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捡烂纸的老头

汪曾祺

烤肉刘早就不卖烤肉了,不过虎坊桥一带的人都还叫他烤肉刘。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馆子,地方不小,东西实惠。卖大锅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较贵一点是黄焖羊肉,也就是块儿来钱一小碗,在后面做得了,用脸盆端出来,倒在几个深深的铁罐里,下面用微火煨着,倒总是温和的。有时也卖小勺炒菜:大葱炮羊肉、干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饭、馒头、芝麻烧饼、罗丝转;卖面条,浇炸酱、浇卤。夏天卖麻酱面。卖馅儿饼。烙饼的炉紧贴着门脸儿,一进门就听到饼铛里的油吱吱喳喳地响,饼香扑鼻,很诱人。

烤肉刘的买卖不错,一到饭口,尤其是中午,人总是满的。附近有几个小工厂,厂里没有食堂,烤肉刘就是他们的食堂。工人们都正在壮年,能吃,馅饼至少得来五个(半斤),一瓶啤酒,二两白的。女工们则多半是拿一个饭盒来,买馅饼,或炒豆腐、花卷,带到车间里去吃。有一些退休的职工,不爱吃家里的饭,爱上烤肉刘来吃“野食”,爱吃什么要点儿什么。有一个文质彬彬的主儿,原来当会计,他每天都到烤肉刘这儿来。他和家里人说定,每天两块钱的“挑费”①都扔在这儿。有一个煤站的副经理,现在也还参加劳动,手指甲缝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刘吃了十来年了。他来了,没座位,服务员即刻从后面把他们自己坐的凳子提出一张来,把他安排在一个旮旯里。有炮肉,他总是来一盘炮肉,仨烧饼,二两酒。给他炮的这一盘肉,够别人的两盘,因为烤肉刘指着他保证用煤。这些,都是老主顾。还有一些流动客人,东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庄的。大包小包,五颜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开怀喂奶。

有一个人是每天必到的,午晚两餐,都在这里。  这条街上的人都认识他,是个捡烂纸的。他穿得很破烂,总是一件油乎乎的烂棉袄,腰里系一根烂麻绳,没有衬衣。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好像是浅黄的。说不清有多大岁数,六十几?七十几?一嘴牙七长八短,残缺不全。你吃点儿软和的花卷、面条,不好么?不,他总是要三个烧饼,歪着脑袋努力地啃啮。烧饼吃完,站起身子,找一个别人用过的碗(他可不在乎这个),自言自语:“跟他们寻一口面汤。”喝了面汤:“回见!”没人理他,因为不知道他是向谁说的。

一天,他和几个小伙子一桌。一个小伙子看了他一眼,跟同伴小声说了句什么,他多了心:“你说谁哪?”小伙子没有理他,他放下烧饼,跑到店堂当间:“出来!出来!”这是要打架。北京人过去打架,都到当街去打,不在店铺里打,免得损坏人家的东西搅了人家的买卖。“出来!出来!”是叫阵。没人劝。压根儿就没人注意他。打架?这么个糟老头子?这老头可真是糟。从里糟到外。这几个小伙子,随便哪一个,出去一拳准把他揍趴下。小伙子们看看他,不理他。

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他会打架吗?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虚张声势?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有几天没看见捡烂纸的老头了,听煤站的副经理说,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发现了八千多块钱,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齐。

他攒下这些钱干什么?

【注】①挑费:京津冀方言,指家庭日常生活里的开支。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作品开头对回民馆子的菜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这是汪曾祺对平民美食的关注,是他的作品风格之一。

B. 和老头同桌吃饭的小伙子们嫌弃老头的邋遢,所以小声议论,但当老头出去约架的时候又觉得没面子所以没有“应战”。

C. 店里的流动客人来自四面八方,通过对男人和女人动作的细节描写,体现他们不拘小节,不讲文明的恶习。

D.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煤站副经理来店里,服务员热情安排座位,上菜比别人分量大等细节的刻画,揭示了讽刺当时社会以权谋私的社会现实的主题。

2.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有人批评汪曾祺模仿痕迹重,老头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十分相似,你同意这种批评吗?请结合文本分析

 

1.ABCDE 2.①烤肉刘既是饭馆的经营者,也是饭馆的代称,饭馆是主人公老头出现的场所,介绍烤肉刘是为了主人公的出场做铺垫。②饭馆不仅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也是社会背景的缩影,是社会环境描写。③饭馆中的各色人物对老头的漠视,揭示了本文的呼吁关注关心周围小人物的主题。 3.①介绍了饭馆里的老主顾和流动客人。老主顾都是附近的工人,周围的人都把这里当作食堂,彼此关系紧密;流动客人来自四面八方,在饭馆里自在用餐。②这些次要人物的描写,为老头出场做铺垫。③这些顾客大多彼此熟悉,每天都能见到老头,却对他漠视冷淡,视而不见。从人们的态度折射出社会的冷漠。 4.观点一:同意批评。①出场环境都是饭馆或者酒馆,都是被人轻视漠视的人物,特点都是迂腐,都是社会底层人物,体现的都是对社会冷漠的批判。②孔乙己的形象有时间上的纵向发展,相对来说老头的形象单一,结局交待的模糊不清,批判力度不如《孔乙己》。观点二:不同意。① 老头是底层劳动人民,他又老又丑,衣着老旧,邋遢,但却敏感自尊,并不缺钱。他渴望的是别人的关注,来小饭馆吃饭也是为了得到一丝温暖。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唤人们关注那些生活在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理解和同情。②孔乙己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他迂腐可笑,穷困潦倒甚至去偷,他在酒店里得到的是人们的嘲笑,体现的是对吃人的封建文化教育和害人无数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无情的揭露。 【解析】(1)试题分析:B文本中没有“嫌弃邋遢”的暗示。C主要是为了说明老头出现的场合是一个下层人吃饭的小馆子。D主题是人们的冷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词的文化品格

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是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是就其形式立名。至于“曲子词”、“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日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迭意。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1.下面不属于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特点的一项是

A. 词在早期是与燕乐相配的歌词,燕乐对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形成了影响。

B. 词的句法参差,词牌丰富,能够较少顾忌地表现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

C. “词为艳科”,在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方面,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

D. 受听众影响,词的语言向俚俗靠拢,语句浅显易懂,有一定程度的口语化。

2.下面关于诗与词不同特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诗的句式较为整齐,而词的句式变化错落,适于倚声弦歌与抒发复杂的情感。

B. 诗的语言晦涩艰深,而词较为浅显易懂,既能满足文人的欣赏,又能娱悦听众。

C.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是说诗长于反映社会生活,词善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

D.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之说,表明诗和词在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方面存在不同。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亡,然后词作,”词被称“诗余”,并不是说诗的发展,到了宋代便开始消亡。

B. 词的音乐属性,影响了词的创作方式和接受方式,是词形成市井文化品格的基础。

C. 由于词具有市井文化品格,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这就决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

D. 词在咏史言志时,也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其表现情感相对于诗更深沉幽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距离

岸与岸没多少距离,只要有船

或者飞机,或者翅膀…… 

五洲四海也只是小小寰球

山与山并没有多远,只要有车

或者索道,或者脚步…… 

地球已是一个村落

人与人也不隔肚皮,只要有心

或者目光,或者肝胆…… 

都是最应懂得宽容的灵长

读了这首诗,你有何感想?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观点,展开联想。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也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早在南宋时期,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就曾赞美元宵节时民间艺人通宵达旦舞鱼龙灯的盛况。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古人迷信鲤有“神性”,因而膜拜崇敬。鱼龙舞之所以能够成为古代节日的重要表演风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念可以追溯至六千年前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上生动的鱼纹据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又发展成为以鱼为图腾的原始巫术舞蹈。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今日亲聆诸位先贤的高论,真是茅塞顿开。

B. 我们荣幸地莅临母校参加校庆活动,真是感慨万千。

C. 明天我准时到府上拜望,请务必在家恭候。

D. 令尊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真令人钦敬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一句是(  )

A. 如何拍出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本土特色的影片,这是摆在中国导演面前共同的难题。

B.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立时代潮头,引领“中国号”巨轮向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彼岸奋勇前行。

C. “二孩政策”自201611日起完全放开后,广大民众对这项国策很冷静,并没有扎堆生孩子的现象出现。

D. 战国时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不仅对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个人的成长更具有启示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