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商挺,字孟卿,曹州济阴人。年二十四,汴京破,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商挺,孟卿,曹州济阴人。年二十四,汴京破,北走依冠氏赵天锡,与元好问、杨奂游。东平严实聘为诸子师。实卒,子忠济嗣,辟挺为经历,出为曹州判官。未几,复为经历,赞忠济兴学养士。

    癸丑,世祖在潜邸,受京兆分地,闻挺名,遣使征至盐州。入对称旨,字而不名。间陪宴语,因曰:“挺来时,李璮城朐山,东平当馈米万石。东平至朐山,率十石致一石,且车淖于雨,必后期,后期罪死。请输沂州,使璮军取食,便。”世祖曰:“爱民如此,忍不卿从。”杨惟中宣抚关中,挺郎中兵火之余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万皆惊忧无聊挺佐惟中进贤良黜贪暴印楮币颁俸禄务农薄税。期月,民乃安。诛一大猾,群吏咸惧。且请减关中常赋之半。明年,惟中罢,廉希宪来代,升挺为宣抚副使。

戊午,挺还东平。宪宗亲征蜀,世祖将趋鄂、汉,军于小濮,召问军事。宪宗,世祖北还,道遣张文谦与挺计事。挺曰:“军中当严符信,以防奸诈。”文谦急追及言之。世祖大悟,速遣使至军立约。召挺北上至开平,挺与廉希宪密赞大计。

     世祖即位,以廉希宪及挺宣抚陕、蜀。中统元年夏五月,至京兆。年,进参知政事。宋将刘整以沪州降,系前降宋者数百人来归,军吏请诛以戒,挺尽奏而释之。兴元判官费寅有罪惧诛,以借兵完城事讼挺与希宪于朝。帝召挺便殿,问曰:“卿在关中、怀孟,两著治效,而毁言日至,岂同寅有沮卿者耶?抑位高而志怠耶?”挺对曰:“臣在秦三年,多过,其或从权以应变者有之。若功成以归己,事败分咎于人,臣必不敢,请就戮。”挺既出,帝数挺前后大计,凡十有七,因叹曰:“挺有功如是,犹自言有罪,若此,谁复为朕戮力耶!”

(选自《元史•商挺传》有删改)

【注】①潜邸:指皇帝即位前的住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兵火之余/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万/皆惊忧无聊/挺佐惟中/进贤良/黜贪暴/印楮币/颁俸禄务农/薄税

B. 兵火之余/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万/皆惊忧无聊/挺佐惟中/进贤良/黜贪暴/印楮币/颁俸禄/ 务农薄税

C. 兵火之余/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万/皆惊忧无聊/挺佐惟中/进贤良/黜贪暴印/楮币颁俸禄务农/薄税

D. 兵火之余/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万/皆惊忧无聊/挺佐惟中/进贤良/黜贪暴印/楮币颁俸禄/务农薄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古代男子在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取的。

B. “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而把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是从宋代开始的。

C. “宪宗崩”中的“崩”是死的意思。也可以用作诸侯的死亡,等同于“薨”。

D.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我国历法一直使用干支纪年法,如文中的“癸丑”“戊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商挺有才能,重视办学。商挺曾被东平的严实聘为诸子的老师,严实死后,辅助继承父亲爵位的严忠济兴办学校。

B. 商挺深受元世祖喜爱。他被征召到盐州时,对答很合元世祖心意,世祖称他字而不呼他的名。

C. 商挺关爱百姓,打击奸猾官吏。在关中担任郎中时,他不但杀了最奸猾的官吏,还请求朝廷将关中的赋税减一半。

D. 商挺头脑机敏,有预见性。在回京途中,商挺多次和元世祖讨论应对时局变化的对策,商挺建议严格管理军中符印。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宋将刘整以沪州降,系前降宋者数百人来归,军吏请诛以戒,挺尽奏而释之。

②挺既出,帝数挺前后大计,凡十有七。

 

1.B 2.C 3.D 4.(1)宋将刘整在沪州投降,并将以前降于宋的数百人逮捕送来,蒙古军官要求杀掉这些人以惩戒其他人,商挺竭力奏请释放了这些人.(2) 译为:商挺出朝后,世祖统计商挺提出的大政方针总共有十七项. 【解析】 1.试题分析:兵火之余,八州十二县,户不满万,皆惊忧无聊。挺佐惟巾,进贤良,黜贪暴,印楮币,颁俸禄,务农薄税 技巧点拨: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 2.试题分析:《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薨”《说文》公侯卒也。 技巧点拨: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备考时应关注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和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法等相关知识的积累。特别是涉及科举、官职、礼俗、建筑、典籍五方面的常识要勤梳理识记。 3.试题分析:与商挺讨论的是元世祖派遣的张文谦,商挺也不是向世祖建议严格管理军巾符印,由后面的“文谦急追及言之。世祖大悟,速遣使至军立约”的信息可知。 技巧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4.试题分析:①“系”,逮捕;“诛”,杀;“戒”,惩戒;“尽奏”,竭力奏请. ②“数”,统计;“凡”,总共;“有”,通“又”. 技巧点拨:文言文翻译要做到直译,可以从几方面着手:“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些词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释;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 参考译文: 商挺,字孟卿,是曹州济阴人.(商挺)二十四岁时,汴京被蒙古军队攻破,因此逃跑到北方去依靠冠氏县赵天锡,跟元好问、杨奂等交往.东平严实聘请他为诸子的老师.严实死后,其子严忠济继承父亲的封爵,征召商挺为经历,出任曹州判官.不久又任经历,辅佐忠济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癸丑年,元世祖在王府接受京兆的分地,听说了商挺的名声,遣使把他征召到盐州.进入王府回答世祖的询问符合元世祖的心意,元世祖亲切地称他的字而不呼其名.(商挺)有次在陪宴时趁机对世祖说:“商挺来盐州时,李碹守朐山城,东平当输送米万石.东平至朐山,大致运一石米要花十石的运费,而且雨后车辆往往陷于 泥淖中,必然后于运期,过期(运粮民众)当判处死刑.请改运至沂州,这样方便.”世祖说:“你如此爱民,不忍不依从你.”杨惟中任关中宣抚使,商挺担任郎中.战乱之后,关中八州十二县民户不满万,民众皆惊惶不安,无所依托.商挺辅助杨惟中,任用贤良,罢黜贪官暴吏,印发纸币,颁布俸禄,重农业薄赋税等等.满一月,人民安居乐业.诛杀了一个最奸猾的官吏,其余群吏都畏服.还请求朝廷将关中的赋税减征一半.第二年,杨惟中罢职,由廉希宪代替,提升商挺担任宣抚副使. 戊午年,商挺回到东平.宪宗亲自征战蜀地,元世祖领兵前往鄂、汉,驻军在小濮,召商挺询问军事形势.宪宗驾崩,元世祖北回(京都),途中派遣张文谦去与商挺议论如何应付时局变化的对策.商挺说:“军中应当严格管理符印,谨防奸诈.”张文谦急忙赶上世祖转告商挺的话.世祖猛然醒悟,马上派遣使者到军队中立定规约.(元世祖)征召商挺北上到开平,与廉希宪共同辅助世祖制定立国大计.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朝廷任命廉希宪与商挺为陕、蜀两地宣抚使.中统元年五月,(商挺)到京城.中统二年,商挺晋升参知政事.宋将刘整在沪州投降,并将以前降于宋的数百人逮捕送来,蒙古军官要求杀掉这些人以惩戒其他人,商挺竭力奏请释放了这些人.兴元判官费寅有罪恐惧被诛杀,借故向朝廷控告商挺与廉希宪,世祖在便殿召见商挺问:“你在关中,怀孟两地治绩卓著,但诽谤的言论也每天都有,难道说是同僚中有人要败坏你的名声,还是你地位高了而懒于政事?”商挺回答说:“我在秦地三年,过错很多,其中有一些随机应变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如果说把成功归于自己,做事失败而归罪于别人,我一定不敢,(若有这样的事)请杀我的头.”商挺出朝后,世祖统计商挺提出的大政方针先后有十七项,因而赞叹说:“商挺有这样大的功,还说自己有罪,若真办他的罪,谁还肯为朕尽力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按照西方的礼仪,双方在做面对面的交流时,应该用眼睛直视着对方的眼睛。因为那是你尊重对方的表示,是你在认真聆听对方话语的证明。而中华民族似乎没有这样的谈话礼仪,我们只是一味讲求洗耳恭听。为了这洗耳恭听,那听者竟然常常是低着头的。于是,自然也就无法直视对方的眼睛了。

后来,渐渐地便开始有人非议国人的这种说话习惯,拿他人的礼仪挑剔起自家的礼仪,弄得我们仿佛压根儿就不懂得谈话的礼节似的。其实,相比于西方,我们这个民族自古就是一个最长于倾听的民族。我们对“宁静致远”的崇尚,对“沉默是金”的信奉,所表达的无不是对倾听的热爱。

听觉的内涵是谦逊的。在拉丁语中,“听”本身就有恭敬、顺从的意思。事实上,若是没有了这样谦逊的情感,听便只能沦为一种外在的形式,即使话语进入了我们的耳朵,它也仍旧难以抵达我们的心灵。总之,真正的倾听永远离不开谦恭的内心。

迎取对方声音的应该是我们的耳朵,而非我们的眼睛。此时此刻,我们的心灵之门正在向对方敞开,我们丝毫没有心不在焉。况且,话语交流过程当中那专注的眼神,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保证不分散我们倾听时的注意力呢?

就视觉来说,距离始终是必要的:太远看不清,太近看不成。就因为这距离的存在,招惹得那惯用眼睛的西方人只好借助亲吻和拥抱来弥合彼此身体之间的隔阂。中国人既不喜欢亲吻,亦不喜欢拥抱,那是因为我们彼此的身体之间本来就没有隔阂。要知道,听觉取消距离,声音从一个人的口中直达另一个人的耳朵,随即触动其心弦,进而引发双方身体的共鸣和默契。不用亲吻,也不用拥抱,彼此便可感受到来自你我身体的友爱和温暖。可见,亲吻和拥抱所象征的不能说不是一种热情的关系,但拒绝亲吻和拥抱却也并非就是在刻意传达着某种冷漠。

我们的误解源于我们的无知,倘若我们能深深领会听觉的真谛,还有我们那根深蒂固的倾听习性,我们便不难明白,在听取对方讲话时,我们确实是不愿盯着对方的眼睛或面孔的。毕竟,听觉的谦逊与专注造就了我们高度敏感的心性,而视觉在本质上又是富有好奇与急切的进攻性的,因此,注定我们不好意思将这种目光直对他人的眼睛或面孔。我们与生俱来的腼腆以及含蓄,实际上恰是同我们的这种视听习惯息息相关。所谓的羞感,也只能在这种倾听的过程中得以生成。我们倾听着,我们羞涩着,这羞涩更与我们的心存敬畏紧密相连。

说实话,我们这个民族的许多优点,都是来自于它对耳朵的倚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双方在做面对面的交流时,西方以用眼睛直视对方的眼睛为尊重对方的表示,而我们中华民族则讲求洗耳恭听。

B. 国人长于倾听的习惯本无可非议,如果拿他人的礼仪来挑剔我们的礼仪,会弄得我们仿佛压根儿就不懂得谈话的礼节。

C. 在拉丁语中,“听”本身就含有恭敬、顺从的意思,西方的谈话礼仪忽视了“听”的重要性,可见其偏离了对“听”的内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D. 虽然亲吻和拥抱能够象征一种热情的关系,但感受彼此身体的友爱和温暖的关键是彼此身体之间的无隔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视觉在本质上富有好奇与急切的进攻性,所以要想深刻领会对方言语的真谛,我们便不能看对方的眼睛或面孔。

B. 腼腆以及含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品质,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与我们的视听习惯息息相关,与我们的心存敬畏紧密相连。

C. 在双方面对面交流时,取消距离的听觉似乎比视觉优势更明显,声音可以触动听者的心弦,进而引发双方身体的共鸣和默契。

D. 在话语交流过程当中,迎取对方声音的应该是我们的耳朵而非眼睛,因为专注的眼神可能会分散我们倾听时的注意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林黛玉在听贾宝玉说话时,不会一直目不斜视地盯着他的眼睛,因为低头旁顾的娇羞更能表达出旷世的深情。

B. 徐志摩的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描绘的正是一种倾听离别话语时的缱绻和羞涩。

C. 我们民族的许多优点都来自对耳朵的倚重,倾听是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性,它使我们的羞感得以形成。

D.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国人崇尚“宁静致远”,信奉“沉默是金”,而在西方人看来,这些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查看答案

二、阅读下面《荷塘月色》中的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1.给第一段文字加上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

2.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_______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

4.请仿照下面给出的例句,概括选文第二小节描写的内容。

月色下的荷塘,绿叶田田,荷花点点,清香缕缕,如歌如诉;

5.选文在营造情景交融的意境时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交融的手法,请结合作品分别对这两种手法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当一个七岁的小孩倒在血泊中时,___________的巴勒斯坦人们向以色列军警投掷大量的石块。

②南陵制药厂推出的这个新药的药方,是综合了几个流传的民间秘方___________而来的。

③四十年后再回此地,他___________的记忆被激活了,许多的人和事又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

A. 激愤 衍化 淡薄    B. 激愤 演化 淡泊

C. 激奋 衍化 淡泊    D. 激奋 演化 淡薄

 

查看答案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修辞特点与下面哪一项不同    (      )

A.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的渺茫的歌声似的。

B.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C. 绿茸茸的草地,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

 

查看答案

“虽然是满月”,却“不能朗照”,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 (     )

A. 朦朦胧胧的月色下一切都变得美好,正和他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情吻合。

B. 这淡淡的月色能给人丰富的遐想,使作者感到“到了另一个世界”似的,它使作者摆脱了惆怅与烦恼。

C. 它与作者孤寂冷落的感受相一致。

D. 它与作者淡淡的哀愁和片刻的逍遥的喜悦感受相合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