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措施 ①历史上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题。

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措施

历史上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特别是农牧业生产活动引起的对森林、水源及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远古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这种思想,常常是不自觉的、甚至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周代,人们就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活动。先秦时期,人们对生物资源的保护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逐渐地发展到自觉的、比较清楚的阶段。

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法令,而且极为严厉。西周政府把对人口居住环境的考察和保护列入了西周的朝政范围。春秋时期的管仲、战国时的荀子都曾明确提出过保护生物资源的主张。先秦关于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唐代不仅把山林川泽、苑圃、打猎作为政府管理的范围,还把城市绿化、郊祠神坛、五岳名山纳入政府管理的职责范畴,同时还把京兆、河南二都四郊三百里划为禁伐区或禁猎区,这就从管理范围上超过了先秦时期。

宋代,特别是北宋,也相当重视生物资源的保护,并注重立法保护,甚至以皇帝下诏令的方式,一再重申保护禁令;同时,还命令州县官吏以至乡长里长之类的基层官吏侦察捕拿违犯禁令的人,可见其认真程度及执法之严。从宋代起,人们对围湖造田导致蓄泄两误、滥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的问题已经有所觉察,表明当时的有识之士对新出现的环境问题相当敏感。明代对山林川泽的保护一直到仁宗时,都承袭前代的有关规定进行管制,而且范围相当广泛。到仁宗时,为了缓和工役繁兴,征取稍急的困难局面,减轻人民负担,就开始放弃或部分放弃了管制措施。

元朝对环境的破坏是历朝历代甚至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蒙古人对适合耕地的环境进行大面积的破坏和荒废,由于蒙古人不适合中国古代的山水环境,所以强制破坏了万年已久的森林和水土,大面积的改变所处环境的作物和物种,大面积的放牧加剧了北方土地的荒芜化。清代人口猛增,又开放了东北、西北及江南许多草原或山地,垦为农田,造成草原退化、沙漠扩展及林木破坏与水土流失,环境遭到进一步破坏。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并提出了切中时弊的警告,但是,所有这些警告并未引起清王朝的重视,不合理的垦殖仍在继续进行,给中国的环境带了巨大的灾难。我国建国之后,也是盲目地垦荒,扩展农田,造成现在的土地沙漠化严重,历史一再重演,我们要吸取教训,保护环境。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远古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有了一些不自觉的、甚至带有迷信色彩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思想。

B.西周时颁布的《伐崇令》中的一些规定是我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极为严厉的法令。

C.先秦时期,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活动,已由不自觉的、模糊的阶段发展到十分自觉、清楚的阶段。

D.先秦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唐代关于环境保护的思想和做法对其有一定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周和唐代,政府都曾经把对环境的保护列入政府管理的范围,这体现了统治者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B.宋代的统治者相当重视环境保护,他们都通过立法方式和皇帝下诏令的方式加强对生物资源的保护。

C.元朝的蒙古人不适合当时的环境,对耕地、森林、水土、物种等的破坏是历朝历代甚至世界罕见的。

D.清代统治者未对有识之士的警告引起重视,仍在继续不合理的垦殖,给中国的环境带了巨大的灾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和清代的一些有识之士对环境问题已经有所察觉,他们也看到了一些新出现的环境问题。

B.唐代、宋代、明代关于环境保护的制度既承袭了前代的有关规定,又在管制范围上有所扩大。

C.元、明、清三代,以及建国初对环境的忽视和破坏都是为了解决现实困难,做法也是合理的。

D.古代的环保观念在现代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们要吸取教训,保护环境,不要让历史重演。

 

1.C 2.B 3.C 【解析】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原文是“自觉的、比较清楚的阶段” 2.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都”表述过于绝对 3.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本中心内容的能力。“做法也是合理的”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最近微信朋友圈流行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玩耍。小男孩收集了很多石头,小女孩有很多的糖果。小男孩想用所有的石头与小女孩的糖果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小男孩偷偷地把最大和最好看的石头藏了起来,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糖果都给了小男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藏起了很多糖果?

这则故事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有人认为,“文学反映时代”是一种过时的理念,现代文学更注重对人的个体生存和“内世界”的呈现,追求的是文学的超越性、永恒性而不是时代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深刻地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中国的真实现状

②优秀文学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意义,与反映时代并不矛盾

③“超越时代”不是悬浮在半空中超越

④它们至今仍具有超越性的影响

⑤某种意义上,越是时代的,才越是永恒的

⑥完全脱离现实感的作品无论在现世还是后世都是不会真正受到欢迎的

A. ③⑥②⑤①④    B. ③②①④⑥⑤

C. ⑤③⑥④①②    D. ⑤③⑥①④②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鸽子是这城市的精灵。         它们眼里,收进了多少秘密呢?

A. 它们是唯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

B. 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它们是唯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

C. 它们是唯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 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

D. 每天早晨,有多少鸽子从连绵的屋顶上飞向天空!有谁看这城市有它们看得清晰和真切呢?它们是唯一的俯瞰这城市的活物。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听鸟,有两种情境。       ,若有若无地意识到没有什么东西在逆耳忤心,却未刻意去追寻什么。       ,等近处的啁啁弄舌告一段落,远处的枝头便有一只同族同相似的节奏来回答。

A. 一种是浑然之境,在绿荫里侧耳静待;一种是专注之境,听觉一片通明流畅。

B. 一种是专注之境,听觉一片通明流畅;一种是浑然之境,在绿荫里侧耳静待

C. 一种是专注之境,在绿荫里侧耳静待;一种是浑然之境,听觉一片通明流畅。

D. 一种是浑然之境,听觉一片通明流畅;一种是专注之境,在绿荫里侧耳静待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过去30多年的改革发展表明,源源不断的改革力量来自基层,许多成功的制度创新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创造出来的。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      。只有依靠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良性互动,才能为新一轮改革闯出新路。而一些地方对改革的观望等待不仅会制约地方和基层的探索改革空间,也会使顶层谋划的改革受到“梗阻”,难以落地生效。

A. 既需要自下而上的群众创造实践,更离不开自上而下的宏观制度设计。

B. 既需要自下而上的群众创造实践,也离不开自上而下的宏观制度设计。

C. 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宏观制度设计。也离不开自下而上的群众创造实践

D. 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宏观制度设计。更离不开自下而上的群众创造实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