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

A.久在樊笼里 樊笼:比喻囚牢般的社会制度

B.误落尘网中  尘网:比喻污浊黑暗的官场

C.羁鸟恋旧林  羁鸟:以关在笼中的鸟自喻

D.池鱼思故渊  故渊:即篇末所说的“自然”

(2).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的修辞手法及含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

A.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渴求 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

B.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C.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

D.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急切心情。

(3).下面对《归园田居》一诗的鉴赏正确一项是____

A.诗人用“羁鸟”和“池鱼”作对比,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样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羁鸟”“池鱼”的热爱。

B.“守拙”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表明了陶渊明对官场虚伪机巧的极其厌恶。

C.前四句是近景,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D.后四句是远景。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A C A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中重要词语的理解。A项“樊笼:比喻囚牢般的社会制度”理解错误,“樊笼”应该是喻指官场生活。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句的修辞手法。“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两句诗没有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也不是写对故乡的思念。它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以对仗句式,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比较阅读陶渊明的下面二首诗,完成习题。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节选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1).陶渊明在这两首诗中都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举出诗句作具体分析。                    

(2).陶渊明的田园诗,因淡远的风格为人称颂。“淡”指平淡自然;“远”指意境深远,思想深刻。请联系上面的诗歌,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下面对《归园田居》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表露了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和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的原因。

B.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四句,从上文转接下来,集中描写作官时的心情,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C.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勾勒,以此来显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是,诗人的草屋虽然没有雕梁画栋般富丽堂皇,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D.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尘杂”是指灰尘和杂物,“虚室”是指静室,这一句是说诗人摆脱了尘世的烦恼,在自己的居所里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句,完成后面题目。

著我绣夹群,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再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1.这几句话采用的写法是什么?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排比和比喻    B. 夸张和渲染

C. 排比和铺陈    D. 比喻和起兴

2.3.刘兰芝临别梳妆时事事四五通,其原因是什么?选出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表现兰芝的沉重、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出双这点。

B. 临别时有意精心打扮,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放弃遣归。

C. 借此延缓别离时的到来,反映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

D. 本想精心修饰,但还是禁不住有些心焦意乱,不得不事事四五通

4.5.作者这样详细描写刘兰芝在离开焦家之前的精心打扮,其作用是(   )

A. 表明刘兰芝强作镇静,以掩饰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悲伤。

B. 表明不屈服于封建礼教的迫害,有意表现一个强者的形象。

C. 补叙刘兰芝的美丽,表现她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

D. 表明刘兰芝刻意掩饰,怕回到娘家让母亲瞧不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文段,回答习题。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

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1).这几句话采用的写法是什么?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比和比喻  B.夸张和渲染    C.排比和铺陈 D.比喻和起兴

(2).刘兰芝临别梳妆时“事事四五通”,其原因是什么?分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别时故意精心修饰,表现兰芝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点。

 B.临别时有意精心打扮,以“精妙世无双”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放弃遣归念头。

 C.借此延缓别离时刻的到来,反映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

 D.表现她“精妙世无双”的美好形象,控诉摧残这“美好”的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 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盘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盘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1).对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   通:通晓

B.腰若流纨素,耳明月珰      著:著名

C.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却:可是

D.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扶将:服侍

(2).面对被休的命运,刘兰芝看似没有悲伤,她在拜别婆婆,诗歌却浓墨重彩地描写“新妇起严妆”。请补充分析“起严妆”的作用。

(3).我们能从刘兰芝的“新妇起严妆”中得到怎样的启示?请大家联系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以及自己的实际,来谈一谈你得到的启示。(要写出两点以上的启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