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散文”何谓 郭英德 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作为一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散文”何谓

郭英德

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作为一种文体,“散文”的内涵和外延一直相当模糊。

首先,以韵律作为分类标准,“散文”可以与“韵文”相对称。古人曾经在“韵”“散”区别的意义上,界说“诗”与“文”两种文体,有时称为“韵语”和“散语”;有时称为“诗律”与“散文”;有时则分辨押韵与不押韵,将不押韵的文本称为“散文”。但是,在中国古人的文体辨析中,是否有韵律,并不足以区分“诗”与“文”,我们既不能说散文是非韵文,也不能说非韵文即散文。

其次,以语体作为分类标准,“散文”可以与“骈文”相对称,排比俪偶为“骈文”,散行直言为“散文”。“散文”与“骈文”相对称的文体意义,到南宋时开始逐渐确立,并大量使用。如吕祖谦认为:“散文以深纯温厚为本,四六须下语浑全,不可尚新奇华巧而失大体。”他说的“四六”即指骈文。但是,奇偶相生、骈散相杂,原本就是汉语文章的特点。因此在历代写作实践中,骈散之分,从来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骈文容有散行之气,散文也不乏骈偶之语。周必大早就认识到:“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辞,贵浑融有味,与散文同。”所以今人也常常以“散文”统称散体文与骈体文,甚至统称赋,并从学理上探求其相通相融,认为古典散文的研究应该包括骈文和赋在内。

第三,以典籍目录作为分类标准,“散文”隶属集部典籍,经籍、史籍、子籍之文不属于“散文”。南朝梁萧统编纂《文选》,基本上采取了这一选文标准。但是谁也无法否认,经籍、史籍、子籍之中包含着大量的散文(或称“古文”)。经籍如《尚书》《春秋左氏传》,后人称为“史传散文”;《论语》《孟子》,后人称为“诸子散文”;即便《礼记》中的诸多篇章,也进入后人的“散文”视野。所以刘熙载说:“《六经》,文之范围也。”在中国古代典籍文献中,早就形成一个以经部为源头与规范,史部、子部分流殊派,集部蔚为大观的“散文”世界。

因此从整体上看,中国古代散文历时久远,歧义纷呈,旁枝杂出,的确难以“正名”。“散文何谓”,这恐怕已经是,并且永远是一个难以准确回答、也不必准确回答的问题。

当然,中国古代散文的体制、语体、体式无论多么纷繁,多么变动,就其内涵而言,应该有着一脉相承的审美对象和精神结构,借用萧统《文选序》的概括,就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我觉得,这一概括,虽然模糊,却也实用,不仅可以指称古代的散文,也可以指称现当代的散文。至于“散文”的外延,完全可以是流动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因时不同,因体不同,甚至因人不同。“定体则无,大体须有”,这是文体的特质,其实也是“文学”的特质。

因此,从汉语文章的实际出发,“中国古代散文”不能仅限于那些抒情写景的所谓“文学散文”,“而是要将政论、史论、传记、墓志以及各体论说杂文统统包罗在内,不仅如此,而且连那骈文辞赋也都包括在内”(郭预衡《中国散文史·序言》)。这种广义的“散文”观念,超越了20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散文”的内涵与外延的纷繁歧异的辨析,更为符合中国古代文学的实际面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曾经将“散文”与“韵文”相对称,在“韵”和“散”的区别意义上界定“诗”与“文”两种不同文体。

B. “诗”与“文”在古人的文体辨析中清晰的,但现在我们既不能说散文是非韵文,也不能说非韵文是散文。

C. 以语体作为分类标准,古人将“散文”与“骈文”相对称,散行直言的称为“散文”,排比俪偶的称为“骈文”。

D. 奇偶相生、骈散相杂是汉语文章的特点。在历代写作实践中,骈散之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两者互相兼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今人常常将散体文和骈体文统称为“散文”,甚至将散体文和骈体文统称为赋,并探究他们相通相融之处,认为古典散文研究应包括骈赋。

B. 萧统的“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观点概括出了散文的内涵,这不仅可以指古代散文,也可以指现当代散文。

C. “散文何谓”是一个难以准确回答的问题,因为中国古代散文历史久远,歧义纷繁,旁枝杂出,难以“正名”。

D. 中国古代散文就其内涵来说有着一脉相承的审美对象和精神结构,无论体制、语体、体式如何纷繁变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籍《尚书》《春秋左氏传》以及《礼记》中的诸多篇章被后人纳入“散文”,说明古代典籍文献中经籍、史籍、子籍之中包含着大量的散文。

B. 萧统编纂的《文选》基本以典籍目录作为文体分类的标准,将“散文”归属集部典籍,经史子籍不属于“散文”,这成为后人选文的重要依据。

C. “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是文体的特质,因而散文的外延完全可以是流动的、开放的、包容的,它因时、因体、因人而不同。

D. 广义的“散文”不能仅限于抒情写景的散文,也应包括政论、史论、传记、墓志以及各体论说杂文,甚至连骈文辞赋都包括在内。

 

1.B 2.A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本题B项中,“‘诗’与‘文’在古人的文体辨析中是清晰的”错误,原文认为,在古人的文体辨析中,是否有韵律不足以区分“诗”与“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以“此生最爱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定立意,(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每处不超过15字,不得出现数字。

从表中可以看出,2012年至2016年五年间我国在初、中、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变化比较明显的特点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也可以看出我国在初、中、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方面一直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③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面五个话语情境分别存在表述不当之处,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情境一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陆亦可送给赵东来一本外国诗集《雏菊》,赵东来一边接过诗集一边说:“多谢美女,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二一条请柬:“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

情境三凤凰卫视记者连线报道:“南城门天池公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情境四  央广新闻广播稿:近期的多场暴雨,造成泸沽湖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丽江。

情境五  收到曹文轩著作后的短信回复:您惠赐的大作已收到,定当惠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                       。这其实也正是儒家的理想,追求“时中”,追求动态中的恰好。

①教育应该因材施教,使每个人充实而光辉

②但在现实的层面,总是需要对人有个评估,这就免不了考试

③从理想的层面讲,人皆可以为尧舜

④作为一个教师,应正视这个现实,在充满张力的境遇中寻找某种平衡

⑤应试教育也就应运而兴

A. ③①②⑤④    B. ②③⑤④①    C. ③②①⑤④    D. ②④③⑤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英国大学里酝酿已久的对于脱欧公投结果的愤怒情绪,在此次大选中为特蕾莎•梅的对手所用,直接导致选票的此消彼长。

B. 陈氏太极第十一代传人陈照森说,之所以大多数的人觉得太极拳不能打,是因为普通人接触的太极,都以养生为主的缘故。

C. 在这场受到国际瞩目的高峰论坛上,作为创新者,“一带一路”的国际趋势,应该对我们有更为透彻和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D. 被勒索病毒攻击的计算机的几乎所有文件都将被加密锁定,会向用户索要300到600美元的赎金,用户支付完赎金,文件才能恢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