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选择菜肴原料时,总会抱着...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选择菜肴原料时,总会抱着一种自己的想法,认为吃这个味美,营养价值高;吃那个没有营养,会影响到健康。

B. 封闭住宅小区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我们现在已经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需要我们有全新的理念。

C. 市消防支队在辖区各校召开消防安全班会,向师生讲解家庭和校园如何防止火灾发生等消防知识,并组织师生进行逃生模拟演练。

D. 根据来自各方面的大量监测数据显示,“大气十条”所确定的治污思路和方向是对的,执行和保障措施得力,空气质量改善已取得了积极效果,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A项,“一种自己的想法”语序不当,应为“自己的一种想法”;B项,动词“处于”的宾语残缺,应在“新型城镇化”后加“时代”;D项,句式杂糅,“根据”与“显示”杂糅,应删除一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①《极盗车神》预告片展露出叹为观止的视觉奇观。别出心裁的犯罪计划,惊心动魄的飞车追逐,以及间不容发的枪战和爆炸场面,无不令人肾上腺素飙升。

②本场比赛上半场恒大队几乎打出了赛季开始以来的最佳表现,但下半场的表现却几乎是队史上最糟糕的,同一场比赛中队员们判若云泥的表现令人百思不解。

③本以为回到家乡,耳边听到的一定是地道的家乡话,但春节期间,李晓录发现吴侬软语、八闽之音以及山东、河南等地的口音,南辕北辙在城乡间交会。

④法律不能强人所难,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任何人目睹自己的母亲遭受极端凌辱时,都不可能安之若素,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奋起反抗是必然的选择。

⑤宁海桥两端各有两尊明初石雕的桥头将军,它们身高均为3米,披甲戴盔,手持长剑,气宇轩昂,威风凛凛,日日夜夜、目不交睫地守护在双边的桥头上。

⑥iPhone自问世以来便独树一帜,不仅使苹果公司声名鹊起,还衍生出无数围绕iPhone的周边产品,比如苹果配件、软件等。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③④⑤    D. ②④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关雎》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先秦时期的婚姻观。

(2)《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三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明妃曲二首(其二)

王安石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1.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歌前两句写王昭君初嫁胡人时的情况,胡人以毡车百辆相迎,可见礼仪如迎接王姬之隆重,恩义之深厚。

B. 诗歌前两句中的“毡车百辆”“皆胡姬”分别与下文的“汉恩自浅胡自深”“含情欲语独无处”形成对比。

C. 诗歌用明妃所弹的琵琶音调感动得“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来衬托弹奏者内心痛苦之深。

D. 诗歌所写琵琶弹奏、青冢荒芜,受到了杜甫《咏怀古迹》中“千载琵琶作胡语”“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启迪。

E. 诗歌最后两句,通过对“青冢”“芜没”,“哀弦”“尚有”且留传至今的议论,表达了对王昭君的赞叹。

2.有人对本诗刻画人物的特点非常赞赏,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步骘字子山,临淮淮阴人也。世乱,避难江东,单身穷困,与广陵卫旌同年相善,俱以种瓜自给,昼勤四体,夜诵经传。

会稽焦征羌,郡之豪族,门客放纵。骘与旌求食其地,惧为所侵,乃共修刺奉瓜,以献征羌。征羌方在内卧,驻之移时,旌欲去,骘止之曰:“本所以来,畏其强也;而今舍去,欲以为高,只结怨耳。”良久,征羌开牖见之,身依几坐帐中,设席致地,坐骘、旌于牖外,旌愈耻之,骘辞色自若。征羌作食,身享大案,殽膳重沓,以小盘饭与骘、旌,惟菜茹而已。旌不能食骘极饭致饱乃辞出旌怒骘曰何能忍此骘曰吾等贫贱是以主人以贫贱遇之固其宜也当何所耻?”

孙权为讨虏将军,召骘为主记,除海盐长。还辟车骑将军东曹掾。建安十五年,出领鄱阳太守。岁中,徙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领武射吏千人,便南行。明年,追拜使持节、征南中郎将。刘表所置苍梧太守吴巨阴怀异心,外附内违。骘降意怀诱,请与相见,因斩徇之,威声大震。

延康元年,权遣吕岱代骘,骘将交州义士万人出长沙。刘备东下,武陵蛮夷蠢动,权遂命骘上益阳。备既败绩,而零、桂诸郡犹相惊扰,处处阻兵,骘周旋征讨,皆平之。

权称尊号,拜骠骑将军,领冀州牧。是岁,都督西陵,代陆逊抚二境,顷以冀州在蜀分,解牧职。

赤乌九年,代陆逊为丞相,犹诲育门生,手不释书,被服居处有如儒生。然门内妻妾服饰奢绮,颇以此见讥。在西陵二十年,邻敌敬其威信。性宽弘得众,喜怒不形于声色,而外内肃然。十年卒。

(选自《三国志·吴志·步骘传》,有删改)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广陵卫旌同年相善          同年:同岁

B. 驻之移时,旌欲去          委:放下(瓜果)

C. 领武射吏千人,便南行      道:道路

D. 刘备东下,武陵蛮夷蠢动    会:恰逢,正赶上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旌不能食/骘极饭致饱乃辞出/旌怒骘曰/何能忍此/骘曰/吾等贫贱/是以主人以贫贱遇之/固其宜也/当何所耻

B. 旌不能食/骘极饭致饱乃辞/出旌怒/骘曰/何能忍此/骘曰/吾等贫贱/是以主人以贫贱遇之固其宜也/当何所耻

C. 旌不能食/骘极饭致饱乃辞/出旌怒骘曰/何能忍此/骘曰/吾等贫贱/是以主人以贫贱遇之/固其宜也/当何所耻

D. 旌不能食/骘极饭/致饱乃辞出/旌怒骘曰/何能忍此/骘曰/吾等贫贱/是以主人以贫贱遇之/固其宜也/当何所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步骘当初潦倒,但是不忘耕读。步骘因世道混乱穷困潦倒,与好友卫旌靠种瓜养活自己,白天辛勤劳作,夜间诵读经传。

B. 步骘心态平和,能够忍受屈辱。步骘与卫旌怕焦征羌门客的侵扰,上门拜访送去瓜果,却受到侮辱,步骘对此不以为意。

C. 步骘军功卓著,深得孙权信任。步骘在孙权任讨虏将军及称帝后,因为他在军事方面的赫赫战功,先后由主记升至丞相。

D. 步骘生活简朴,性情宽宏大量。步骘接替陆逊做丞相后,穿着住室仍像儒生;喜怒不形于声色,内外人士对他肃然起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本所以来,畏其强也;而今舍去,欲以为高,只结怨耳。

(2)骘降意怀诱,请与相见,因斩徇之,威声大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方汉奇: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

王润泽

方汉奇先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新闻史学者,也是新中国新闻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新闻史学者,方先生的工作可谓筚路蓝缕,所涉研究方向要正确,框架体系要经得住实践检验,史料也要全面重新开拓。

方先生在分析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新闻史的研究特点时说:“立场观点比较陈旧。多数著作以资产阶级报刊为正统,以无产阶级的革命报刊为异端,对后一部分报刊的介绍,既简单又有偏见。个别作者站在反动立场,为帝国主义和官僚军阀所做的报刊涂脂抹粉,发表过不少错误的言论。”

方先生新闻史研究所坚持的方法和立场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史料第一、多打深井、厚积薄发,这是先生研究新闻史的特色,也是特长。

和许多研究者不同,方先生的研究之路始于高中时代的集报活动,到大学时,他已集有1400多种报刊,而且不少是“海内孤本”。他集报最多时有3000多种、5000余份(1947年10月)。

正是利用如此丰富的一手史料,方先生大二时(1948年6月)就写出13600多字的新闻史文章《中国早期的小报》,在《前线日报》副刊上连载8期。

由于一手史料丰富,方先生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很多,如第一次关于中国最早官报雏形“敦煌进奏院状”的研究,关于中国最早报纸文献记载《开元杂报》的研究,第一次关于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新闻传播问题的研究,等等。

“文革”期间,方先生下放到江西,出发时带去所有书籍,只要条件允许,他就会作学术积累。他曾写下10万张学术卡片,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各种报纸和书籍上搜集到的有关新闻学方面的资料。

20世纪80年代初,方先生得知英国不列颠图书馆藏有中国珍贵的唐归义军“敦煌进奏院状”原件,便邀请驻英的新华社记者孙文方帮忙调阅誊录,开始对这份报纸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开元杂报》等其他唐代文献记录,考证出“邸报”的出现不会晚于唐朝,中国官报雏形从唐朝就开始了,唐代是中国新闻事业的肇始。这一系列结论目前被大部分新闻史学者接受并认可。

我曾经用三层境界来诠释方先生的史料解读功夫:史料文本本身的意义,史料在所属专业领域的价值和意义,史料在整个社会历史层面的价值和意义。其中最难的是最后一部分。

方先生对历史背景和文献勾连有着深厚的积淀。如果没有对汉以降“邸”制的清晰了解,对邸吏制度和地位的详细考察,如果没有对唐宋以降各种官职和机构的了然于胸,对宋以来各种文化活动、出版技术的熟知,甚至对文人在文字音形上的变通嗜好,想厘清各种正史中所忽略的新闻传播史,是不可能的。

方先生曾说,“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属于文化史的部分”。后来,有人质疑,中国古代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是否应该对“报刊”先有清晰的概念界定后才能进行研究,否则会影响中国新闻史的合法性。先生则表示,欢迎各种不同角度的研究,各有所长、各抒己见,互相补充、彼此交流,共同提高。

我曾跟方先生闲谈,如果各种研究流派都兴旺起来,或许先生的研究也可以称为“方汉奇学派”?先生回答说:“我不喜欢标新立异,我就是老老实实的史学工作者。”

我是在工作之后跟随方先生读博的,由于工作关系能常常陪伴在先生左右,耳提面命,而他的那种平和之力却无法言传。时间越久,就越品出学问之味。既然献身学术,就要好好做下去。学人安身立命之所在,就是学术,不在于教授几级,不在于头衔几何,甚至无论课题多少,也不在评奖高低,仅仅是一份执着和坚持,正如先生所言,不怕慢,不要停。

钱穆先生曾总结过中西学术本质的不同,西学为学术之学,喜欢概念和理论的创立创新,而中学为“治平”之学,是人性和学问的统一,因此中学学术之最高境界为“至善”,是道德文章的高度统一。在方先生这里,我看到了这样的统一,他树立了学者的“标杆”。

(原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方汉奇,1926年12月出生于广东。1950年毕业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1951年起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泰斗。人们不称他教授,亦不称老师,而是尊称“方先生”。

②2016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方汉奇迎来九十寿辰。之前,《人民日报》《新闻爱好者》《新闻春秋》等多家媒体纷纷组稿,刊发系列文章为方先生祝寿。而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学界的祝贺更是数不胜数,方先生“感谢大家善颂善祷”,并自喻为屠呦呦手里的青蒿素、显微镜下的小动物,开始被世人进行研究了。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方汉奇是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泰斗,是新中国第一代新闻史学者,也是新中国新闻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B. 方汉奇对新闻史研究所坚持的方法和立场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他从高中时就开始收集报刊,到大学时就达1400多种,截止1947年10月就收集了3000多种报刊。

C. “文革”期间,方汉奇被下放到江西,临行时他不忘带去所有书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制作了10万张学术卡片做学术积累,以期“文革”之后继续进行研究。

D. 方汉奇有时说话风趣幽默,在他九十岁寿辰期间,不少媒体以不同方式向他表示祝贺,他在感激之余,并自喻为屠呦呦手里的青蒿素、显微镜下的小动物。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方汉奇对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新闻史的研究成果并不满意,认为立场观点陈旧,对报刊的介绍有失公允,带有偏见,甚至有站在反动立场上的错误言论。

B. 方汉奇对新闻史的研究情有独钟,源于高中时期收集报刊的习惯一直未变,大学期间还收藏了不少“海内孤本”,并公开发表了长篇新闻史研究文章。

C. 方汉奇开放性的研究成果非常多,如对中国最早官报雏形的研究,对中国最早报纸文献记载的研究,对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新闻传播问题的研究,等等。

D. 方汉奇对史料的解读功夫有三层境界,即史料文本本身的意义、史料在所属专业领域的价值和意义、史料在整个社会历史层面的价值和意义,但最重要的是最后一个部分。

E. 正文作者是方汉奇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形影不离的陪伴,使作者感受到方先生的平和之力,同时也感受到方先生对于学问、对于做人的观点以及态度。

3.作为中国新闻史学界研究的泰斗级人物,作者称其为学者的“标杆”。从他治学与做人方面,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