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 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 __________  

(戴望舒《雨巷》)

(3)___________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____________,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徐志摩《再别康桥》)

 

(1)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2)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3)那榆阴下的一潭 揉碎在浮藻间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如“舸”“颓圮”不要写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新诗,完成两题。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1929年1月

1.诗歌描写的是荒原上的一朵盛开的野花,认真欣赏诗句,想一想,诗人笔下的野花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2.野花的生存态度是诗人所礼赞的。这种生存态度究竟是怎样的,你体会到了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小题。

忆秦娥

李 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 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两首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但所渲染气氛并不相同,请加以概括说明。

2.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请概述不同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   管:钥匙

B. 而无所,必有悖心    勤:勤奋

C. 蹇叔之子       与:参加

D. 文王之所风雨也     辟:通“避”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师之所为,郑必知    B. 使出师于东门

C. 尔墓木拱矣    D. 夏后皋墓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国负责卜筮的官员,把晋文公出殡时棺材里发出的像牛叫的声音解释为君命大事,说明晋国已有作战准备,这和蹇叔对战事的分析是一致的。

B. 秦穆公攻打郑国是缘于杞子从郑国派人传递回来的一个消息。这个杞子,应该就是《烛之武退秦师》中“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的那个“杞子”。

C. 秦穆公就攻打郑国的事去征求蹇叔的意见,说明穆公是信任蹇叔的。当他听完蹇叔的分析之后却谢绝了蹇叔的劝告,可见蹇叔的分析有违事理。

D. 蹇叔不同意穆公偷袭郑国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是不合适的。因为长途行军,士兵会劳累不堪,战斗力也会下降。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乃不可乎?

(2)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寡人之过也        是:这

B. 朝济而夕设       版:防御工事

C. 夫晋,何之有       厌:满足

D. 既东郑,又欲肆其西封   封:边疆

2.以下句子中,全都属于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理由的一组是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④阙秦以利晋

⑤秦伯说,与郑人盟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 ①③⑤    B. ③④⑥    C. ①②④    D. ②⑤⑥

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4.从文章中可以看出烛之武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与“高贵”的文字结缘

曹文轩

书是有等级的,是有不同用场的。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除去那些有害的不可阅读的书外,即使都是有益的书,也还是有区分的。这些有益的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来打精神底子的,一种是用于打完精神底子后再读的书。这里,我们不必去衡量谁更有价值,只是说,它们在进入孩子的阅读视野时有先后次序,其情形有如用油漆漆门,先打底漆,而后才是面漆。对于孩子而言,这所谓的打精神底子的书,简单来说,就是那种大善、大美、大智慧的书。这里,善、美和智慧,是用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它与孩子的认知能力是呼应的。它们的功能是帮助一个孩子确定基本的、合理而健康的存在观、价值观以及高雅的趣味。

事实上,我们一直在为孩子的成长确认用于打精神底子的书,尽管因为时代的局限、认识能力的局限,有些时候,我们确认的书并不理想,甚至还有害。但确认这类书籍的雄心和孜孜不倦的工作,却是应当肯定的。当一个善良、充满母爱的母亲为孩子选择了某种书,我们基本上可以放心地说,那些书就是用来为孩子打精神底子的。相同的,当一个母亲不愿意自己的小孩去看某些书时,我们当对这些书心存质疑——尽管母亲们的判断并不绝对可靠,整体上我们相信一个母亲的直觉。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略孩子的喜爱与厌烦。那些只会让他们厌烦的书,恐怕也不可靠。我们只需看到:当下,并未用打精神底子的文字来为孩子打底子,而用本来是打完底子再读的文字来打底子了。这一倒置,是很糟糕的。对于这一局面的形成,不要怪罪出版社,也不要怪罪作者,需要检讨的,是我们这些学者、批评家。我们缺乏对这一阅读格局的剖析与解释,缺乏理论上的辨析,更缺乏警钟般的提醒。

有的书具有高贵的血统,有的书则不然。你得承认:中外历史上不少经典之作,比如鲁迅的书、《红楼梦》、《战争与和平》、安徒生的书、《夏洛的网》等,都具有高贵血统。我这不是说:我们要将一切非高贵血统的书排斥在外。只是说:我们应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亲近那些具有高贵血统的经典之作。如果一个人或一个民族,不与这样的文字结下情缘,想提升境界,大概是很难的。

如果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只属于读者的童年,这样的作品、作家恐非一流。一部上乘的儿童文学作品、一个一流的儿童文学作家,是属于读者一生的。儿童文学的文学性,其实没有任何特殊性,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所具有的元素和品质是完全一致的——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如果只有“儿童”没有“文学”,这样的儿童文学只会停留在读者的童年。如果一个成人不愿提及自己的童年阅读史,那么,那些所谓的儿童文学必是糟糕的。

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若能在一个人的弥留之际呈现在即将消逝的记忆里,这部作品一定是一部辉煌的著作。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最大幸福,就在于其作品能被当年的小读者在晚年时充满感激地回忆着。

     (选自《人民日报》 

1.对“打精神底子的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打精神底子的书,是用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它与孩子的认知能力是呼应的,那种大善、大美、大智慧的书。

B. 打精神底子的书,它们的功能是帮助一个孩子确定基本的、合理而健康的存在观、价值观以及高雅的趣味。

C. 打精神底子的书,基本上可以放心地说,它们是指每个善良、充满母爱的母亲为孩子选择的孩子愿看的那些书。

D. 对打精神底子的书,因为时代的局限、认识能力的局限,有些时候,我们确认的这类书并不理想,甚至还有害。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有益的书分为用来打精神底子的与用于打完精神底子后再读的书,这只是因为它们在进入孩子的阅读视野时有先后次序。

B. 我们应质疑那些母亲不愿意让自己小孩去看的书;虽然母亲们的判断并不绝对可靠,但一个母亲的直觉整体上是可信的。

C. 没有用打精神底子的文字来为孩子打底子,而用本来是打完底子再读的文字来打底子。这一本末倒置,是绝无益处的。

D. 我们应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亲近那些具有高贵血统的经典之作,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将一切非高贵血统的书排斥在外。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用本来是打完底子再读的文字来打底子,这一倒置局面的形成,原因是学者、批评家的无能和失职。

B. 一个人或一个民族,只有与具有高贵血统的文字结下情缘,才可能提升境界。

C. 如果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是上乘的,那么这部作品及作者应是属于读者一生的。

D. 在弥留之际,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仍能呈现在这个人即将消逝的记忆里,它的作者一定是欣慰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