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也就是强...

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也就是强调从对父母的孝心开始培养一个人“泛爱众”的能力。________。试想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敬爱的人,怎么可能让他真心实意地去爱他人、爱民族、爱国家呢?

①如果思义、情义的处世原则培养不起来,就会形成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原则,这样的人往往会见利忘义或忘恩负义。

②而且,把“孝”作为“仁”之本,“爱人”首先从爱父母做起,然后爱其族人、爱其长上、爱其民族、爱其国家。

③这是因为,孝的教育,培养的是人的一种讲恩义、情义的情感。

④这种推己及人的自然亲情,符合人的认识与情感发展的规律,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A. ③②④①    B. ②④①③    C. ②③①④    D. ③①②④

 

D 【解析】试题分析:孝敬父母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是做人的根本。古人常说“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照顾、不尊敬、不爱戴,又怎么会去爱他人、爱集体呢?一个人对生身父母都没有深厚的情感,又怎么能升华出高尚的爱国之情?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会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尊敬、赡养长辈,不只是报答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更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必须履行的义务,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有些作品的精妙处,不在整个诗篇的优美、浑成,而在于一字一词之妙,甚至一联一句之美,以小见大,着重表现瞬间之美、新奇之美。

B. 中国古典诗歌不但上后人去欣赏品味,而且它所承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和自强不息,滋养着我们去创造新的诗歌艺术、新的民族文化。

C. 阮籍的五言《咏怀八十二首》创造了黑暗政治下用诗歌进行抗争的新形式。后来的诗人也对这种五言咏怀组诗的体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D.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要善于根据诗中的“一鳞半爪”“断帛裂锦”,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联缀,使之形成完整的意境,然后才能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高明盈香生态乐园种植了西瓜、荔枝等不同品种的瓜果和果树,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

采摘,他们在瓜田李下拍照留影,享受着夏日的一丝清凉。

②饶宗颐,这位被称为当代“最后的通儒”的国学大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北季南饶”,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③不少省市片面追求GDP,无节制地开采、出口稀土等资源,这种行为无异于为渊驱鱼,为丛驱雀,长此以往,稀有资源将消耗殆尽。

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住房条件的改善,两门相对却不相往来、以邻为壑的邻里相处之道早已引发社会学家的关注和思考。

⑤国家人社部最近出台了支持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这一政策在大众自主创业蔚然成风的今天,为就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⑥冯友兰教授回忆说,蔡元培校长给他留下的最深刻记忆就是他洒脱豁达的胸襟,光风霁月的气象,这种人格魅力最令人慨叹不已。

A. ①②④    B. ②⑤⑥    C. ①③⑤    D. ③④⑥

 

查看答案

对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王勃《滕王阁序》)(弱冠,指18岁,古代以18岁为弱年,行冠礼,表示开始成为成年人。)

B.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李密《陈情表》)(孝廉是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C. “我因恶了高太尉……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刺配指脸上刺字,发往远地充军。刺,古时的肉刑,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字,用墨染上颜色。配,发往远地充军。)

D.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三秋指九月,古时把一个季节的第一个月称为孟月,第二个月称为仲月,第三个月称为季月,所以三秋指季秋。)

 

查看答案

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   )

A. 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乐夫天命复奚疑

B. 既自以心为形役         纤歌凝而白云遏

C. 问征夫以前路           奉晨昏于万里

D. 去以六月息者也         而彼且奚适也

 

查看答案

下面加点词语活用不相同的一项(   )

A. 眄庭柯以  贾谊于长沙    B. 三江而带五湖   击三千里

C. 倚南窗以寄      D. 孤舟      虽然,犹有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