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 “挥手自兹去”出自李白《送友人》,意思是“挥挥手,从此离开”。粗读,平淡...

作文。

“挥手自兹去”出自李白《送友人》,意思是“挥挥手,从此离开”。粗读,平淡无奇;细品,意蕴丰厚。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长篇小说《孤独之旅》中,杜小康战胜孤独,走向成熟,告别原来的自己,挥手自兹去;法国作家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里,小弗朗士幡然醒悟,悄然蜕变,远离过往的生活,挥手自兹去;……

“挥挥手,从此离开”的,也许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段时光;

“挥挥手,从此离开”时,或许有一点无奈、一丝洒脱、一份期待……

请以“挥手自兹去”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等。

 

挥手自兹去 我手捧着书坐在茂盛葱郁的大树下,阳光透过层层枝叶,被剪得零零碎碎的照在正在阅读的书上,书墨香在指尖萦绕,那书上的一句诗引发我丝丝惆怅。我抬头看着天边,望眼欲穿,看我看不到的你,在远方的你,现在可好? 江南水乡是多少文人墨客吟咏的地方,我们就在那美如画卷的地方相遇,相知,相识,最后别离。记得那时一个细雨霏霏的早晨,雨水打落在青瓦上,如茜素青色绸缎的河水缓缓流淌倒映着白墙黑瓦的人家,滴答的雨声和潺潺的水声构成一曲美妙的乐音,不知不觉,一条雕刻着各色花纹的船划过,搅碎了水中的倒影,也搅乱了我的心。你看见在雨中撑伞的我,报以微笑;我看见在船中坐着的你,回以微笑。微笑着,沉默着,从此,你便成了我永恒的记忆。直到你与那船消失在视野,我心中不禁涌出遗憾。 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以为再无法与你相见,然而,当我走在安静的小巷,踏在古老的青石板上,那幽暗的青石板路笼罩着仿佛已有千百年的水气,此刻在眼前迷离、飘散,青色的路,青色的苔,青色的梦。突然身后传来一串银铃般的笑声,转身,看见那人竟是那日早晨见到的女孩,我满眼兴喜地看着她。你也看见了我,小跑着过来,由于跑得有些快,你挂在衣服上雕刻着花纹的月白色铃铛掉在地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我低下头去帮你捡起,却不料与你的头撞在了一起,我俩相视一笑,这时,我才近距离地打量着你,你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状,嘴角上扬,笑意写在你的脸上。我痴了醉了,淡淡的景,淡淡的人,淡淡的烟。后来,我俩相互告知了姓名,你告诉我她的家在这儿附近并约定每日我都要来找她玩,就这样我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整日如胶似漆。 曲终人散一惆怅,回首江南非故乡。时光在指尖流逝,在我俩的笑中流逝,在一起玩耍中流逝,天下无不散的宴席,离别它悄然无声的到来。我要搬家了,要离开这生活了三年的地方,我舍不得那巧笑嫣然的女孩,舍不得那烟雨蒙蒙的江南,舍不得在这里生活的记忆。还记得,离别前的那晚,我俩坐在我家门前的门槛上,看着夜空中的北斗阑干南斗斜,细数着天上的星星,你泪眼婆娑地望着我问,不是说好了我们在一起的日子要和天上的星子一样多吗?我无言以对。最后,你把铃铛塞在我怀中并命令我不许弄掉了,站起来道一声珍重就往前走了,走着走着突然又扭头看了我一眼,然后消失在了昏暗的巷子里,你离去的背影让我失了魂魄,手心里紧紧拽着铃铛,目光牢牢锁定着你的背影,冷冷的月光照在身上让我打了个寒颤。那一眼的叹息、幽怨、落寞,让冷清的夜更加迷离、更加凄美。 青草泥土的气息仿佛芬芳了无数个梦境,醒来却依旧在原地,落寞与悲伤席卷周身。泪滑过脸颊,落到书中的那句诗上——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我恍惚间仿佛又看到了那个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状的女孩。 (1113字) 挥手自兹去 悠悠岁月,漫漫长途,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见许多的人或事,不论有 多么的难舍难分,形影不离最终也会送别天涯,时间让场景变换,角色颠覆,而我也容不得追悔与感伤,只与它挥手自兹去,在暗自伤神的夜里回荡着萧萧班马鸣。 初见如梦,朦朦胧胧,在烟雨的飘渺中我 走进童年记忆中的水乡,青砖铺彻的小路延伸向远方,湿润平滑的青苔跻身于石板小路的夹缝间,调皮地闪着光亮。青灰色的明清砖瓦整齐却不规则布满整个故乡。直到现在这里依然有似江南水乡的空阔高远,烟云飞扬,却少了那个在渔船的进进出出中悠然挽着白色裙裾的身影。我也不再见得着那微微发黄的柳条搔首弄姿。 木船摇过我淳朴的童年,摇进我懵懵懂懂的少年时代,它带起一串涟漪却卷不走曾经地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少年天真,懵懵懂懂,在知了聒噪不安的叫声中我骑在他 的肩上去寻找树上的精灵,偶尔不经意的回首瞅见他两颊的汗水,会有一丝羞愧之感,又望见他的笑容就释然许多,有时也会漫步在叮当的溪流边,感 觉他手心的踏实与温暖,触摸着流水的清凉怡人,倾听大自然的私语。时间流转,我在城市的桎梏下仓皇 出挑,寻找着曾经的净地,让我回味爷爷那苍老的容颜,只怕再过几分钟,我又要回到我的路上那尽头,是闹市。 他宽大的手掌把我托往高出,使我看见那飞扬的云彩与蓬勃的朝阳,却不知何时浮云游子意,落日后只余故人情。 豆蔻年华,亭亭玉立,与你的相遇伴随着樱花,你就如那洁白的仙子一般纯洁无暇,与世无争。每当垂垂的夕阳斜射过繁多的樱花树,我们二人总会挽着手在街上嘻哈,或是队长一道题埋头苦想,也有那么几个夜晚与你一起看月 亮的盈缺,你说圆圆的月亮晶莹美丽——是最美的,可月亮总会有亏缺。知道离别时看见,你有几分落寞的背影,我才感到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之感,除了心中的凄苦为何还有释然之情。 李白的《送友人》最终回到:“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离别的悲伤淡去后还有几分洒脱。人生如戏,自己当自己的导演,自己也是自己的主角,不论与配角如何形影不离,轰轰烈烈,时间的轮轴还是会转动,所以才要为开辟出更宽阔的路,也为那离别后的影子。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866字) 挥手自兹去 时光真的过的很快,都注意到时间的脚步。 当妈妈把衬衫拿来时,我才知道夏天已经过去了,当妈妈把厚厚的羽绒服拿出来时,我才发现秋天也已经过去了。一切都是这样的悄悄地,悄悄地,期末考试也悄悄地来到了。 时间有时候很充裕,但有时也很紧迫。 切换一个镜头,回到刚开学的那个时候,一些事情让我哭笑不得——全班的暑假作业让我丢了。 该说这是件丑事,不应该拿出来“晒晒”但是,觉得这个错误应该让我牢记一辈子,我应该不希望还犯类似的错误的。 还记得第一次月考,满怀自信的进入了考场,也满怀信心的答了卷子。考的还不错啦,具体是第几名——对不起,我给忘了,不过那几天确乎是有点得意忘形,大大咧咧,不求甚解。我还满怀着希望能够再一次的荣登前几名的宝座。 但是,落后就要挨打,说的真的没错,被我超过的几位,真的是发奋图强起来了,期中考试让我大跌眼镜,还算是“远远”的落在的别人后面。我觉得我应该收敛一下了,不能只求细枝末节。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蚀。这句话说的确实是真的,是我所得到的道理启示,也可以说这是张老师给我的这个启示创造了条件。 前几天的成语竞赛,每个同学摩拳擦掌,狂背成语,都希望能在这个有趣又有挑战性的竞赛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当然了,这也算是张老师希望我们这些“文盲”能够积累多点的墨水吧,张老师的要求是“要质量高的成语”呵呵,我反反复复的斟酌了这句话,我确乎是意识到了张老师的用意——质量高的成语里必须会有关于做人、做事和学习的。张老师呵。真是用心良苦啊。让我们自己懂得如何学习如何做人——我要感谢张老师,她给我创造的条件,让我偶遇到了这个成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析】 如果我们的脑子常常转动,常常流动…… 明天张老师给我们班的学委下了个任务:把离考试的天数写在黑板上。 说实话,我对这种从航天倒计时学来的方法很反感,会让人有一种紧迫和不自在的感觉。当你轻松一下或者被某个笑话逗笑的时候,偶然看见黑板的字,心里会立刻凉了一大截。 黑板上的倒计时,就如同一个苹果,一天被咬下一圈,不久就会露出那个又酸又涩的苹果核。 (872字) 挥手自兹去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望着眼前的灯红酒绿,跟前的繁华着实夺目光彩,炫晕了我的双眼。终于还是走到这里了,终于还是到了要选择的时刻了。可是,在这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我该往哪个方向走? 为了到达这个十字路口,我走了整整15年,这一路走来,路上沾满了我的泪水和汗水,地上更是印满了我凌乱的脚印。迷迷茫茫的这些年,每一步,原来都是一种成长啊! 还记得刚上初一的时候,才脱去小学的我稚嫩的面孔,就要面临青春期对我的考验。那时候的我,第一次留宿第一次独立生活,如此的转变带给我的是极大的不适应。我时常在宿舍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学校的电话亭每天的排队大军总会有我的身影,一旦抓起电话一听到爸妈的声音的时候,我总是泣不成声。爸爸妈妈比任何时候都心疼我,在电话的那头紧张不安着。哭泣的初一那一年随着我对校园的渐渐适应日子过的飞快,很快初二向我迎面走来。初二的一年,我再也不会整天哭哭啼啼了,我开始紧张我的成绩我的排名还有一年后的中考。那一年的进步是飞速的,虽然还是会因为成绩问题容易掉眼泪和感到无助,容易在考试的时候紧张忐忑,初二的我虽然有所成长但还是不够成熟。 时间流逝地飞快,跌跌撞撞的我终于跨进初三这个门槛,门前一个世界门后更是一个世界。门前还能看到父母焦虑的面孔和神情,以及他们手上每天变化着的补品和爱心餐,而门后的我则是再也没有时间哭哭啼啼,只想挤出更多的时间留在学习上。每天的我奔波于老师办公室和课室之中,每天的我重复着做题做题翻书翻书的习惯性动作当中。日复一日,我终于走进了中考的殿堂,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恍惚中从回忆里抽离了出来,我回过头,突然看到了父母那饱含泪水的双眼。他们在路口的对面依依不舍地对我摇晃着手臂,嘴里叨念着对我满满的期望和不舍。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泪止不住往上溢,我突然大喊着:“爸爸妈妈,就送到这儿吧!剩下的路我会自己走的了,你们放心吧!我一定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的!”我急忙擦去脸庞的泪水,用坚定的眼神看着他们。 挥手自兹去,我终于有勇气向爸爸妈妈挥手,向我的过去挥手道别。终究还是要告别过去,憧憬未来,学会独立的!再次看着眼前的十字路口,我突然不再焦虑了,向前走,不后悔,那一定会是一条适合我的路! (905字)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给材料的命题作文。题目是“挥手自兹去”。该题目粗读平淡无奇,细品意蕴丰厚,留给了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材料告诉我们,“挥手自兹去”出自李白《送友人》这首送别诗,意思是“挥挥手,从此离开”。这道题目不难写,难的是写出得高分作文。写出得高分作文,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立意要新,切忌人云亦云。“挥手自兹去”,意思是挥手后从此地 离开,因此本题的题眼就在于“挥手”和 “去”,“挥手”就是告别,“去”就是离开。写作的大方向就是“离别”。从“离开”、“分别”的角度立意,写分离和告别都是切题的。重要的是与谁离别,表达什么感情。绝大部分同学会写与初中生活的告别,与校园离别,你如果想作文脱颖而出,想得高分,就不能写这个,就要另辟蹊径。你可以写一个人,比如写与父母离别,与亲朋好友离别;可以写一个地方,比如写与故乡离别;可以写一段时光,比如写与少年时代离别;还可以写与孤独离别,与失败离别,过往的生活离别……至于表达的感情,除了惜别以外,你可以有一点豪迈,有一点无奈,一丝洒脱,一份期待……,《送友人》这首诗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这也在暗示考生写作时可以考虑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内心的成长,生命的蜕变,都能在此题目下尽情抒写。第二,选材要新,切忌陈词滥调。如果写记叙文,应该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达情感。可选择那些“新奇特”又能体现中心的材料,要避开那些大家都熟悉的初中生活情景(如操场、花园、小径,刻苦学习的同学、和蔼可亲的老师……考前复习的烦躁、苦闷,想要逃离时的不舍、激动……)。而要选那些别人感到陌生,你自己熟悉的人事物景,使之形成画面, 传递感情。能否运用更具体、更有代表性的事例与情节来表达思想就成了区分优秀作文与普通作文的重要标志。擅长写议论文的同学,应围绕中心论点,选择古今中外的事实和理论论据进行说理。第三,写法要新,切忌“老三段”。写记叙文,你要会编故事,来点倒叙插叙、以小见大、先扬后抑、对比衬托,最好写小小说;写议论文,你要会事例论证、比喻论证,来点排比、反问,最好写成议论性散文。总之,看了材料,读了题目,你首先想到的,别人也可能想到,你就不能写。如果你想作文脱颖而出,得高分,你最好独辟蹊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欲荐之为府吏。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大都,馆秘书卿泰不华家,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女一童留燕,怅怅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宋濂《王冕传》)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⑴执映长明灯读之    ⑵安阳韩性闻而

秘书卿泰不华家    ⑷公愚人哉

2.翻译下列句子。

⑴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⑵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

3.请逐条概述体现王冕特立独行的事件。

4.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会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由于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阿房宫赋(节选)

杜牧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①后人哀之;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③后人而复哀④后人也。

1.下列两句中的加粗划线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奈何取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A. 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 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 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 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2.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  ②南亩:泛指农田

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  ④呕哑:难听的音乐

⑤独夫:孤单的人     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

⑦楚人:指刘邦      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 ①④⑤⑦

B. ②③⑥⑧

C. ①③⑤③

D. ②④⑥⑦

3.对文中划线的四个“后人”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 ①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人;③是指唐以后的人。

C. 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

D. ①④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

4.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 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 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 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5.“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这三个“六国”所指是否相同,指的是什么意思?

6.《新唐书·杜牧传》评价杜牧“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请结合选段的议论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              融于一体。

2.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 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 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 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3.历代诗评家皆认为,此诗是陈与义学杜甫的成功之作。颔联尤为宏壮雄丽,请对颔联作简要的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不 识

(台湾)张晓风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爱了解,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述生平,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

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

然而,我真的明白父亲吗?我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小的时候,家里穷,除了过年,平时都没有肉吃。如果有客人来,就去熟肉铺子里切一点肉,偶尔有个挑担子卖花生米的人经过,我们小孩子就跟着那人走。没得吃,看看也是好的,我们就这样跟着跟着,一直走,都走到隔壁庄子去了,就是舍不得回头。”

那是我所知道的,他最早的童年故事。我有时忍不住,想掏把钱塞给那九十年前的馋嘴小男孩,想买一把花生米填填他的嘴……

我问我自己,你真的了解那小男孩吗?还是你只不过是在听故事?如果你不曾穷过饿过,那小男孩巴巴的眼神你又怎么读得懂呢?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他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

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

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

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目光炯炯的少年,我很想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爱怜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

然而,我真的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到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随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

我有点反感,为什么他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

“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属于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拟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

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

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佩服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地心悦诚服。

“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完全体会。

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热的尸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

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易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出慈柔之心,发誓从此不射猎。

父亲的性格如铁如钢,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

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理解吧?

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里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

蒲公英的绒球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一切就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大地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

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不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不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1.作者开头说“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①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

②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3.从全文来看,简要概括作者所写的父亲性格特点。

4.作者以“不识”为题,如果把题目改为“回忆父亲”好不好?试加以比较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①我国花卉栽培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花卉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被不断注入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不断融进文化与生活的内容,逐渐形成了极具东方神韵的花文化。

②中国人赏花讲究人花交感、心物相通,把花视为人的精神品格的化身。自古就有屈原滋兰九畹,陶渊明采菊东篱,李白醉卧花丛,陆游以梅言志,林逋以梅为妻,苏东坡“唯恐夜深花睡去”等佳话,有一种“为爱名花抵死狂”的味道。画家们画花,也不是简单的再现,他们追求的是情注丹青。他们的“画意”是由自然形态引发的一种艺术感受,是一种美的升华。欣赏他们的作品,能让人产生许多美妙的【A】遐想(联想),沉醉在浓郁芳馨的情韵之中。

③以梅花为例,苏东坡有诗云:“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开天下春。”崔道融也有诗云:“数萼初含雪,孤标画自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由于梅花能在春寒料峭时独放,夏秋时又【甲】果实累累,人们便以其高雅、刚毅、圣洁的“梅格”来比德、畅神,视梅花为“国魂”。由于人们爱梅花,梅文化也逐渐形成了。由最初的植梅、食梅、用梅,演变成艺梅、器梅、颂梅:由梅林、梅景而触发爱梅、赏梅,变成“梅痴”,进而把“梅品’’等同为“人品”。于是,梅花成了坚贞不屈的象征。历代梅文、梅诗、梅画等【B】层出不穷(络绎不绝)。文人墨客喜欢以梅为友,将梅列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首、岁寒三友(松、竹、梅)之一。

④本来花中“君子”只有梅、兰、竹、菊,但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为莲花争得了第五个君子的席位。周敦颐写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于是,莲花成了圣洁的象征。周敦颐被尊为莲花的守护神。

⑤其实,花文化并不全是由文人墨客们“创意”出来的。在民间,花文化也很流行,并融入传统的习俗中。

⑥比如石榴,因其多籽,送给新婚男女,可祝愿多子多孙。又因其花红似火,可寓意生活红红火火、事业兴旺发达。中国民间传统习俗中,在为人祝福、祝寿时常以牡丹、松柏、石榴寓“多福、多寿、多子”。

⑦芒种祭花神,在民间也一直流行。芒种为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提醒农民加紧田间耕作,否则将影响一年的收成。中国民间非常重视芒种祭祀花神。在这一天,人们一定要把各种花树用红带子系上以祭祀花神,【乙】(qí)   福迎祥。

⑧中国人对花的颜色也很【C】讲究(考究)。同样一种花,因颜色不同所表达的花意也不同。色彩艳丽的花卉大多用于喜庆场合,而白色的或全黄色的花卉适用于悲伤悼念的场合。

⑨红色的山茶花则是胜利之花,在胜利者凯旋之时向英雄献上一束火红的山茶花以表示祝贺。山茶花也是爱情花,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小伙子向姑娘求爱要送上一束红色的山茶花,若遭到拒绝还可以送上一束白茶花以示发问:“你为什么不爱我?”

⑩可以说,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花文化密不可分。花卉参与中国民间风俗的形成,极大地开拓和扩展了民俗的内容和范围,给人带来了很多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

(取材于青萍《花之美》)

1.给文中甲处的加点字注上拼音,根据乙处的拼音写出汉字。

2.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可以用其后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处是(   )

3.通过材料中对“梅文化”形成过程的介绍,可以看出“梅文化”的形成经历了①      、②      、③      三个阶段。

4.春节前夕,学校准备组织同学慰问老红军和抗日老战士。请结合材料内容及生活经验,选择一种花作为礼物送给老人们,你会选择哪种?请先写一段话,解释选择这种花的理由,再结合所选花的特点写一段祝福的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