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偷父 刘心武 那晚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偷父

刘心武

  那晚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各处,一一按亮灯盏,各屋的窗户都好好地关闭着啊,再回过头去观察大门,没有问题呀!但是,当我到卫生间再仔细检查时,一仰头,心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了!再一低头,浴盆里有明显的鞋印,呀!我忙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这时又忽然听见窸窸窣窣的声响,循声过去,便发现卧室床下有异动,我把手机倒换到左手,右手操起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出来咱们好商量!”

一个人从床底下爬出来了,那是一个瘦小的少年,剃着光头,身上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我看他手里空着,就允许他站立起来,用那窗帘叉指向他,作为防备,问他:“你偷了些什么?把藏在身上的掏出来!”

但他那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用眼角余光检查了一下我放置钱财的地方,似乎还没有受到侵犯。我保持伸出窗帘叉的姿势,倒退着,命令他跟着我来到门厅里,我让他站在长餐桌短头靠里一侧,自己站在靠外一侧,把窗帘叉收到自己这边,开始讯问。

“您为什么还不报警?”他问我。

我把手指挪到手机按键上,问他:“你想过,警察来了,你会是怎么个处境吗?”他叹口气,说出的话让我大吃一惊:“嗨,惯了,训一顿,管吃管住,完了,把我遣返回老家,再到那破土屋子里熬一阵呗。”他那无所谓,甚至还带些演完戏卸完装可以大松一口气的表情,令我惊奇。

他今年14岁。家乡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小学上到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就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被灯光照得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冲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出去,对他说:“我知道,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法的事了。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要去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问他:“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人在卧房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叉子拿到手里,准备拨110.这工夫里,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而且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从床底下爬了出来,并且回到了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前几年临摹的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郁,胡子拉茬,看去不像个西方人倒像个东方农民。

我就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可是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后来我听懂了,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嫌他爸穷,跟别的男人跑了。他爸把他拉扯大。他记得他爸,记得一切,记得那扎人的胡子茬,记得那熏鼻子的汗味加烟味加酒味……

他们那个村子,不记得在哪一天,忽然说村外地底下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是给老板挖,于是他讲到了去年那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看见了这幅画,没想,就先叫了声“爸”。他奇怪他爸的像怎么挂在了我屋里?他说他爸坐在床上想心事的时候,就那么个模样。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的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这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画像的油画,我的眼泪忍不住就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竟自倏地若有所失。不到半分钟,我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踏出楼门,朝前方和左右望,那少年竟已经从人间蒸发,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

我让自己平静下来。当一派寂静笼罩着我时,我问自己:“你追出来,是想跟他说什么?”

是的,我冲出来,是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的两项是(    )

A. 小说前文写“我”发现放置钱财的地方没有受到侵犯,为下文写少年偷“父”埋下了伏笔。

B. 少年执拗地说他没有妈妈,可见他对妈妈的愤恨之深。

C. 少年说他父母的事情时,眼里没有泪光,说明他在不断的偷窃中逐渐变得冷漠。

D. “我”三次想报警而没报,是因为我想要给这个少年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E. 少年走后,“我”若有所失,表明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个小孩子。

2.小说中的少年是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

3.小说结尾说,“我想追上他补充一句叮嘱:‘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这样写,有人认为合情合理,也有人认为有些不合实际。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1.AB 2.①他对父亲有难以割舍的爱,令人敬佩;②他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值得同情;③他混在窃贼之中,需要教育和救治;④他对社会冷漠,需要人们用人性的温暖去感染。 3.(1)合情合理。 ①从人物性格上来说,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样说,符合“我”的性格特征; ②从情节上来说,与前文的翻窗而入形成呼应,产生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③从主题上来说,这样结尾能强化主题,使小说表现的人文关怀更清晰。 (2)不合实际。 ①从人物性格上来说,虽然“我”同情他,也想救治,但他毕竟是个窃贼,“我”对他还有防范之心,不可能希望他经常光顾。 ②从情节上来说,这是少年消失之后“我”想说的话,并不会起到什么效果,有“马后炮”之嫌。 ③从主题上来说,“我”对社会的批评和忧虑,对少年的愤恨和同情已经在前文表现出来了,最后这样结尾有些画蛇添足。 【解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礼记·祭统》曰:“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古人把祭祀作为诸礼俗中的首重。依时有春杓、夏稀、秋尝、冬蒸。流传至今的中元祭祖和中秋祭月,当是“秋尝”的重要内容。而无论是中元祭祖还是中秋祭月,都是为了合道,是趋吉避凶的方法论。

《易·系辞下》讲:“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华夏先祖视太阳为寰宇之间阳性之最,名为太阳;视月亮为寰宇之间阴性之最,名为太阴。作为中国民间农时重要依据的阴历即是据月亮运行周期编成。既然月亮在天地间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有着祭祖传统的中华先祖当然就要献祭。《国语》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力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所谓“夕月”就是祭祀月亮的仪式。不过当时祭祀月亮是在秋分这一天。据《周礼·春官》郑玄笺注:“天子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历代王朝也都把祭月列入国家祀典,严格执行。

古人发现,秋分之日太阳行至赤道上空,昼夜相等。此后,白昼渐短,阳气渐衰;黑夜渐长,阴气渐增。所以,在秋分这个阴阳相当的时刻祭月,既是敬送阳气之往,又是恭迎阴气之来。但秋分是据太阳的运行确定的,在农历中不固定,或在月初,或在月中,或在月末。若在月末,就很难见到明月,无从献祭,后遂演变为农历八月十五进行。

在民间,中秋献月饱含着百姓浓烈的感恩之情。一年劳作,托福于天地护佑,风调雨顺,日丽月清,五谷和瓜果成熟了,作为受益者,就要首先把果实献给天地和祖先品尝,所谓“秋尝”。

在古人看来,祭就是吉。因为祭是人天中介。生命来自父母,父母又来自他们的父母,寻根究底,肯定有一个第一父母。这个“第一”应该就是老子讲的“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也是万物之一,自然也是由道生的。要保持生命力,无疑就要保持和道的联谊。古人用的方法是祭。可见祭是人类和宇宙能量保持畅通的一种形式。

按照现代科学的说法,任何事物都由三要素构成,即信息系统、能量系统、物质系统。月亮作为一个巨大的天体,肯定有它的信息系统和能量系统。这就是古人讲的“月神”。既然真有“月神”,《论语》中讲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就显得必要。

古代国家和集体层面的月祭都是要诵读祝文的。向西设坛,由祭官或女性贤淑沐手恭诵祝文,然后向月焚化。祝文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先是歌颂,再是立志。作为阴性能量的载体,月亮有着太多值得人们歌颂的地方。

为了让这种能量具有存在感,祭祀之后要分食祭品,古人名之为“饺”。随着祭礼的不断演进,月饼和瓜果就成了中秋的主要祭品。无疑,祭品是一种祝福化了的食品,因此,在祭礼之后,我们看到,许多人舍不得吃掉自己分得的祭品,要拿回家,让老人和小孩分享。

(选自《中秋是归途》,有删改)

1.下列有关“中秋祭月”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人把祭祀作为诸礼俗中的首重,而流传的中秋祭月在春、夏、秋、冬四时的祭祀中地位最为突出。

B. 古时的中秋祭月是为了趋吉避凶,为了合道,以此突显老子“道生万物”思想对古人产生的影响。

C. 华夏先祖视太阳、月亮分别为寰宇间阳性与阴性之最,中秋祭月就是为彰显它们在天地间的重要意义。

D. 原是秋分祭月,因秋分在农历中不固定,为避免出现无月献祭的情形,后演变为在农历八月十五进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古人发现,秋分这一天太阳行至赤道上空,昼夜相等,在此之后,白天渐渐变短,阳气开始衰减;黑夜逐渐增长,阴气渐增。

B. 在民间,“秋尝”祭月有着浓烈的感恩味道,老百姓认为一年劳作托福于天地护佑,风调雨顺,丰收后应先请天地和祖先品尝。

C. 古人把祭祀看作是保持生命个体与祖先之间相互联谊的一种方式,即人天中介,通过祭可从父母那里获得科学认识宇宙的能量。

D. 古代国家和集体层面的月祭都是由祭官或女性之贤淑者沐手恭诵祝文,祝诵完毕,祭文要向月焚化,仪式感很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易·系辞下》讲的“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说明古人很早就关注日月运行规律。

B. 《国语》说“古者先王既有天下”,于是“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可以看出祭月具有教化的作用。

C. 《周礼·春官》郑玄笺注“天子春分祭日,秋分祭月”,表明古代帝王把祭拜日月这一活动看得很重要。

D. 《论语》中“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强调“月神”存在的真实性,为祭祀之后分食祭品找依据。

 

查看答案

综合学习与探究

第六次应聘

一家通信公司的人事主管经常要到人才市场招聘人,他发现有一个人经常出现,那个人的态度是谦恭的,最后总是说:“我一直希望加盟你们公司。”可是,他只有大专文凭,而公司录用的是本科以上学历的人,自然他没有被录取的机会。到了第四次,主管就直言告诉他:“公司的录用标准其实是硕士生。”主管的意思很明白,让他不必向公司投递简历了。但他仍是说:“我一直希望加盟你们公司。”主管笑笑,不再理会他了。

有一次例会,主管偶尔谈起了这个应聘者。在座的总经理听了,问:“他真的是这么说的?”主管说:“是的,而且我记得他一共应聘了6次。”

6次的应聘档案放到了总经理的办公室,几个小时后,总经理决定:“破例录用这位应聘者。”

对于总经理的决定,人事主管一时想不通,按照公司录用标准,他连起码的资格也没有。但总经理拿出这位应聘者的所有简历,说:“第一次简历写的是中专,在机械厂当操作工。第二份简历上多了自考计算机专业在读。第三份简历上多了在计算机公司当送货员。第四份简历上多了电脑维修工作经验。而最后的第六份简历说明他已取得计算机专业本科文凭。”

总经理说:“我们难道不能从这六份简历中看出点什么。他一直在努力接近我们公司的用人标准,他一直把进入本公司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没有一个人能连续被拒绝五次后继续把应聘简历投来。他是如此信任我们,而我们对他漠然视之,这样的人我们不用,对公司来说真是一种损失。”

——选自2004.12.26《武汉晚报》

一个成功的记者,是会注意采访技巧的,其中之一是列好采访提纲。假如你是某报人才专栏的记者,准备采访这位成功的应聘者,你准备向他提出哪些问题呢?

 

查看答案

99+1=?

危机管理:剑尖上跳芭蕾

1996年,湖南一个名叫陈伯顺的老人死了,据说是因为喝了三株口服液全身溃烂而亡。不久之后,当年的中国保健第一品牌“三株”轰然倒地。虽然3年后,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还了“三株”一个清白,但是吴炳新和他的“三株”已经成了明日黄花。从此,中国企业开始接触一个新名词:危机管理。

11月25日,“第二届现代企业危机管理国际论坛”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负责人,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危机管理专家、公关传播专家以及中外企业负责人近150人与会。他们的言词之间闪烁的都是“如何在危险中找机遇”“如何在剑尖上跳芭蕾”。

有人曾这样形容中国的企业成长:“涨潮的时候,看起来所有的人都在游泳;一旦退潮,谁没穿衣服便一目了然。”

由于人们对公开、透明的要求越来越高,不管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业,都将逐渐彻底暴露在公众维权意识以及媒体传播力度和广度空前提高,企业将面临更多的突发事件,舆论压力的考验。正如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长李道豫所说,“危机事件越来越成为媒体和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提高危机意识、加强危机管理已成为企业界的共识。”

“99+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刘铁民说等于0:“百分之一的失误会造成百分之百的失败!”危机管理就是要解决“1”的问题。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薛澜把重大危机事件分成5类:一类是重大自然灾害;第二类是生物灾害,像流行病等;第三类是各种事故;第四种是严重的经济失范;最后一种是各种类型的社会冲突。

如何提高领导者危机管理能力?薛澜说,第一是预防,第二是识别,第三是管理,第四是总结。

薛澜说,危机的发生就像人的生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预防危机是通过改变行为与建立机制尽量消解危机产生的土壤。很多企业宁愿等到真正的危机发生了,轰轰烈烈地去救火救援,也不愿意事前建立一个组织,进行风险评估,从而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更不愿意设立合理的奖惩,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

刘铁民则认为风险处理机制非常必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建立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不应该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文件,它是一个科学体系,包括职能分配、科学系统、应急方案,直到最后的结果。

危机发生后,往往会朝着企业不期望的方向发展,很多企业本能地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加以处理,搪塞缄默,甚或欺诈蒙骗。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武高汉说,中国的不少企业发生危机后,对自己的责任是“黑不提、白不提”,这就给企业有空子可钻。他举例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爆竹炸瞎了一个男孩的眼睛,最后赔偿9万美元,企业倒闭;而在同一时间,中国因为一个男孩因为啤酒瓶爆了,伤了眼睛,企业说:“我们可以补偿十捆啤酒。”赔偿额度偏低不仅让企业不作危机预防,事后也常常漠视甚至逃避自己的责任。这同时也说明,危机时刻让企业站在对社会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角度看待危机是如何的困难。

——选自2004.12.6《中国青年报》

1.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又有个成语叫“未雨绸缪”,意思是说要在事情发生前就要做好准备工作。如果你是一位高中校长,你能否就学校发生师生人身伤亡事故写一份预案呢?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与欣赏

航天飞机简介

航天飞机是飞机和火箭的结合体,它既能像火箭那样发射到宇宙遨游,又可像飞机那样降落到机场。

通常,航天飞机由上下部分组成:上部是航天飞机的主体,叫做轨道级,它的形状像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下部是两台固体助推火箭和一个大燃料箱,这是一个庞然大物,有十几层楼房那么高,是用来供给轨道级上主发动机燃料的。

轨道级分前、中、后三段。前段是乘员舱,舱内气压等于正常大气压,可乘3~7名宇航员,多到10人。中段是个很大的运载舱,可以装载人员、卫星、科学仪器和航天武器等,还有在空间用来装卸货物的巨型遥控机械手。后段装有三台发动机,以及使航天飞机作机动飞行,保持飞机稳定,进行姿态变换的动力装置。

航天飞机分三步登天。起飞时,像火箭一样竖立在火箭发射台上,三台发动机和置于大燃料两旁的两台火箭助推器,几乎同时点火。当航天飞机升到五六十公里的高空时,两台助推器燃烧完毕,自动脱落,并打开降落伞降落,以便回收后下次再用。这时航天飞机的时速已达5 000多公里,依靠主发动机的推力,继续向高空冲去。大约起飞后8分钟,航天飞机已到达预定的轨道附近,庞大的燃料箱已经用完燃料。这样,航天飞机就只剩下轨道级了,由于装在后段的机动发动机的作用,轨道级正式进入太空轨道飞行。

航天飞机入轨后,运载舱上的舱门打开,就可以执行各种任务了。航天飞机可以在太空飞行一个月之久。

航天飞机要返回地球时,便启动机动发动机,使它脱离原来的地球轨道,高度逐渐降低,再入大气层,在大气动中作无动力滑翔飞行,最后像普遍喷气式客机那样,在跑道上俯冲着陆。返回地面后,经过维修保养,补充燃料,加装助推器和燃料箱,又可再次升空飞机。这种航天飞机可以重复使用100次左右。

航天飞机上升和再入大气层时加速度很小,可供健康的人乘坐遨游太空。还可以在轨道上发射人造卫星,进行科学实验和修理卫星,以及用于军事目的等。航天飞机还可以作为“运输机”为空间实验室送部件、器材、物资和人员。

1.第二段中“这是一个庞然大物,有十几层楼房那么高”中的“这”指的是(    )

A. 航天飞机    B. 两台固体助推火箭

C. 大燃料箱    D. B和C

2.下列说法最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 航天飞机是一架绑在火箭上的大型喷气式客机

B. 航天飞机的轨道级后段有三台发动机,其作用贯穿于航天飞机的所有飞行过程

C. 航天飞机的机动发动机,使航天飞机脱离原来的地球轨道,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D. 航天飞机至少能重复使用100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这事你现在做不了,就不要勉为其难,以后有条件再做不迟。

B. 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C. 随着再就业工程的实施,许多下岗职工坚信山不转水转,自立自强,重新找到了人生的位置。

D. 在国企改革中,某些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着企业改制的幌子,侵吞国有资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