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的许多作品那里得到印证,如《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关于古琴的起源,有“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既然传为先古圣贤所作,古琴理所当然地成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的工具。因此,其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特殊的意义。例如,古琴的形状以前宽后狭为标准,其实是象征尊卑的意涵。《风俗通》中记载了:“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说明了古琴最初的尺寸象征四时五行,到后来文王、武王加的二弦,则是有君臣之恩的意义在里面。至于古琴上的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另外,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所谓“焚香操琴”,对琴乐艺术的欣赏,讲究的是一种“净”与“静”的体现。古琴音乐之所以能够给予人们一种曲调高古的意境,这是因为古人对于弹琴的时机、心情、仪容以及气氛,甚至在对象的选择上,都是非常讲究的。有所谓“六忌、七不弹”之说。“六忌”是指大寒、大暑、大风、大雨、迅雷以及大雪六种天气气候,“七不弹”则是指:闻丧者、奏乐时、事冗时、不净身、衣冠不整、不焚香以及不遇知音等七种情况,都不是弹琴的好时机。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古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借,所以只要是违反了圣人与君子的风范,一律不准弹琴。班固在《白虎通》中记载:“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可见古琴又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因此,比起其他中国乐器,古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展现出君子修身养性的精神境界。

(选自中国国学网,有删改)

1.下列有关“古琴”的描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先秦时期,古琴除了作为雅乐出现在许多重大神圣的场合外,还被人们用来抒情咏怀,在民间流行,深受人们欢迎。

B.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古琴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

C. 古琴在中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关于谁最早制造了古琴这个问题,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许多说法也仅是传说而已。

D. 作为发扬先贤道德精神工具,古琴又被人们赋予许多特殊的含义,如其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古琴是遗存最为丰富的一种乐器。不仅有许多古琴精品传世,还有大量的琴谱、琴曲被保留了下来。

B. 古人对弹琴的各种条件及弹琴对象的选择十分讲究,这也是古琴音乐能让人感受到曲调高古的意境的原因。

C. 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因此,比其他中国器物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D. 古琴被认为有禁止淫邪以匡正人心的蕴含,是圣人治理国事的准则,它的地位是棋术、书法、绘画所不能比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中有许多诗歌内容涉及古琴,可见,在春秋时期或者更早,古琴就已经是一件受到人们欢迎的乐器。

B. 古琴在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特殊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如“文王、武王加二弦”之举赋予了古琴君臣之恩的含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则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等,这些在《风俗通》中都有记载。

C. 关于古琴演奏,古人有“六忌、七不弹”的说法,古人认为如果遇上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或者哪怕只是事务繁杂、衣冠不整都不是弹奏古琴的好时机。

D. 古琴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它与棋术、书法、绘画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1.B 2.C 3.B 【解析】试题分析: 1.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300 字的短文。

“我家宝贝正在参加××活动,麻烦给×号×××小朋友投一票”“这是同事家的娃,拜托 投一票,谢谢”“考验友情的时候到了,请给×号投票,不胜感激”……朋友圈中家长替孩子拉选票的大戏分分钟都在上演。被拉票者总会感到不胜其烦。然而碍于情分,大家往往连 什么活动都没搞清楚就投上了一票。

面对此类现象,有人说这是家长爱孩子的表现,有人说这是“绑架”友情,也有人说这样做 有失公平,还有人说这是利用媒体谋私利……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种深久的不安

乔叶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看见穿得很破的收废品的老人,骑着锈迹斑斑的三轮车,摇着牛 皮纸扎成的拨浪鼓,在繁华的大街上一脸灰尘,我就会觉得不安。看见卖水果的小贩,小心 地拎起一串葡萄,把那些裂了口的果子仔细地摘下,然后把它们最大最好的那一面朝外码 好,在薄暮里用芭蕉扇赶着聚拢过来的蚊蝇,我也会觉得不安。看见人力车夫坐在树阴下, 寂寞地抽着烟,眼神却毫不懈怠地关注着来来往往的人流,仿佛要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他们的 乘客,我还会觉得不安。

②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每月赚多少,有几个孩子,住在什么地方。除了从表象上对他 们的职业生活有一点认识,我对他们一无所知。可我就是无法抑制自己的这种不安。他们也 是有幸福的,我想。生意顺畅的时候,年节团聚的时候,雨天憩息在家里喝点小酒的时 候……我相信他们的快乐,也欣赏他们的享受,可我还是感到不安。而我不安的原因听起来 竟是这样矫情和可笑——因为我的物质生活比他们富足。

③精神生活充满了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是不能比较的。我知道,可物质生活上我确实比 他们富足。每当我掏出钱夹去消费时,就不由得会想到他们。一件专卖店里的名牌 T 恤,一 道豪华饭店里的特色佳肴,一辆已经在路边等候的帕萨特出租车……每当我把目光投向这些 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仿佛我在无形中欠了他们什么,而不能无所 顾忌地去花这些其实是自己一分一角挣来的钱。

④有很多人的物质生活都比他们好,也比我好,我知道。我只是平民百姓中的一分子。 然而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有三六九等。我不是最低的一等,也不是最高的一等。如果作为最 低等,我一定不会甘心。但是当我看到真的还有那么多人在我的界线之下生活时,我却无法 对自己理直气壮地说:“花自己的钱,想他们干什么,比你过得好的人多着呢!”

⑤似乎是有些神经,有些自作自受。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 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可细细想来,难道不是么?我的上几辈的亲人中谁 没有和他们一样在最狭窄的空间里挣扎过?谁不是和他们一样为了最基本的生计奉献着 自己最浓稠的汗水?他们中有多少人敢去翻看“梦特娇”的标价?有多少人摸过五星酒 店里的紫檀雕筷?有多少人会识别蓝鸟和奔驰的标志?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 怎么能够容许自己这么快就割断我和他们之间最本质的那种血脉关联?

⑥我做不到。鲁迅说过,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而我已经看 到有太多的人正在奢侈和放纵中苟活着。我不想这样。我常常会问自己:有必要穿这么 好的衣服么?有必要吃这么贵的菜么?有必要坐这么好的车么?答案常常不是肯定的。 那么,我就会坚定地远离这些东西,去做一种最经济的选择。

⑦我不评价别人的消费。这是个性化的时代,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有权利 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只尽力来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的欲望随着时尚的标准而 高涨。仿佛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离那些底层的人们更远,同时也才能让心灵获得最质 朴的感知和最踏实的抚慰。

1.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每当“我”把目光投向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主要是因为“我”挣钱 比“他们”容易。

B. “我”对不甘心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人们既抱有同情,又对他们表达了敬意,表现出一位知识分 子的可贵良知。

C. 作为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耳闻目睹过农村人挣扎求生的艰难,“我”对社会底层劳动者有一种 天然的亲近感。

D. “我”不评价别人的消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我”还是想通过本文去影响 人们的消费观。

E. 看到那些底层劳动者物质生活没有“我”富足就感到不安,在有些人看来,这种解释是十分矫 情和可笑的。

2.①段连续描写三种不同人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3.第⑤段中作者说: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 上才拥有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联系现实,谈谈本文第⑥段所引用的鲁迅的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 侈,发展不是放纵的现实意义。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 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紧扣 “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建都南京 以前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如今英 雄已经无处寻觅的语句

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

(4)《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 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5)《滕王阁序》“_____________两句,动静结合,声色结合,描绘出晚霞之中一幅绝美的秋江暮色图,成为千古绝唱。

(6)《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提出写作《史记》的目的是:___________ , _________ ,成一家之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矼,唐丞相知古后也。绍兴元年,会星变,矼力言大臣黜陟不公,所以致异。上识其忠,擢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内侍李廙饮韩世忠家,刃伤弓匠,事下廷尉。矼言:“内侍出入宫禁,而狠戾发于杯酒,乃至如此,岂得不过为之虑?建炎诏令内侍不得交通主兵官及预朝政,违者处以军法,乞申严其禁。"于是廙杖脊配琼州。刘豫挟金人入寇,宰相赵鼎决亲征之议,矼请扈从,因命督江上诸军。时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大将权均势敌,又怀私隙,莫肯协心。矼首至光世军中,谕之曰:“贼众我寡,合力犹惧不支,况军自为心,将何以战?为诸公计,当思为国雪耻,释去私隙,不独有利于国,亦将有利其身。”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上至平江,魏良臣、王绘使金回,约再遣使,且有恐迫语。矼请罢“讲和”二字,饬厉诸将,力图攻取。会金屡败遁去,使亦不遣。八年,金使入境,命矼充馆伴使,矼言:“顷任御史,尝论和议之非,今难以专论。”秦桧召矼至都堂,问其所以不主和之意,矼具陈敌情难保,桧谕之曰:“公以智料敌,桧以诚待敌。”矼曰:“相公固以诚待敌,第恐敌人不以诚待相公耳。”桧不能屈,乃改命吴表臣。诏金使入境,欲屈己就和,令侍从、台谏条奏来上。矼言:“贼豫为金人所立,为之北面,陛下承祖宗基业,天命所归,何藉于金国乎?陛下既欲为亲少屈,更愿审思天下治乱之机,酌之群情,择其经久可行者行之。搢绅与万民一体,大将与三军一体,今陛下询于搢绅,民情大可见矣。欲望速召大将,详加访问,以塞他日意外之忧。大将以为不可,则其气益坚,何忧此敌。’’未几,丁父忧。免丧,除集英殿修撰、知宣州,不就。改提举太平兴国宫,自是奉祠,凡四任。丁内艰以卒。

(《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五·魏矼传》,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

B. 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

C. 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

D. 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黜陟,指官吏的降免或升迁。古代“擢”“迁”表示晋升官职,“谪”“左迁’’表示贬官。

B. 扈从,皇帝出巡时的护驾侍从人员,此指宰相赵鼎主张亲征,魏矼请求跟随皇帝前往。

C. 北面,方位词,指面朝北方。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面向北方,表示臣服。

D. 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丁艰”即“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须停职守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矼忧心朝政,主张严明法纪。发生星变时,他趁机进言,指出官吏任用制度上的过失;当内侍李廙犯法时,他力主严加惩戒。

B. 魏矼有大局观念,能团结人心。刘豫入侵时,他亲自到军中说服刘光世放下私仇为国雪耻,此举使韩世忠、张俊感动并协同作战。

C. 魏矼忠心耿耿,反对讲和。面对金人的胁迫,他请求皇上激励众将再战;当秦桧希望说服他时,他加以拒绝,指出秦桧之失。

D. 魏矼言辞犀利,见识超人。他认为皇上承袭祖业,不需要依靠金国,应该顺应民意,考虑长远,了解民情,坚定军心,以与敌人对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建炎诏令内侍不得交通主兵官及预朝政,违者处以军法,乞申严其禁。

(2)陛下既欲为亲少屈,更愿审思天下治乱之机,酌之群情,择其经久可行者行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开车会成为穷人的标志吗

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 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走进富人区, 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 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 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

《经济学人》曾提纲挈领地展望了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仅 2012 一年,就增加了 6000 余万辆新车。预计到 2020 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毫无疑 问,汽车,是世界经济的命脉。

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 顶,甚至有可能下降。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汽车旅行里程在 2004 年触顶,自 2007 年经 济危机前开始下降。

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 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在发达国家,婴儿潮一代的前锋,即 1945 年出生的人,大 部分都开车的。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照。 美国 60—64 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这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这代人是最 痴迷汽车的一代。他们年轻时,汽车象征着自由、财富、美国梦。汽车难以和他们的生命分 开。然而,他们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英国一 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 30%。在 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大家买了车,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 里,偶尔才用。2001—2009 年间,美国 18—34 岁年龄段年收入 7 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 使用增长了 100%。当然,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在英国,六分之一 的零售是在网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国 18—34 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年轻人越来越把汽车当成日常工具,而不是什么 “美国梦”的象征,不是非追不可的时髦。

另一个潮流,则是城市化。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刚富起来的中高产阶层是汽车的主 要消费者。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最依赖汽车,城市则更靠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据估计, 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从 2010 年的 77%上升到 2050 年的 86%。这意味着,将把 快 10%的发达国家人口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1 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 20 世纪不同。汽车在 20 世纪的城市化 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战后的美国,其城市的发展围绕着汽车来演绎,城市化变成了郊区化 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市区空洞化——贫困、高犯罪率和破败的学区,形成难 以根治的“城市病”。为汽车服务的高速公路,则成为基础设施的骨干,使白领阶层得以在 郊区的“睡城”和都市的办公室之间每日远距离通勤,最终导致公路不堪重负,严重拥堵。这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面临这些挑战,欧洲城市首先开始了去汽车化的进程。哥本哈根等城市,大力扩张自 行车道,强化公交体系,同时减少停车位,增加停车费。伦敦等城市以不同的形式征收拥堵 费。美国也在讨论类似的计划。这次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清晰地显示了郊区化的没落和 城市的复兴。

有观察家指出,有钱人开始返回城市。他们对开车感到厌烦,希望在工作地点附近居 住。如果这样的潮流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 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1.关于“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这种说法的依据,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发达国家,汽车消费是最大开支之一,但经济危机导致这些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 至可能下降.

B. 开车的老年人的人数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是最高的,但是,这个时代的主体却并不是老年人.

C. 在发达国家,最依赖汽车的是农村,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正在增加,将会让发达国家 的人口越来越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D. 公共交通的发达和网络的流行使得新一代只是在较少的时间里才偶尔用一用汽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汽车曾经在城市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汽车的优势越来越受到 各种因素的限制,这在美国体现得尤其典型.

B. 现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主体不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这两种国家 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刚好出现相反的趋势.

C. 自由.财富.美国梦,这些意义曾经集中体现在对汽车的痴迷上,而对于现在的美国年轻人来 说,汽车已经越来越只是日常工具.

D. 2012 年,全世界增加了 6000 余万辆新车,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3.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发达国家,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使得公路严 重拥堵,反而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B. 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城市房价上涨,这就可能会把穷人从城市里挤 走,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会成为可能了.

C. 强化城市公交体系,采取限制汽车使用的种种措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去汽车化的 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D. 21世纪,汽车在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再扮演核心的角色,有钱人正在开始返回城市,美 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就是很好的证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