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拓(tà) 忌讳(huì) 悚然(sǒng) 监生(jiān)
B. 鄙薄(bó) 炮烙(pào) 踌蹰(chú) 新正(zhēng)
C. 草窠(kē) 谬种(miù) 搭讪(shàn) 执拗(niù)
D. 蹙额(cù) 窈陷(yǎo) 踝骨(luǒ) 间或(jiàn)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作文。
桑地亚哥的硬汉精神感动了我们,是源于他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智慧。有位成功人士也说过:“我们应该有勇气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这两者的不同。”
生活中,你有哪些类似的经历?有过怎样的反思?请以“勇气·胸怀·智慧”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 山居即事
辛弃疾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①,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注】①鸂鶒:一种水鸟,又名紫鸳鸯。
1.词的上、下阕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概括。
2.“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如何理解词人的“足”与“未足”?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了曹操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2)《琵琶行》最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是为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而泣,也是为自己的壮志难申而哭。
(3)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来说明“古之圣人”在才智上与一般人的差距以及他们对从师的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记》曰:“甘受和,白受采。”鲜即甘之所从出也。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城市之人向卖菜佣求活者,不得与焉。然他种蔬食,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
至于笋之一物,则断断宜在山林,城市所产者,任尔芳鲜,终是笋之剩义。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将笋肉齐烹,合盛一簋,人止食笋而遗肉,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购于市者且然,况山中之旋掘者乎?
食笋之法多端,不能悉纪,请以两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荤用肥猪。”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以之伴荤,则牛羊鸡鸭等物皆非所宜,独宜于豕,又独宜于肥。肥非欲其腻也,肉之肥者能甘,甘味入笋,则不见其甘,但觉其鲜之至也。烹之既熟,肥肉尽当去之,即汁亦不宜多存,存其半而益以清汤。调和之物,惟醋与酒。此制荤笋之大凡也。笋之为物,不止孤行并用各见其美,凡食物中无论荤素,皆当用作调和。
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但不当用其渣滓,而用其精液。庖人之善治具者,凡有焯笋之汤,悉留不去,每作一馔,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两擅其长者,莫过于此。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不知能医俗者,亦能医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
(李渔《闲情偶记·卷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此种供奉 供奉:享受
B. 终是笋之剩义 剩义:次品
C. 此制荤笋之大凡也 大凡:总褚
D. 益人者不尽可口 益:使……受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鲜即甘之所从出也 杳不知其所之也
B. 何足比肩 其间旦暮闻何物?
C. 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 莫过于此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通过比较,认为蔬菜在鲜美上要超过肉类,而生长在山林中的笋是天下所有蔬菜中最美味的,是肥羊乳猪等无法比姒的。
B. 作者提到笋的食用方法,认为最好是用白水煮熟,略加点酱油即可,也可和肥猪肉一起煮,用醋和酒作调料,这种合煮合吃的方式也很美味。
C. 作者认为真正高明的厨师,他会留着煮笋的汤,每做一个菜都拿来调和,味道会更鲜 美,但人们又往往不知道是笋的鲜味。
D. 本文运用了对比、类比、引用等多种手法,既有情趣,又见理性,充分展示了笋的美味特点,提到笋的食用方法时也蕴含很多哲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购于市者且然,况山中之旋掘者乎?
(2)不知能医俗者,亦能医瘦,但有已成竹未成竹之分耳。
5.用“/”给下面文字断句。
茹斋者食笋若以他物伴之香油和之则陈味夺鲜而笋之真趣没矣白煮俟熟略加酱油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此类是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地铁在叮咚声中关上门,车厢里的人挤作一团。手机不在手上,你开始默不作声地观察周围的人。这个符合审美的多看几眼;那个不敢恭维的就此作别。前方的小伙子满头大汗,大概是要迟到了。短短几站,你感觉自己已经观察过了车上各人的喜怒哀乐,他们却对你一无所知。
别被这美好的感觉骗了——其实别人也一样在观察你,只是你没意识到而已。最近,耶鲁大学心理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对其他人的观察总是要多于其他人对他们的观察,仿佛他们在挤地铁或者在餐厅吃饭时,都是穿着隐形斗篷在看别人。
我看你,我看他,你们却不看我?
研究者艾莉卡·布斯比等人做了六个实验来证明这“隐形斗篷错觉”的存在。他们先从网上招募被试,让他们在完成一个无关测试后回答一系列问题。这其中,就包括“你会多常观察自己周围的人”或“一个普通人会多常观察他周围的人?”这样的问题。结果表明,被试们倾向于认为自己会比一般人更常观察别人,而觉得随机某个人对自己的观察会较少。
这种效应并不只存在于想象的场景当中。他们的另一个实验地点更加生活化——耶鲁大学一个大受欢迎的食堂门口。刚吃完饭的学生们被要求回忆自己刚结束的午餐,回答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在观察别人,又在多大程度上感受到有人在观察自己。提交答卷之后,研究人员会给学生们发糖作为酬劳。

结果显示,尽管这些学生认为自己与他人在对诸如餐桌这样的物体上投入的关注度没什么差别,但96%的被试认为自己在餐厅里看别人的次数要比别人看自己来得多。后续实验发现,哪怕这个“别人”不是某个陌生人而是自己的朋友,结果也是一致的。甚至,就算只有两个人共处一室,这种错觉也还是存在。
【上图】:隐形斗篷错觉示意图。箭头的颜色从浅到深表示观察量从少到多。研究显示,被试(自己)相信他或她观察他人最多(路径a),他人观察自己最少(路径b),而他人之间的相互观察介于两者之间(路径c)。但自己和他人对非社交物体的观察大致等同(路径d、e、f)。
更显尴尬的是,就算出现了两人目光相接的情形——你都看到对方在看你了——也还是只有24%的人相信这是有人观察自己被自己发现了,而剩下的76%都认为那应该是自己在偷偷观察别人然后被对方发现了。不得不说,这真是无药可救的谜之偏见。
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
康奈尔大学的心理学家托马斯•基洛维奇表示,隐形斗篷错觉体现了人类那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主义——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基洛维奇自己也发现过类似的偏见:当他让学生穿上图案令人尴尬的T恤时,他们会认为自己获得的关注变得高于平时(尽管事实并非如此)。这种偏见叫做“聚光灯效应”。
乍看之下,聚光灯效应与隐形斗篷错觉描述的心理似乎恰恰相反呀?但实际上,两者是并行不悖的。在最后的实验中,布斯比等人召集被试两两会面,一人负责看对方,另一人负责被看。当被看的人穿上一件正面印有巨大人脸的长袖T恤时,他们会显著高估对方对T恤的关注,尽管对方其实不在乎他或她穿的是什么。然而,当评价对方对自己(这个人)的关注程度时,他们又会低估了对方。换言之,他们显眼的T恤触发了聚光灯效应,却没能让他们感到自己也引人注目起来——隐形斗篷错觉得以同时存在。

【上表】:在目标穿着自己的衣服或实验室提供的特殊衣服这两种状况下,研究者调查了观察者观察、注意及想到目标(图a)或目标的衣服(图b)的频繁程度,以及目标认为对方投入这些关注的程度。评价通过一个7分量表进行,1表示从未关注,7表示很多关注。
为什么这个错觉看起来如此稳固?研究者推测,一个可能的原因在于人们总是能很容易意识到自己在观察别人,却很难捕捉到他人观察自己的目光,这加剧了偏见本身。
在多数人的生活中,观察别人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察言观色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别人的行为及态度,也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研究者指出,人们总是更愿意相信自己获得了更多关于别人的信息,而非相反。这种“掌控世界”而不被世界掌控的感觉,可能给人带来了某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这可能成为人们愿意躲在隐形斗篷错觉中生活的动机之一。
现在,轮到你来选择了。我知道无论如何你都不会停止观察别人的(因为这实在是有趣),那么,你会愿意沉浸在隐形斗篷错觉中获取一些虚无的掌控感,还是面对现实,接受观察你的人比你想象中多?
——摘自果壳网,有删改
1.“隐形斗篷错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聚光灯效应”的相关信息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对其他人的观察总是要多于其他人对他们自己的观察。
B. 其根本原因是人们总是很难捕捉到他人观察自己的目光,因而更加剧了偏见。
C. 当自己出丑时总以为别人会注意到,但别人或许并不会像自己那样关注自己。
D. 为了克服聚光灯效应,个人应该更多关注观察他人来预测他人的行为及态度。
3.下列对材料信息、结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示意图和小标题的运用使文章的说明更加生动形象和易懂,增加读者阅读兴趣。
B. 文章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入实验者的调查,这样循序渐进,符合读者认知过程。
C. “每天坐地铁都在偷偷摸摸观察人家?别人也望着你呢”可作为本篇文章的标题。
D. 文章的结尾以类似对话的方式引发了读者阅读思考,有利于文章表达写作目的。
4.文章第
段能否删去?试判断并说明理由。
5.第
段“现在,轮到你来选择了。”结合本文,谈谈你会做出什么选择及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