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作文。 社会是一所学校,生活是我们的良师。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作文。

社会是一所学校,生活是我们的良师。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学会了理解;在受挫折时,我们学会了坚强;在别人触犯了自己时,我们学会了宽容;在不利的环境中,我们学会了生存……

请以“我学会了__________”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可以讲述亲身的经历,可以抒写内心的感受,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文体不限(诗歌、剧本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我学会了忍耐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珍珠因为忍耐了蚌壳数千日的折磨,才绽放出了它夺目的光彩;大海因为忍耐了小溪的流入,才展现了它壮阔的美丽;大地因为忍耐了小草汲取营养的根,才拥有了那身美丽的衣裳.忍耐是一种美丽. 黄沙漫天,寒风凛冽,在遥远的戈壁,生长着一种叫做“依米”的小花,它忍耐了六年的时光,才能绽放出两天夺目的美丽.在每一个日夜里,在每一分,每一秒里,依米小花都在努力的向下扎根.因为它知道,只有不断地扎根,不断的生长,它才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于是,它就这样日复一日,熬过了六年的日夜,依米小花终于绽放了,那美丽的花朵虽小但夺目,即使只有两天的生命,即使就要全部枯萎,它也从不放弃一丝的机会. 依米小花忍耐了六年的戈壁黄沙,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光彩. 黑暗的囚笼中,潮湿的环境里,有一个人在奋笔疾书,好像从未生活在这鼠蝗为患的囚笼中.司马迁,在自己的忠心被玷污后,虽身受腐刑,但仍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史记》.他在牢笼中忍耐着老鼠的撕咬,忍耐着狱卒的折磨,努力完成自己的梦想,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终于,他的忍耐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在他逝世的那一刻,他的梦想已经实现,它的光芒已经耀眼. 司马迁忍耐了狱卒的折磨,散发出了属于自己耀眼的光芒. 满园桃花,蜂蝶嬉戏,庭中美人却无心顾及.因为她的高傲,因为她的清高,在被花匠点上一颗黑痣之后,她的人生就注定这样度过.但是,她没有哭,她只是独自忍耐着,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国家面临和亲时,众多妃子你推我让,只有她毅然选择了承担.当她步入大殿时,所有人都惊呆了,昭君的美丽如那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而她那心中的大气,有时它增添了一份豪气.她忍耐了后宫的冷落,才赢回了属于自己的目光. 昭君忍耐了后宫冰冷的环境,才赢回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荣耀. 依米小花忍耐了六年的戈壁黄沙,才绽放出了属于自己的美丽;司马迁因为忍耐了狱卒的折磨,散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光彩;昭君忍耐了后宫的冷落,赢回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荣耀. 忍耐是一种美丽. 俗语云:“忍字头上一把刀.”人生有时会因这把刀而备受痛楚,但也正是这把刀雕刻出了美丽的人生之花.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但不是完全开放的一个题目。说它开放,我学会了,可以写的内容很多,没有什么限制,可由自己所想。说它不是完全开放的,是因为在这个题目中,前面有一限制性的词,那就是“后来”。因此,文章所写应该涉及到自己的某个经历的挫折或失败,在这样的经历或失败之后,自己学会了什么。前面这一背景应与后面学会的内容应该联系在一起。在写作的重点上,“学会”的过程应该是本文重点所写的内容,不能把以前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放大,作为重点来写,从而造成偏题。另外这个题目,明确要求写成记叙文,因此,记叙的文体特点要得到充分的体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桐庐山中赠李明府①

孟郊

静境无浊氛,清雨零②碧云。

千山不隐响,一叶动亦闻。

即此佳志士,精微谁相群。

欲识楚章句,袖中兰茝薰③。

【注】①明府:唐人称县令为明府。李明府,生平事迹不详。②零,落。③兰茝:皆香草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句用一“静”字,概括出桐庐山无世俗浑浊气息、优雅宁静的特点。

B. 次句用一“零”字,化静为动,描摹出“清雨”在碧云下的飘零之态。

C. 三、四句以辽阔的“千山”与微小的“一叶”对比,突出桐庐山环境的寂静。

D. 五句的“佳志士”照应诗题中的“李明府”,表达出对李明府的赞美之情。

E. 前四句写景着力表现桐庐山的清、静,为后四句表现李明府的形象做铺垫。

2.诗歌的最后四句是怎样赞扬李明府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______________,齐之以刑,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身正,______________;其身不正,________________

③八佾舞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往者不可谏,___________________

⑤老者安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⑦君子不以言举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目④。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 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C.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 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 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心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 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

(2)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誓攀九天绘彩虹

                                            ——沈荣骏院士的航天人生

1958年,毕业于解放军测绘学院的沈荣骏被选送到刚刚组建的“东风”发射基地。导弹是什么?没听过!导弹怎么发射?没见过!对导弹怎样实施测量控制?不知道!越是高深越要搞个水落石出,越是神秘越要刻苦钻研弄明白。时间不长,沈荣骏就独当一面,负责导弹试验基地所有测量点和发射设施天文坐标的测量工作。他根据自己在设计中反复比对演算的结论从根本上否定了苏联专家制定的导弹发射坐标系,建立了我国自己的导弹发射高精度坐标系,为中国导弹发射测控事业开了好头。

1965年,沈荣骏受命独立编制导弹试验基地7年规划。他开创性地提出了航天测量控制系统整体构想。这在当时,不仅满足了近期航天任务的测控要求,而且为我国航天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世纪70年代,沈荣骏主持拟制的《我国航天测控网初步设想》首次全面、系统地描绘了中国航天测控网的基本构想。在此基础上,又完成了航天测控网的顶层规划和设计,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航天测控的一网多用。80年代初,沈荣骏提议并主持建设的国际海事卫星北京跟踪测量站投入使用后,引起国际航天测控领域的极大关注,同时标志着我国的航天测控技术已经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1985年,中国政府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放国际市场,承揽对外发射服务。” 沈荣骏立即把精力投入到外国卫星发射的组织实施中。作为分管领导,即刻与航天部刘纪原、孙家栋两位副部长一起开会研究。缜密制定了诸多方面的实施计划,通过各部门及参试人员的通力合作,1990年4月7日,美国制造的“亚太一号”卫星被精确送入预定轨道。随着国际卫星向大容量、长寿命发展的趋势,长征二号捆绑火箭和大型火箭发射场研制建设的工程提上了国防科工委的议事日程。在沈荣骏的直接参与领导下,仅仅用了18个月时间,新研制的长征二号捆绑火箭便矗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发射塔上。

国家批准载人航天工程实施计划后,沈荣骏担任工程首任副总指挥,领导并组织指挥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1999年11月20日凌晨3时41分,神舟一号飞船稳稳降落在祖国大地预定的位置。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首飞获得圆满成功。然而,飞船发射前长时间的巨大压力使沈荣骏身心疲惫,不仅体重下降了4公斤,颈椎压迫神经的老毛病也让他半身疼痛,连抬胳膊都显得很吃力,他离开了在任近15年的领导岗位。

沈荣骏虽然退居二线,但他不仅时刻关注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而且潜心思考着更加前瞻性的问题。2007年1月,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成立,沈荣骏被任命为“名誉院长”。 2010年9月22日,由浙江大学自主研制的两颗“浙大一号A”卫星升空,突破了航天器微小型化技术,并为低成本卫星的探索开创先河。

如今,步入人生80载的沈荣骏,依然频繁活动在航天事业发展战线上。在祖国航天事业和国防科技发展的道路上未雨绸缪,在人生道路上续写着辉煌。

【相关链接】

①沈荣骏,航天系统工程战略科学家,航天工程管理与测控技术专家。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工程顾问,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

②沈荣骏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总装备部首届创新贡献特等奖、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突出贡献奖,2004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12月3日至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沈荣骏在第八届技术创新与技术管理会议上指出,经过了60年的奋斗,我国航天事业自力更生、创新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沈荣骏的航天测控网初步设想、航天测控网的顶层规划和设计,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航天测控的一网多用。

B. 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告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承揽对外发射服务后,沈荣骏立即缜密制定了诸多方面的实施计划。

C. 由沈荣骏担任航空航天学院名誉院长的浙江大学,自主研制的“浙大一号A”卫星,突破了航天器微小型化技术。

D. 步入耄耋之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沈荣骏,虽已年老,但依然在人生道路上续写着辉煌,频繁活动在祖国的航天发展战线上。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我国航天测控网初步设想》首次全面、系统地描绘了中国航天测控网的基本构想,这标志着我国的航天测控技术已经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B. 在较短时间内,新研制的长征二号捆绑火箭在沈荣骏的指导下,就矗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发射塔上。

C. 越是高深,就越要搞个水落石出,越是神秘,就越要弄明白,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对沈荣骏事业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D. 我国航天事业经过沈荣骏等人60年的艰苦奋斗,以及长期以来的自力更生、创新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E. 沈荣骏为载人航天工程倾尽心血,巨大的工作压力使他身心疲惫,健康情况日益下降,不得已离开了在任近15年的领导岗位。

3.沈荣骏是一位勇于探索、志存高远的科学家。结合文本,分别找出一个能体现沈荣骏“勇于探索”和“志存高远”的具体事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里,也发出一阵咳嗽。

“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便出了门,走到街上。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白天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

“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横肉的人只是嚷。

“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

“谁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么?夏瑜那个小家伙!”康大叔见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

小栓慢慢的从小屋子里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坐下便吃。华大妈跟着他走,轻轻的问道,“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得了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

“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

“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头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拚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说:“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

“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节选自鲁迅的《药》,有删改)

【注】①洋钱:指银元。银元最初是从外国流入我国的,所以俗称洋钱;我国自清代后期开始自铸银元,但民间仍沿用这个旧称。②夏瑜:隐喻清末女革命党人秋瑾。秋瑾在徐锡麟被害后不久,也于一九○七年七月十五日遭清政府杀害。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两项是(    )

A. 作者在开篇描绘的是极其安静的秋夜北京,是为后文老栓买药做铺垫,毕竟卖人血馒头不是多么光明正大的事情。

B. 小说在第四自然段通过“掏了半天”“抖抖地装”“按了两下”等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出华老栓夫妇二人的小心谨慎和对生病的儿子关心。

C. 作者写到华老栓想用人血馒头来治好小栓的病,读者既可以看到华老栓一家的愚昧、残忍与自私,还可以看到作者急切地希望中国医疗水平的提高。

D. 小说的情节可以概括为:老栓买药——小栓需药——茶客谈药,可见“药”是小说的线索,还由此引出小说另一个重要人物——夏瑜这个革命者的形象。

2.文中划线处的“黑的人”是什么人?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3.如何理解茶馆中的茶客听到夏瑜和牢头阿义的故事后表现出来的情绪?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