儿子家不是很远,但是也很少来小艾这儿。所以,在撤床的问题上,小艾认为不必考虑父母的感受。

C. 小艾父母的住房简陋狭窄,尽管如此,父母还是在屋里采光最好处给小艾安了一张床。因为父母住的房子空间很小,只能安放东窗边。

D. 小说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还采用插叙的叙述手法,在简练的叙事中融合了父母亲情,告诉了读者“大爱无声”的真正内涵。

2.作者把“空床”作为小说的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请结合小说,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1.D 2.①在情节结构方面,“空床”充当了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说通过“空床”既刻画出年轻一代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又赞美了为人父母者对子女那种无私的爱、伟大的胸怀。③在小说主旨方面,通过对待“空床”的不同态度,赞颂了伟大的父母之爱,这种爱影响子女,因而代代相传,源远流长,从而升华了小说主旨。 3.①父母给予子女的是一种无私的爱。小说中小艾父母把家中最好的位置留给儿子,儿子长大了还是不肯撤掉空床,说明儿子在父母心中的位置是无法取代的,这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②儿女永远是父母的牵挂。尽管小艾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但在父母的心中永远占有一席之地,永远是父母的牵挂。“儿行千里母担忧”正体现了这种令人潸然泪下的亲情,父母爱子女胜过爱自己。③作为儿女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是否尽了子女的责任。小艾和妻子为自己的自私而感到惭愧,正是父母这种无私的爱,让他们顿悟,将他们感化。儿女唯有时时反思,方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④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中国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度,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每一个做儿女的,都有责任和义务让自己的父母幸福地生活,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让这种美德传承下去。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可见她对自己的公婆并不怎么关心”属于无中生有,对应原文的语句“‘那爸妈来了呢?’妻子想了想,又问”,这就证明妻子是想着公婆的。B项,“小艾认为不必考虑父母的感受”不准确。文本相关语句为“‘爸妈来了可以睡在沙发上或者打地铺,’小艾说,‘再说爸妈一年也来不了两次’”。可见,小艾已经考虑到父母的问题。C项,从中可以看出父母把无私的爱给了小艾。 2.试题分析:注意从情节的推进和线索、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人物形象和凸显文章的主旨的角度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岭南,历史上是指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范围包括了我国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的大部分以及越南北部。五岭之名,最早起于秦。《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云:“(秦)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今人多把“五岭”解释为大庾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五座山的总称。不过,历史上有人认为,五岭并非专指五座山的名称,而是指五条入岭的通道。五岭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福建五省区交界处,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

“岭南地区属于古代‘五服’之‘荒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岭南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陈恩维说,古代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边界,依次划分区域为“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荀子·正论篇》云:“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岭南负山临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在历史上曾长期阻碍了该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古人的政治地理观念里,岭南给人以边远、偏僻、贫穷、蛮荒的印象。王风未被,春风不度,所以唐杜佑在《通典》中说:“五岭之南,涨海之北,三代之前是为荒服。”明确指出岭南远离政治中心、经济落后。

唐宋之际,岭南是政府安置流人谪宦的聚居地,据统计,两《唐书》所载唐代有名有姓且有具体贬谪地者共211人,其中岭南道就有138人,约占贬谪总人数的65%,此外载有人名无具体地名或有地名无具体人名的岭南谪宦还有200人左右。而宋代整个岭南地区的谪宦,仅见于史籍者,即有400多人,湮没无考者,则更是不计其数。柳宗元《舍弟宗一》诗曰:“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二十年。”在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侯艳看来,“一身去国”是被社会文化主流抛弃和政治追求失败后的无限悲怨,“万死投荒”之“荒”无疑是唐宋文人对于贬所“岭南”的整体印象,此乃地理印象、历史印象与现实印象叠加的产物。

中原文人通常在异化的地理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份认同的感受不大一样,因此岭南带给文人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也完全不同。“瘴”是古人对岭南之地描写最多也最具标志性的一个词。何为“瘴”?瘴是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其产生与气候和地理环境有关。

到唐以后,随着贬谪流寓至岭南的文士不断增多,关于“瘴”的描写越来越多。据相关学者统计,《全唐诗》中,“瘴”这个字共出现了288次,其中与岭南相关的超过了200次。“瘴疠”出现30次,“瘴云”出现23次,“瘴烟”出现21次,“瘴雨”出现17次,“瘴海”出现16次……宋之问、刘禹锡、苏轼等人的文作都曾对此做过大量描述,不难看出,“瘴”字在当时已成为流寓文士讲述岭南生存条件之恶劣的重要意象。

(摘编自李永杰《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岭南,历史上是指五岭以南的广大地区。五岭之名,最早起于秦。《史记》有“(秦)南有五岭之戍”的记载。

B. 历史上认为五岭并非专指大庾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这五座山的名称,而是指五条入岭的通道。

C. 五岭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福建五省区交界处。

D. 岭南在历史上曾长期阻碍了该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因为其负山临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古代五服指“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是以王畿为中心,按相等远近作正方形或圆形划分的。

B. 唐宋之际,岭南是政府安置流人谪宦的聚居地。而宋代整个岭南地区的谪宦,仅见于史籍者,即有400多人。

C. 唐杜佑认为岭南远离政治中心、经济落后,王风未被,春风不度,给人以边远、偏僻、贫穷、蛮荒的印象。

D. “万死投荒”的“荒”是地理印象、历史印象与现实印象叠加的产物,是唐宋文人对“岭南”的整体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岭南带给文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完全不同,所以中原文人在异化的地理环境中所表现出的身份认同感不大一样。

B. “瘴”是古人对岭南描写最多也最具标志性的一个词。这种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的产生与气候和地理环境有关。

C. 据统计,《全唐诗》中“瘴”字与岭南相关的内容超过了200次,这是唐代后随着贬谪岭南的文士增多造成的。

D. 唐代后文人作品关于“瘴”的描写越来越多。这在当时已成为流寓文士讲述岭南生存条件之恶劣的重要意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谢邦鹏这个本科、硕士、博士3个教育阶段均与清华大学捆绑在一起的青年才俊,如今是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浦东供电公司运检部下变(配)电二次运检一班的小班长。每日行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验收设备、检修设备、排除电力故障、改造老旧设备。

很多人不理解,一个读了20多年书的高才生,为什么会在毕业后选择去一线,而且一呆就是6年;谢邦鹏其实也不理解,一个电力相关专业毕业的博士生,到电力工程的基层去把理论转化为实践,究竟有什么好奇怪的?

对此,你怎么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图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请用简洁的语言从图中总结出两条知识遗忘的规律,并总结一下这张图在学习方面给你的启示。

规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①___这也许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②___。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因了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③___,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每年4月中旬,旅游团疯了似地赶往全国唯一的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参加东方狂欢节——西双版纳泼水狂欢,水桶大战,万人空巷,皆呼过瘾。  对于大多数人,“狂欢”的嗜求   大过了对傣族水文化的探究,   伴随泼水节的一系列庆典仪式,   被很多人选择性忽略。   泼水节之所以名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盖因其几乎涵盖了傣族文化最精华的部分,   也是傣族生态文明观“没有水就没有林,没有林就没有田,没有田就没有粮,没有粮就没有人”的写照。在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泼水节的活态传承和文化心理只怕国内无出其右。

A. /   往往   并且   也   可是   况且

B. 但    却    /     往往   /    并且

C. 并且   /     而    却   原来  并且

D. 可   似乎   而     也   其实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