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光庭,字公掞,十岁能属文。辞父荫擢第,调万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朱光庭,字公掞,十岁能属文。辞父擢第,调万年主簿。数摄邑,人以“明镜”称。历四县令。曾孝宽以才荐,神宗召见,问欲再举安南之师。光庭对曰:“愿陛下勿以人类畜之。盖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益于广土辟地也?”又问治何经,对曰:“少从孙复学《春秋》。”又问:“今中外有所闻乎?”对曰:“陛下更张法度,臣下奉行或非圣意,故有便有不便。诚能去其不便,则天下受福矣。”从吕大防于长安幕府。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哲宗即位,司马光荐为左正言,首乞罢提举常平官、保甲青苗等法。论蔡确为山陵使,而乃先灵驾而行,为臣不恭。又言章悼欺罔肆辩,韩缜挟邪冒宠,言甚切。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迁左司谏,论“苏轼试馆职发策[注]云:‘今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偷。’臣谓仁宗难名之盛德,而不当以‘偷’为议论,望正其罪,以戒人臣之不忠者。”未几,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相继论列。宣仁后曰:“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遂止。

河北饥,遣持行视,即发廪振民;而议者以耗先帝积年兵食之蓄,改左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拜侍御史。论蔡确怨谤之罪,确贬新州。拜谏议大夫、给事中。

徙潞州。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光庭始学于胡瑗,瑗告以为学之本在于忠信,故终身行之。

(选自《宋史·朱光庭传》,有删改)

【注】发策: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B. 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C. 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D. 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B. 节,文中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

C. 视事:文中指办事。也可以指官员到职工作,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D. 右,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左”的地位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光庭守正敢言。他请求废除保甲青苗等法律;批评蔡确不守臣礼,使蔡被贬新州;他还弹劾章悖等人。宣仁太后赞扬他。

B. 朱光庭有才能。他十岁就能写文章;他因才能被人推荐给朝廷,皇帝问他几件事,他一一予以回答,其中有些话还很尖锐。

C. 朱光庭忠于皇帝。他认为苏轼在拟考试试题时用词不当,有冒犯仁宗之嫌,并请求处罚苏轼,但宣仁太后不同意他的看法。

D. 朱光庭关心百姓。河北闹饥荒,他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却被认为是耗费先帝积累的物资;在潞州任职时,邻境闹旱灾,他去救济而得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

(2)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

(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C 2.D 3.A 4.(1)详细地阅读了苏轼的文章的意思,这是针对现代的有关的官员而说的,不是用来讽刺祖宗的。(2)流亡的百姓进入潞州境内的连续不断,朱光庭每天准备食物给他们吃,自己来不及吃饭。(3)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就是因为这一点私情,我不等废止奉养祖母而远离。 【解析】 1.试题分析:“事”“光庭”“使者”在句子中作后句的主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说“孝”

两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一对师徒的对话,揭开了人类这条河流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秘密。徒弟子路在河边问道:“老师,我想听听您的志向。”老师孔丘想了想,说了十二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这三句话,也可以用三个简单的字概括:老者安之,是孝;朋友信之,是信;少者怀之,是慈。请注意,为什么孔子把孝而不是信、慈排在了首位?同样,为什么此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也同样把孝称为百善之首呢?

也许有人会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所以当然要孝敬老者。然而此情非中国独有,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如此,这一点不足以说明孝在中国具有至高地位,而且考古资料也表明“孝为首”的情况未必自远古就如此。在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文字——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

我们不妨先看看荀子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一段论述。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在力量、速度上都没有什么优势,却能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胜过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懂得群体合作。人为什么能做到群体合作,就在于每个人都知其本分,各行其正,各安其所。所以,人不能无群,既在群体中,就不能不讲本分,否则,就不免会陷于纷争、动乱和瓦解。无疑,为了群体的共存,人还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

孟子曾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端”,是起点的意思。仅仅有一个起点,当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这些合作、利他的因素,通过怎样的道路,渗透到人们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中去。似乎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文明和世界上的其他文明,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在基督教文明等神教文明和佛教文明等相信轮回的文明中,合作性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的。人们安守本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诚实善良,“不杀人”,“不偷盗”,才能在死后获得拯救去往天堂,或修得善果减除后世轮回之苦。

然而在中国,在热衷鬼神祭祀的商代被周代取代之后,人们似乎渐渐形成了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便是对这一传统的精练表达。相应地,中国人摸索到了一条立足于现实世界、发扬合作利他天性的道路。这条道路,自然要从一个人出生时最先相遇的两个人——父母开始,从自己和这两个人无法割舍的关系开始。如此设想,我们似乎就容易理解,孝为什么被无数中国人作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

在人类社会中,代际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人能够选择职业、住所、生活方式,却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这一不可选择的事实从消极的一方面理解,是无法逃避的深深的无奈。不过,从积极的一面来理解,代际关系的不可选择性,恰恰使“孝”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正因为如此,“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同时也就为每个人的合作利他品德的修养提供了牢固的依靠。你想修养你的德行,成为一个仁慈、有合作精神的人吗?请从那个你一出生起就必须与之合作的人开始,请从孝开始。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孝”字的结构: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孩子。老在上,子在下。孝的含义,就这样清晰地呈现着。 

(摘自《国学》有删改)

1.下列对“孝”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可以用“孝、信、慈”三个字来概括,以“孝”为先的思想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B. 从积极的一面来理解,代际关系的不可选择性,恰恰使“孝”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

C. 一个人从一出生,最先遇到和自己无法割舍的两个人——父母,“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

D. 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孝为百善首”也未必自远古即有,这说明孝在古代不具有至高地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认为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除了自身各方面优势外,关键是群体的合作让人类能够在生存劣势中获得发展。

B. 在人类社会中,代际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如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这一不可选择的事实从消极的一方面理解,是无法逃避的深深的无奈。

C. 商代热衷鬼神祭祀,周取代商以后,传统发生了变化。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的说法就是对人们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的精练表达。

D. 孟子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 “端”,是起点的意思,仅仅有一个起点,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实践中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字的结构本身就很好地诠释了孝的含义。“孝”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让人变得仁慈、有爱心。

B. 孔子以孝为先的说法、孟子的四端说、荀子的合作说,他们关于孝的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对我们今人有非常好的启示作用。

C. 有人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但这不能成为孝敬老者的根本原因。

D. 人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对这些因素的利用就是群体合作,是为了群体的共存。

 

查看答案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在一项是(     )

A.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王勃《滕王阁序》)“弱冠”,指18岁,古代以18岁为弱年,行冠礼,表示开始成为成年人。

B.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李密《陈情表》)“孝廉”是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C. “我因恶了高太尉……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刺配”,指脸上刺字,发往远地充军。刺,古时的肉刑,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字,用墨染上颜色。配,发往远地充军。

D. “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李密《陈情表》)“洗马”:即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东宫”,指太子,因太子居东宫。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

A. 遂见用于小邑    B.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C. 则告诉不许    D.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类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② 德一君,而征一国者

B. 万物之得时                  ② 三江而带五湖

C. ① 园涉以成趣                  ② 或孤舟

D. ① 而后乃今将图               ② 雄州列,俊采星驰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乐夫天命夫疑               彼且适也

B. 则其大舟也无力             誓天不相

C. 供养无主,辞不复命       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 臣欲奉召奔驰,刘病日笃     有改之,无则加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