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砍斫(zhuó) 畜积(xù) 殆...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zhuó)   积(xù)     (tài)   舐痔(shì zhì)

B. 裂(guī)    厨(páo)    (yù)    (shì)

C. 水(liáo)   (sì)     (dí)    (guǒ)

D. (xiào)   (jù)     (dá)    (lóu)

 

D 【解析】试题分析:A项,“殆”应读“dài”;B项,“龟”应读“jūn”;C项,“潦”应读“lǎo”。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每个人都有梦想,对人生、对未来充满期许,但面对竞争、压力、挫折、失败,有人也许会丧失信心、涣散斗志,从而畏缩不前、消极萎靡,愿景就此“夭折”,梦想从此“凋零”。但古往今来也有许多古圣先贤、仁人志士为了让梦想开花,或忍辱负重,或至死不渝,或披肝沥胆,或以死明志,或百折不挠,或屡败屡战,或风餐露宿,或幕天席地,或数十年如一日,或行程数千里……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何感想?请选定一个角度,明确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查看答案

仿照画线句,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读《孟子》的寓言,须知道故事是“宾”,寓意才是“主”。孟子讲偷鸡者的故事,不是讽刺小偷,而是讽刺那些知错不改的人;讲齐人在坟场乞讨的故事,_____,______;讲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

注①不处:不接受。②一介:一点点小东西。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②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民时                      夺:夺取。

B. 百里而可以王                方:方圆。

C. 壮者以暇日其孝悌忠信          修:学习。

D. 王往而之                      征:征讨。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采用问答的形式,梁惠王问孟子怎样才能够替死者报仇雪耻,引起孟子施行仁政的劝谏。

B. 晋国到了梁惠王时期,国力强盛,但是,也多次打过败仗,梁惠王并为此失去了大儿子。

C. 孟子在这里阐述的“仁政”主要是减少刑罚,薄赋税,促农耕,在闲暇时期,教以孝悌忠信的思想。

D. 孟子认为只要施行“仁政”,在别的国家“陷溺其民”时,梁惠王征伐,就没有与之匹敌的。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2)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六年,赵衰成子、栾贞子、咎季子犯、霍伯皆卒。赵盾代赵衰执政。

七年八月,襄公卒。太子夷皋少,晋人以难故,欲立长君。赵盾曰:“立襄公弟雍好善而长先君爱之且近于秦秦故好也善则固事长则顺奉爱则孝结旧好则安。”贾季曰:“不如其弟乐。辰嬴嬖于二君,立其子,民必安之。”赵盾曰:“辰嬴贱,班在九人下,其子何震之有!且为二君嬖,淫也。为先君子,不能求大而出在小国,僻也。母淫子僻,无威;陈小而远,无援。将何可乎!”使士会如秦迎公子雍。贾季亦使人召公子乐于陈。赵盾废贾季,以其杀阳处父。十月,葬襄公。十一月,贾季奔翟。是岁,秦穆公亦卒。

灵公元年四月,秦康公曰:“昔文公之入也无卫,故有吕、郤之患。”乃多与公子雍卫。太子母缪嬴日夜抱太子以号泣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適而外求君,将安置此?”出朝,则抱以适赵盾所,顿首曰:“先君奉此子而属之子,曰‘此子材,吾受其赐;不材,吾怨子’。今君卒,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赵盾与诸大夫皆患缪嬴,且畏诛,乃背所迎而立太子夷皋,是为灵公。发兵以距秦送公子雍者。赵盾为将,往击秦,败之令狐。先蔑、随会亡奔秦。秋,齐、宋、卫、郑、曹、君皆会赵盾,盟于扈,以灵公初立故也。

四年,伐秦,取少梁。秦亦取晋之殽。

六年,秦康公伐晋,取羁马。晋侯怒,使赵盾、赵穿、郤缺击秦,大战河曲,赵穿最有功。

七年,晋六卿患随会之在秦,常为晋乱,乃详令魏寿馀反晋降秦。秦使随会之魏,因执会以归晋。

八年,周顷王崩,公卿争权,故不赴。晋使赵盾以车八百乘平周乱而立匡王。是年,楚庄王初即位。十二年,齐人弑其君懿公。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辰嬴于二君                          嬖:宠爱

B.辰嬴贱,在九人下                    班:次序,位次

C.舍適而外求君,将安                置:弃置,放弃

D.乃令魏寿馀反晋降秦                  详:通“佯”,假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子何震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

B.可乎                                 以知燕王

C.赵盾废贾季,其杀阳处父                 所谓华山洞者,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背所迎而立太子夷皋                     事所以不成者,欲以生劫之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立襄公弟/雍好善/而长先君/爱之且近于秦/秦故好也/立善则固/事长则顺/奉爱则孝/结旧好则安

B.立襄公弟雍/好善而长/先君爱之/且近于秦/秦故好也/立善则固/事长则顺/奉爱则孝/结旧好则安

C.立襄公弟雍/好善而长先君/爱之且近于秦/秦故好也/立善则固事/长则顺奉/则孝结旧/好则安

D.立襄公弟/雍好善而长先君/爱之且近于秦/秦故好也立善/则固事长/则顺秦爱/则孝结旧/好则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襄公死后,关于拥立谁做国君一事,大臣们意见不一致,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晋国因为多次遭遇灾难的缘故,想立年长的人做国君。

B.赵盾认为辰嬴地位低贱,她的儿子乐没有什么威望,同时公子乐出居在陈国这样的小国,距离晋国远,没有后援,就不赞成公子乐做国君。

C.太子夷皋的母亲抱着太子日日夜夜在赵盾家里哭泣,赵盾和各位大臣都顾忌缪嬴,也害怕被诛杀,只好拥立太子夷皋做了国君,这就是灵公。

D.为了拥立太子做国君,赵盾亲自带兵抵抗秦国护送公子雍的军队,取得了胜利,并和齐、宋、卫、郑、曹、许等国在扈邑签订盟约,稳定晋国。

5.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为先君子,不能求大而出在小国,僻也。(4分)

此子材,吾受其赐;不材,吾怨子。(3分)

秦使随会之魏,因执会以归晋。(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