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英国哲学家托马斯·布朗说:当...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英国哲学家托马斯·布朗说:当你嘲笑别人的缺陷时,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你内心嘲笑着你自己。

是的,我们留意一下就会发现,那些喜欢嘲笑别人的人,往往一辈子毫无建树;而那些被嘲笑的人,却往往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痛苦的泥淖里绽放绚丽的生命之花。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谢谢你曾嘲笑我 英国哲学家托马斯·布朗说:当你嘲笑别人的缺陷时,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你内心嘲笑着你自己。诚哉斯言!我们留意一下就会发现,那些喜欢嘲笑别人的人,往往一辈子毫无建树;而那些被嘲笑之人,却往往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痛苦的泥淖里开出夺目的人生之花。 影响全球华人的国学大师、耶鲁大学博士、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先生,在教学研究、写作、演讲、翻译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就。他的“哲学与人生”课在台湾大学开设17年以来,每堂课都座无虚席。2009年,他受央视邀请,在《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得到众多学者、大师的认同。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成就卓著的学者和演讲家,却曾饱受嘲弄与歧视。 小学时的傅佩荣有些调皮,常学别人口吃,却不料这个恶作剧导致他自己不能流畅地表达。九年的时间里,傅佩荣的口吃常常被人视为笑柄,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虽然他经多年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口吃,并成为众人敬仰的演说家,但是这段被人嘲笑的经历还是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一次,傅佩荣去赴一个访谈之约。那日,炎阳如火,但他仍坚持穿着笔挺的西服接受访谈。因场地未设麦克风,他就大声说话,甚至有些喊的意味。到后来,他的嗓子都哑了。众人深受感动,无不赞美傅佩荣为人谦逊,没有名人的架子。傅佩荣说:曾经口吃的痛苦经历令我对自己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我终生都不会嘲笑别人。因为我被人嘲笑过,知道被嘲笑的滋味,这使我自身没有优越感。二、我非常珍惜每一次说话的机会。因为我曾经不能流畅地说话,所以现在当有机会表达时,我会非常珍惜。 同样因为口吃受尽了嘲笑与讥讽的拜登,不仅被别人起了很多难听的外号,而且还被老师拒绝他参加学校早晨的自我介绍活动。他难过得落泪,觉得自己就像被戴了高帽子站在墙角受罚一样。悲痛往往催生动力,拜登决心一定要摘除这个命运强加给他的“紧箍咒”。他以极大的毅力坚持每天对着镜子朗诵大段大段的文章。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不但成功摘除了这个“紧箍咒”,而且也为他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演说家和领导者奠定了坚实的口才基础。 被人嘲笑是痛苦的,那些刺耳的嘲笑、无情的眼神,是一把把尖利的刀,深深刺进你的心。面对这把刀,傅佩荣和拜登都选择了奋起,“没有任何人规定我只能有这样的际遇,既然这样,那我为什么不改变它呢”?而那些嘲笑、讥讽甚至侮辱,其实都无须拔出,就让它们插在你的心上,然后忍住痛,跋涉!当你跋涉到一个高度的时候,你的热血就会变成一股烈焰,熔化那把尖刀。而那些曾经嘲笑你的人,早已渺小得挤不进你的视野,甚至匍匐在你的视野之下。 【解析】试题分析:人生中,谁也避免不了被人嘲笑的遭遇,而我们又常常不自觉地沦为嘲笑他人的人。被人嘲笑是痛苦的,那些刺耳的嘲笑、无情的眼神,是一把把尖利的刀,深深刺进人心。然而,你无须拔出,就让它们插在你的心上,然后忍住痛,跋涉!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论述性的材料的中心词是“嘲笑”。根据材料的立意,写作的角度至少有三种: (1)着眼于嘲笑者立意:从心理、道德、发展等角度,阐述“嘲笑”别人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 (2)着眼于被嘲笑者立意:立足于怎样正确对待“嘲笑”,在“嘲笑”中走向辉煌。 (3)着眼于“嘲笑”立意:发掘嘲笑者的心理背景,从自身、别人、社会生活等方面,阐述嘲笑者带来的危害,倡导包容、宽和的阳光心态,开创和谐、向上的人际关系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提供的语境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语句。

幸福是一个万花筒,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种幸福观。有人将锦衣玉食、宝马香车理解为幸福,有人却__;有人_________,有人却认为安居乐业、淡泊宁静就是幸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话,回答问题。

子禽问老师墨子:“您觉得话多说些好呢,还是少说些为好?”墨子沉吟半刻,然后答道:“池塘里的青蛙,整日整夜叫个不停,自己落得口干舌燥,却没有谁理会它,欣赏它。可是雄鸡只要天亮之前叫两三声,人们便应声而起。说话要学雄鸡而不要学青蛙。”

请简要概括墨子话中的两个意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历山之农者侵,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期年而让长。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器牢。仲尼叹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舜其信仁乎!乃躬藉处苦而民从之。故曰:圣人之德化乎!”

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

其人曰:“尧为天子。”“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今耕渔不争,陶器不窳,舜又何德而化?舜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楚人有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盾之说也。且舜救败,期年一过,三年已三过。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已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赏罚使天下必行之,令曰:‘中程者赏,弗中程者诛。’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舜犹不以此尧令从己,躬亲,不亦无术乎?且夫以身为苦而后化民者,尧、舜之所难也;处势而矫下者,庸主之所易也。将治天下,释庸主之所易,道尧、舜之所难,未可与为政也。”

(选自《韩非子·难一》)

注①甽(quǎn)亩正:田界不再被破坏侵占。甽,田边水沟。②坻(chí):水中高地。③窳(yǔ):器物粗糙,不坚实的样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历山之农者侵            畔:田界。

B. 楚人有盾与矛者    鬻:卖。

C. 且舜救败,期年一过    已:消除。

D. 舜犹不以此尧令从己    说:说法。

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属于韩非子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的观点的一项是(  )

①圣人明察在上位,将使天下无奸也 ②舜之救败也,则是尧有失也 ③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④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 ⑤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 ⑥舜犹不以此说尧令从己,乃躬亲,不亦无术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边打鱼的人争着在水中高地捕鱼,舜便去那里打鱼,一年之后,都让年长的人占水中高地。东夷制陶器的人制的陶器粗劣不结实,尧便去那里制陶器,一年之后,陶器制得很牢固。

B. 就像不可穿透的盾和什么都能穿透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一样,尧、舜两者不可能都得到肯定。

C. 要治理好国家,应该制定让天下一定实行的赏功罚过的规定。这样,天下事很快就可以解决了。

D. 准备去治理天下,却放弃平庸君主容易做到的事,而提倡尧舜很难做到的事,这种人是不可以和他一道治理国家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仲尼之圣尧奈何?

(2)贤舜,则去尧之明察;圣尧,则去舜之德化:不可两得也。

(3)令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臞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齐仇也,筑武宫。讴癸,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处女子之色,无于治      害:妨害。

B. 其身则可    体:实践。

C. 讴癸,行者止观    倡:倡导。

D. 王试其功    度:衡量。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B. 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C. 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D. 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3.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 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 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际的东西。

D. 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2)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郢人有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郢人有燕相国书者           遗:送给。

B. 云而过“举烛”    书:写。

C. 举烛者,明也    尚:崇尚。

D. 王大说,国以    治:治理。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2)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3.这个故事的寓意:___________。从中可归纳出一个成语: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