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这个问题我请教了许多人,都得不到解决,...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这个问题我请教了许多人,都得不到解决,于是不耻下问,向先生您请教。

B. 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C. 林海正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教室丢失了一本《名言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D. 我的一首小诗在《星星》上发表了,现抄寄给你,请雅正。

 

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表达得体的一句”,这是考查用语的得体与否。考生应关注使用的场合、对象、对象之间的关系等。A项,“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不能用于自己。B项,“斧正”是敬辞,只用于别人对自己,此处说自己,谦敬错用。C项,“从速交还”语气生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一个经济体如果能拥有健康而稳定的货币政策,那么缓慢而持续的通货紧缩就是这个经济体的自然状态。

B. 抢走美国人的饭碗,绝不是中国人的所作所为,而是因为美国各种各样的保护措施让劳动者失去了奋斗。

C. 百姓对垃圾分类工作肯定的背后,是浙江完备的顶层设计、各级政府配套的资金支持以及所有村民亲身参与的共同结果。

D. 今年,广西农信继续推进“阳光信贷工程”,致力于为农户打造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信贷绿色通道,切实解决广大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村长非常关心村里的鳏寡孤独,经常嘘寒问暖,及时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

②日前,复旦附中高一女生武亦殊在央视《中华诗词大会》节目中首当其冲,在2月7日晚的总决赛中一举夺冠。

③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气象历法,在我国已经使用了两千多年,至今它仍在指导着国人的生产生活,因此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④依靠反腐高压态势,才能形成对贪污腐败的震慑作用,一旦力度稍减弱,便可能出现反弹,前期反腐成果也将功亏一篑

⑤那首曲子的音律是那么优美动听,使我黯然销魂 ,陶醉其中。

⑥各大手机品牌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大部分厂商瞄准了海外市场,华为经过惨淡经营,2017年销量继续攀升。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用快要西沉的夕阳比喻南宋国势衰颓,声声哀鸣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表达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篇》 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 《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 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B.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C.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D.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注”、“知制诰”都是官职。唐翰林学士知制诰起草诏令。

B. 六论,宋科举考试中的六道论题。

C. 丁忧是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子女按礼须持丧两年,任官者须离职,服满后起复。

D. “殿试” 又称御试、廷试,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 通过朝廷殿试者为进士。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 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 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D. 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

(2)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1924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家”。后来,他家的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瓜饭楼,那是冯先生的书斋名,为的是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岁月。

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学校关闭,冯其庸失学了。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

1946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在当时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

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比如《国学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史记》《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讲座。

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学术的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后来,冯其庸在总结无锡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    

1954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所有成绩,都从这里起步;所有的磨难,都在这里发生。在历次运动冲击过后,冯其庸留下了累累硕果。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冯其庸的学术人生最为合适。

2005年,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找到了安身之所。作为首任院长,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博采众家之长。冯先生当初倡导的三个规范,至今都在人大国学院施行。

对于国学的未来,冯先生充满信心。在冯其庸看来,一个人的学术成绩永远是有限的,教育的希望才是无限的。他认为,后生才是国学的希望,中国文化的希望。这是学者的情怀,也是教育家特有的情怀。

(摘编自孟宪实《冯其庸的“大国学”》、叶君远《冯其庸传》等)

材料二: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三十五卷册,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

(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材料三:有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乾嘉以来的经学学派等等才是国学;但是我觉得,经史子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学问。凡是我们民族的、自己的学问,都应该算国学。今天的国学要更新,更新不是排除里头什么东西,而是要吸纳更多的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到我们的国学的范畴里来,使我们研究国学的人能够视野宽阔,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乾嘉以来的经史子集。

(摘编自《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

材料四:冯其庸先生81岁执掌人大国学人大国学院成立时,冯先生讲了国学入门课,那一年他已经81岁高龄。今年夏天,首届学生完成了六年本硕连读的学业,100%的就业率令曾是首任院长的冯老十分欣慰。

在冯先生心中,国学的最终使命是使今天的人们能够继承古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谓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种境界应该世代相传。

(摘自人民网《冯其庸新解“大师”:诲人一甲子,半生寄国学》)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通识教育与经典阅读并重,这种扎实的学风有助于保存传统文化,对当代教育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B. 冯其庸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不仅因其涉猎广泛,学问渊博,成就斐然,还因其在国学教育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C. 冯其庸的“大国学”理论,体现了继承传统、兼容并包、民族平等的基本理念,其科学性和独创性是毋庸置疑的。

D. 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的基本规范,是对无锡国专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其作为教育家的眼光。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冯其庸将书斋命名为“瓜饭楼”、著作结集为《瓜饭楼丛稿》,与其说是纪念早年的艰难岁月,不如说是文人的雅兴使然。

B. 家境贫穷、时局动乱使冯其庸无法专力读书,但这也促使他最大限度地博览群书,客观上取得的效果远远超过了学校教育。

C. 无锡国专的求学经历,使冯其庸的治学由自发、随意变为系统、专业,这是冯其庸一生学术辉煌的坚固基石。

D. 冯其庸早年读书习惯的养成、无锡国专办学的成功,都说明地域文化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E. 冯其庸将个人的教育理念付诸现实,通过教育薪火相传,他的国学情怀,最终在人大国学院找到了托付。

3.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冯其庸先生的“大国学”的内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