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大众传媒主导的时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加速了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大众传媒主导的时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加速了艺术生产的通俗化进程。从诗歌到小说、由文学到电影、再从电影到电视、由电视到网络,文化媒体的更新换代带来的是人类艺术实践向着不断通俗化的方向行进。尽管美学家们曾为之担心,但艺术史的这种由“雅”向“俗”的转型事实上从来不是什么问题。在欧洲中世纪时,教会一度放松了要求音乐服务于宗教宣传的严格限制,重返市井世界和乡间集市的结果让音乐得到了飞跃式发展。作为纯艺术的莎士比亚戏剧最初只是供大众欣赏的东西,反之作为通俗文学的金庸小说则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经典。总体而言,不能不承认通俗性从来都是艺术精神的基本元素之一。

美学方面的考量表明,大众传媒产生的问题不在于通俗化,在于随传媒时代来临而形成的消费社会文化状况的变革。在消费主义的垂帘听政下,借通俗文化之名出现的“媚俗”与“恶俗”让当代艺术面目全非。所谓“媚俗”,按小说家昆德拉的解释,其实也就是审美主义的进一步的衍生,是诸如高明地玩弄漂亮的词藻和绝妙地讲究纯形式的效果等等。是将原本属于“将肉麻当有趣”的低级粗俗的东西,改头换面变成了一种冠冕堂皇的艺术风格。从而以这种方式让我们或者接受空洞无物的艺术赝品,或者欣赏信口雌黄的文化说教。“恶俗”则是指对被消费主义刺激得过度疲劳的欲望的最后挣扎,表现为对嗜血、残酷、疯狂的需要。无论是媚俗还是恶俗,它们都利用了艺术对于形式——感觉/身体——官能等方面的强调。媚俗是通过对审美形式的极端强化,去掉了其原本蕴含的语义维度的结果;恶俗则是利用艺术体验中的狂欢化精神,将其推向极端,以一种疯狂取代审美体验中的激情。

以此而言,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的问题与其说是“艺术消亡”,不如讲是“艺术被囚”。在消费主义的旗帜下,通俗文化已被媚俗文化与恶俗文化所把持。所谓的后现代艺术家是“不论什么废物都充当艺术作品”,结果是“不论什么艺术作品都被当作废物。”消费主义总是与图像文化联袂出击,无论是经济促销还是政治作秀,离开了艺术媒介无从谈起。从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到大大小小的歌舞晚会,艺术既无处不在又无处可觅。用尼采的话说,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对艺术谈论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正如他所指出的:“当批评家支配着剧场和音乐会,记者支配着学校,报刊支配着社会的时候,艺术就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美学批评则被当作维系虚荣、涣散、自私、原本可怜而绝无创造性的社团的纽带了。”这番批评虽然严厉,但也不能不承认十分中肯。事情的症结在于:消费主义让艺术剩下了华丽的躯壳,去除了它的灵魂。这让当今世界的画家或作家或音乐家等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写作?什么是艺术创作?

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将“艺术何为”的话题继续进行下去。“我不会给艺术下定义,而是要探寻它存在的理由。”泰戈尔的这句话道出了美学永远的使命。用桑塔格的话讲:“从现在起一直到我们意识的终结,我们都无法摆脱为艺术辩护的责任。我们顶多是不赞成这种或那种辩护的手段而已。”当代美学面临的一项基本工作,仍然是“必须尽一切可能,对现代艺术加以筛选,把那些真正对人类有益的艺术与那些对人类无益的艺术区别开来”。传媒时代艺术文化生产的一个严竣现象乃是缺乏“对真正的艺术和伪劣艺术作出区别”。而从美学上看,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把握“崇高之后”的艺术实践。

                                           (编改自徐岱《消费社会的艺术状况》)

1.对于“媚俗”与“恶俗”,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媚俗,是审美主义的进一步衍生,是高明地玩弄艺术技巧,将低俗变得冠冕堂皇。

B. 在消费主义的观念下,媚俗与恶俗借通俗文化之名,将当代艺术弄得面目仝非。

C. 恶俗利用艺术体验中的狂欢化精神,将审美形式推向极端,追求嗜血、残酷、疯狂。

D. 通俗文化已被媚俗文化与恶俗文化囚困住,这正是传媒时代审美文化的问题所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化媒体的更新换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都促使了人类的艺术实践不断向通俗化方向发展。

B. 尽管为之担忧,但美学家们不得不承认,由“雅”向“俗”转型是艺术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C. 大众传媒出现的媚俗、恶俗等问题,与通俗化无关,而在于传媒时代消费社会文化状况的变革。

D. 消费主义让艺术只剩下了华丽的躯壳,沦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却去除了它的灵魂与精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艺术只有为大众所接受,才能得以飞速发展并成为经典之作。

B. 当今社会,各类体育比赛、歌舞晚会,艺术性不强,但仍然体现了尊重艺术的价值追求。

C. 针对“艺术何为”,泰戈尔认为美学的使命是探寻艺术存在的理由,而不是给艺术下定义。

D. 去伪存真,是当代美学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传媒时代艺术文化生产面临的严峻考验。

 

1.C 2.B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于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答题关键词“媚俗”与“恶俗” “不符合文意”,选项中C项,错误,由原文“‘恶俗’则是指对被消费主义刺激得过度疲劳的欲望的最后挣扎,表现为对嗜血、残酷、疯狂的需要。”可以推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一个单元的新闻学下来了,你对新闻的写作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了吗?自己选题,就身边的热点问题作一报道。

 

查看答案

综合学习与探究

第六次应聘

一家通信公司的人事主管经常要到人才市场招聘人,他发现有一个人经常出现,那个人的态度是谦恭的,最后总是说:“我一直希望加盟你们公司。”可是,他只有大专文凭,而公司录用的是本科以上学历的人,自然他没有被录取的机会。到了第四次,主管就直言告诉他:“公司的录用标准其实是硕士生。”主管的意思很明白,让他不必向公司投递简历了。但他仍是说:“我一直希望加盟你们公司。”主管笑笑,不再理会他了。

有一次例会,主管偶尔谈起了这个应聘者。在座的总经理听了,问:“他真的是这么说的?”主管说:“是的,而且我记得他一共应聘了6次。”

6次的应聘档案放到了总经理的办公室,几个小时后,总经理决定:“破例录用这位应聘者。”

对于总经理的决定,人事主管一时想不通,按照公司录用标准,他连起码的资格也没有。但总经理拿出这位应聘者的所有简历,说:“第一次简历写的是中专,在机械厂当操作工。第二份简历上多了自考计算机专业在读。第三份简历上多了在计算机公司当送货员。第四份简历上多了电脑维修工作经验。而最后的第六份简历说明他已取得计算机专业本科文凭。”

总经理说:“我们难道不能从这六份简历中看出点什么。他一直在努力接近我们公司的用人标准,他一直把进入本公司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没有一个人能连续被拒绝五次后继续把应聘简历投来。他是如此信任我们,而我们对他漠然视之,这样的人我们不用,对公司来说真是一种损失。”

——选自2004.12.26《武汉晚报》

一个成功的记者,是会注意采访技巧的,其中之一是列好采访提纲。假如你是某报人才专栏的记者,准备采访这位成功的应聘者,你准备向他提出哪些问题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乌蓬摇梦到春江(节选)

当年,在青海戈壁滩竟日奔波时,被辉煌如火的大沙漠灼花了眼睛的我,曾经大发奇想:假如让富春江泻到这儿,那该多么好!

那时,我没有到过富春江,却千百次做过关于她的梦。郁达夫“屋住兰江梦亦香”的诗文和叶浅予墨韵淋漓的画卷,早把我对富春江的梦幻濡染得又浓又甜,那绿沉沉的甜梦中,总是悠荡着乡思绵绵的乌篷船。

我终于圆了梦。回浙江仅两年,两次遂了与她相亲的心愿。两次都是旱路走,水路归。这行程颇使人得其佳妙。

当你迂回山间不胜引颈张目之苦时,突然一条银练素带在前方闪闪烁烁,你兀的眼前一亮,倍觉这碧波粼粼的一江水鲜活可爱;待盼到日程,荡舟起桨开始真正的春江游时,这荡漾漫流的大水,更令你陶然如醉……

我始想,富春江俏,恐怕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从她与新安江、兰江的汇合处下行,越见委婉婀娜;行过淹没在水中的乌石滩,行至流急涡回的七里泷,富春江裙据一闪,又闪出个江中之江葫芦湾。葫芦湾清形毕肖一只毛茸茸嫩生生的青葫芦,壁立湾畔的奇岩崛石,似乎触手可及,掩映在老树青藤中的村舍农居,更添无限情趣。

我还想,富春江的娇,也在于它的色泽,那江水,活脱脱是天神地母拣尽翡翠绿玉铺就的。乌篷船行在江上,望两岸,只见千嶂染翠,峰峰岭岭都浓浓淡淡地绿进去;立在船头,看江山,水底天上的云絮,一朵朵一团团,俱是深深浅浅绿出来。

我再想,富春江的美,更在于它无与伦比的静。电站的建成,益发使江水浪敛波平。它虽然还是千里涧水汇清流,但那汇和流,仿佛是在水底暗处悄悄进行的,“临流鼓棹,帆飞若驰”的光景已不复见,那或顺流或逆行的千舟百舸,亦如动画一般悠悠来去。

奇山异水的富春江,钟灵毓秀,风物独绝,而七里泷碑文荟萃的严子陵钓鱼台,尤能偏现它扬古启今的魅力。

我又想,人们到这儿瞻仰、凭吊,大概不在乎已成百丈悬崖的钓台当年是否真能垂钓,而是表达对严子陵不慕富贵不媚皇亲的风骨的敬崇,对今之世风清新的呼唤吧。哦,钓台不仅是一处风景点,更是历史老人垂落在江边的一只巨手。

丰哉,富春江!乌篷摇梦梦越甜,惟愿年年得相见。

1.简要说明第1段、第2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2.按下面的语句形式,为第6段的结尾补写一句话,表达“山”“江”与“绿”的关系。(横线上所写的文字,力求简洁、有情趣)

3.作者在展示富春江的景致时,没有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根据文章的有关内容,概括说说作者描绘富春江的思路。

4.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这篇文章意境朦胧,看似游记,但没有记游;全文写的是美丽的梦境,是富春江上的乌篷船摇来的甜美的乡思梦。

B. 作者圆了游富春江的梦,但俏丽娇美的富春江,扬古启今的严子陵钓台又把作者引进“梦”中,令她陶然如醉。

C. “江中之江葫芦湾”的景致,突出了富春江的“俏”:纤秀的水道,碧嫩的江流,但见富春江的“豆蔻年华”。

D. 钓台“更是历史老人垂落在江边的一只巨手”与“掩映在老树青藤中的村舍农居”照应,将富春江的美定格在人文景观上。

E. “丰哉,富春江”,好一个“丰”——委婉婀娜的江流,莫道不销魂的绿色,无与伦比的幽静,独具魁力的钓台——包蕴其中。

 

查看答案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三个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0年1月9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1.最后一关,既然“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什么还说“几乎是从零开始”?

2.作者是如何说明“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的?

3.引用美国一家报纸的说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在哪儿?为什么这么说?

 

查看答案

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 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 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 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 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