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光优美,民...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光优美,民风淳朴,如世外桃源般令人神往,而那里独具地方特色的端午活动、对歌习俗更是如磁石般吸引着中外游客。

B. 苏轼历经仕途坎坷,却始终能以旷达之心消解现实痛苦,他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正是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的真实写照。

C. “顺民”林冲面对高太尉的陷害,从“一忍再忍”到“手刃仇敌”的遭遇堪称《水浒传》里“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典型形象。

D. 班会上,面对同学们对自己的批评,王老师表示欣慰,并对大家的诚意予以肯定,希望大家互励共勉,齐创佳绩。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B项,“他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正是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的真实写照”主客体颠倒,应该是“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正是他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C项,搭配不当。句子主干为“遭遇堪称典型形象”。D项,有歧义。“自己”指代不明。可以指“同学们”,也可以指“王老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两句是:“__________。” 

(2) 《赤壁赋》中苏轼从视听两面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通过细节摹写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人们行路之难的句子是“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下列对第一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好汉,山城高耸。

B. 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C. 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D. “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庄子•秋水》中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E. 本诗城砖顿挫,有跌宕之致。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2.《泊岳阳楼下》与《登岳阳楼》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宗昌,字长倩,号鹤龄。天启壬戌(1622)进士,授雄县知县。雄多中涓戚党,横于乡里。宗昌下车,悉置诸理。调清苑令,值魏阉势盛,生祠遍三辅,讫终任,清苑独无祠。

崇祯改元,为御史,初奏事有劾逆阉余孽暨温体仁诬朝臣结党疏。后,周延儒朋比冯铨谋入政府宗昌发之复有贪秽无行疏时上方向延儒怒不测会以大庆免中外咋舌延儒既入相出宗昌按楚。

壬午、甲申间,邑再困于兵,宗昌身先登陴,出家资充饷,为戚友倡。子基中流矢死,妇周氏及三妾殉之,置弗顾,城卒以全。

(同治《即墨县志》卷九)

黄宗昌,字长倩,即墨人,天启二年进士。祟祯初,为御史,请斥矫旨伪官,言:“先帝宾天在八月二十三日。三殿叙功止先一日,正当帝疾大渐之时,岂能安闲出诏?凡加衔进秩,皆魏氏官也。”得旨:“汰叙功冒滥者。”宗昌争曰:“臣所纠乃矫旨,非冒滥也。冒滥犹可容,矫旨不可贷。”遂列上黄克缵、范济世、霍维华、邵辅忠、吕纯如等六十一人,乞罢免。帝以列名多,不听。寻劾周延儒贪秽数事。帝怒,停俸半年。既而劾体仁,不纳。

二年冬,巡按湖广。岷王禋洪为校尉侍圣及善化王长子企鋀等所弑,参政龚承荐等不以实闻,狱不决者久之。宗昌至,群奸始伏辜。帝责问前诸臣失出罪,宗昌纠承荐等。时体仁、延儒皆以入阁,而永光意忌,以为不先劾承荐也。镌宗昌四级,宗昌遂归。

十五年,即墨被兵,宗昌率乡人拒守,城全。仲子基中流矢死,其妻周氏及三亲郭氏、二刘氏殉之,谓之“一门五烈”。

(《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延儒朋比冯铨谋入政府/宗昌发之复有贪秽/无行疏/时上方向/延儒怒不测/会以大庆免/中外咋舌/延儒既入相/出宗昌按楚

B. 周延儒朋比冯铨谋入政府/宗昌发之/复有贪秽无行疏/时上方向/延儒怒不测/会以大庆免/中外咋舌/延儒既入相/出宗昌按楚

C. 周延儒朋比冯铨谋入政府/宗昌发之/复有贪秽无行疏/时上方向延儒/怒不测/会以大庆免/中外咋舌/延儒既入相/出宗昌按楚

D. 周延儒朋比冯铨谋入政府/宗昌发之复有贪秽/无行疏/时上方向延儒/怒不测/会以大庆免/中外咋舌/延儒既入相/出宗昌按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涓是指在内主知洁清洒扫之事的亲近之臣,后世一般用作宦官之代称。

B. 生祠是指为活着的人祠庙,而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C. 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而新皇帝即位时颁布年号则成为建元。

D. 宾天为委婉语,为帝王之死,其典故出于黄帝,相传黄帝最后乘龙返回天界离开人间,称“龙驭宾天”,亦可泛指尊者之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宗昌在崇祯初连上奏疏,劾贪官污吏,如其弹劾礼部侍郎周延儒等贪赃枉法,但冲撞了皇家的大庆,最后周延儒等人仅被罚俸半年了事。

B. 黄宗昌巡按湖广期间,秉公办事,并在皇帝面前检举办案失职的龚承荐,得罪了周延儒、王永光等权臣,他被官降四级,于是弃官回家。

C. 黄宗昌面对外敌,身先士卒,率领乡人抵御清兵,最终守住城池。他的儿子黄基以及黄基的妻子和三个妾都中流矢身亡了,百姓称之为“一门五烈”。

D. 《即墨县志》和《明史》虽然记载的关于黄宗昌的事迹略有不同,但都表现了他忠君爱民、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品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调清苑令,值魏阉势盛,生祠遍三辅,讫终任,清苑独无祠。

(2)臣所纠乃矫旨,非冒滥也。冒滥犹可容,矫旨不可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夏日里那一片荫凉

王政

乡村人家的房前屋后总是长满了树,把村子遮掩在浓密的树荫里,像村子的衣裳。炎炎夏日,浓密的树荫洒下一片片阴凉,乡村的夏天便有了一种天然的凉爽。

乡村的日子里填满了辛苦,农事劳作几乎不避风雨烈日。夏收便是最典型的烈日下的劳作。空阔的麦田里,金色的麦浪涌动着丰收的喜乐,也散发着令人生畏的火辣和酷热。但是,麦熟不等人,头顶的太阳如大火球般洒下利刃一样刺目耀眼的光茫,人们依然要下地割麦。上中学时夏天就跟着大人们夏收劳动,每当割麦割得腰酸臂软、满头是汗时就想,麦地边要是有一颗树多好。困乏了到树下小憩片刻,享受一下树荫的清凉,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事实上,有时候也会不堪酷热劳累,不顾大人的责怪,放下手里的镰刀,跑到离麦地稍远的河边或土崖下有树的地方去歇息。坐在树荫里,沐浴着在汗水中渴盼而来的阴凉,那种浑身的凉爽和快意,真是舒坦得无法形容,也加深了我对树下阴凉的留恋和期待,我甚至为人们不在地头栽树而深感不解。一次农闲时,和母亲一起清理地边的杂草刺棘,看见草丛里有一棵自然生长出来的幼小的椿树,我欣喜地告诉了母亲,并提议把椿树留下,不要和杂草一块清理掉。这种树在故乡野生的很多,长得也快,所以,我算计着不几年地边这棵小椿树就能长大,长出繁枝,在夏日里给在地里劳动的我们撑起一片可以休憩的阴凉。母亲却说,不行的,地边上不能有树,不然树荫遮住阳光,会影响庄稼生长。那棵让我期待阴凉的小树最终还是被母亲连同杂草一起清理了。这也使我深深感到,夏日的阴凉固然是好,但是,和所有美好的东西一样,要拥有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麦子收回来晾晒时就不一样了。人们把新打的麦子在地上撒开摊薄,让太阳一览无余地暴晒着,人坐在麦场边上那棵柿树的阴凉里。那是一棵很大的柿子树,仅暴露在地面上错综盘缠的树根就有一片席子那么大,浓密的树冠足够有一栋房子那么高大,洒下的阴凉就可想而知了。偌大的麦场空空旷旷,就场边这么一颗大树。这个时候,麦子都收完了,大家刚从紧张劳累的夏收中解脱出来,晒麦就可以悠闲一点了。头顶着厚厚的树荫,或拉闲话,或在地上画几个方格,拿几根柴棍,盘起腿来做游戏,或铺个装麦子的袋子席地而睡,有的还端一壶茶水,边说话边品茶,只是隔一会儿起身去用木耙翻搅一下麦子。妇女们则边说话边纳鞋底,孩子们更不知困乏,也围拢在大人身边,追逐撵打,玩闹嬉戏。有时候,大人也会让玩耍的孩子去搅一下麦子。满场的麦子,搅起来要有章法,不能东一耙子西一耙子,而是从一个边角处开始,一耙一耙挨着搅。我就是那时候学会搅麦晒麦的。一场麦搅下来,就被火一样的太阳晒的满头是水,扔下耙子就往树荫底下跑,也更加感到树下阴凉的美好。

老家的屋舍都是瓦房,而且前后开门。夏天里前后门都开着,风从屋子里穿过,清爽而又凉快,但是人们似乎更喜欢树荫下的凉爽。正午时分即便不下地干活,左邻右舍,也喜欢坐在村边的树荫下天南海北地扯闲话、说笑话。女人们也喜欢把针线活儿拿来坐在树底下做。记忆中,母亲就常常把过冬的棉衣棉被拆洗了,放在院子里的树荫下去做。午后的太阳把门口重重叠叠的树影拉得长长的,洒下满院子的阴凉。母亲就在这大片的阴凉里,铺一张竹席,把棉衣棉被铺在上面,一针一线地缝啊纳啊。有时是一个人做,有时还约了邻家的女人一起做,有时是母亲纳棉衣,邻居的女人拿着鞋袜之类的小件,和母亲一块坐在席子上,一边说着闲话,一边飞针走线。农家的日子大多都是琐碎而单调的,甚至有些苦涩和无奈。但是,在那一片片树下的阴凉里,在乡亲们那轻松地言笑里,在母亲那轻轻地针线里,我觉得,一切的单调、琐碎和苦涩,甚至劳累和烦恼,都被那大片大片的阴凉吸收了、融化了、遮盖了,留下的都是轻松和美好。

夏天的乡村,除了房舍里,过了正午那一时半刻,麦垛旁、屋檐下、土崖边,到处都是阴凉,但是,在我的印象里,只有长在麦场边、田野里、院门口这些地方的大树给人的阴凉最是凉爽。在这些地方,没有麦垛里积蓄的闷热气息的影响,没有屋墙和崖壁的遮拦,树荫洒下的阴凉不但更纯粹,而且空气通畅,时有轻风拂过,更加为那一片阴凉锦上添花。这样的凉爽是自然的、淳朴的,所以,在夏日里,坐在空调房里,看见外面浓浓的树荫和树荫下那厚厚的清凉,我总会想起在故乡的树荫下乘凉的情景,想起在田间劳动时渴盼着有一片树荫让我小憩的心情。甚至想着像古诗写的那样“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或者像一个放牛童子那样,“童子柳荫正眠着,一牛吃过柳荫西。”然而,时过境迁,不要说在树下的阴凉里美美地睡一觉,连轻松地在树荫下乘凉的机会也极少。

夏日里那一片树下的阴凉只能永远地洒在我的记忆里,洒在我心里了。

(选自《光明网·文荟频道》)

1.作者多次写到了夏天的太阳。太阳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3.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情节和文本具体谈一谈。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表面写“夏日里那一片荫凉”,实际上处处在写乡村生活,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幅真实的乡村生活图景。

B. 文章结尾处两句古诗的引用,写出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怀念,也反映出了作者对当前城市生活的厌恶。

C. 文中多次写到母亲和“邻家女人”的日常生活,既表现了她们勤劳乐观的品格,也反映了作者对她们深挚的情感。

D. 作者对荫凉的特殊情感来源于它能为夏日乡村劳作的人们提供庇护,尤其是能为他带来凉爽和惬意。

E. 本文语言朴实无华,行文简练晓畅,字里行间却饱含真挚情感,符合一般乡土题材文学作品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师的老师——被遗忘的漫画家张光宇

陈一鸣

张光宇,1900年生于江苏无锡,祖辈世代行医。家中笼罩着生老病死的抑郁空气,跟奶奶一起剪纸时张光宇才觉得轻松快乐。

上海著名的戏园子“新舞台”离外祖父家不远,张光宇有事没事就往“新舞台”跑,别人看戏,他更喜欢钻到后台看演员画脸谱。一来二去,武生张德禄干脆把他留在“新舞台”画布景。1916年,张光宇拜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张聿光为师,两年后加入丁悚(丁聪之父)主编的《世界画报》,以“钢笔画”和“谐画(漫画)”走向社会。

当时的上海,弄堂里还有乡土气息浓厚的剪纸、年画、京剧、评弹;大街上又是洋气的广告橱窗和美国电影海报。画报是当时主流的市民读物,读者打开画报就像当下人们打开电视一样,张光宇进入《世界画报》正是得其所哉。

虽然没读大学,但张光宇的学习能力超强。家里“书满为患”,从中国民间传统绘画到德国包豪斯学派、墨西哥壁画运动、野兽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乃至摄影、电影、广告……只要有营养,一概来者不拒。张光宇画作题材包罗万象,传统故事、市井生活、时事政治尽收笔下,且细腻流畅,生动传神。

1921年到1934年的13年里,张光宇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英美烟草公司绘图员。但在上海漫画家圈子里,张光宇是当仁不让的“带头大哥”——黄苗子19岁闯荡上海,在张光宇办的刊物发表漫画;叶浅予的第一幅漫画发表在张光宇主编的《三日画报》;廖冰兄自认是“光宇先生的私淑弟子”;华君武称张光宇为自己的“漫画引路人”。丁聪说,比起父亲丁悚,张光宇对他的影响是全面的。丁聪作品署名“小丁”,也来自张光宇对他的昵称。

张光宇的领袖地位来自艺术才华,更来自人格魅力——讲义气,不计较,喜欢成全人,有钱大家花。夫人汤素贞做得一手好菜,家里永远是人来人往的沙龙。张光宇不善言辞,朋友在一起他总是听得多说得少。

他有着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民族自尊心。1930年他的创作中不乏针砭时弊的讽刺性漫画,比如《除蝇图》,配文是“小的拍一记,大的让它飞”,揭露当时政府治理贪腐的真相。

来自东北的“愤怒青年”张仃在张光宇身上找到了自己的理想。1936年,19岁的张仃因抗议国民党政府入狱,出狱后他尝试将《买卖完成了》和《春 劫》两幅漫画配上一篇短文一并寄给张光宇,被采纳发表。后来他到上海看望张光宇,无论年龄资历,张光宇都远在张仃之上,张光宇却打电话约来叶浅予、鲁少 飞、胡考等人,相聚通宵,让张仃感动不已。

日军迫近,张光宇不顾性命发起“漫画抗敌协会”并编辑《抗日画报》,上海沦陷之后携家逃往香港,给《星岛日报》画漫画和插图。

1949年12月,在廖承志、夏衍等人帮助下,张光宇举家迁回北京。他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成了老朋友张仃的部下。他的第一件大事是为张仃主持设计的国徽提供了决定性建议——梁思成建议以“璧”为基本形象,张光宇的建议是“天安门”。那段时间张光宇参与过的设计难以确切统计:十大建筑的装饰设计,舞台美术、展览会设计,邮票设计,《人民画报》和《人民日报》改版,甚至每年节庆的游行队伍设计……在张临春记忆中,人民大会堂仿漆器的搪瓷盘、人民大会堂的屋顶“满天星”,都来自张光宇的创意。

1960年,张光宇参与了动画片《大闹天宫》的人物造型和场景设计,不少基本元素都脱胎于《西游漫记》。《大闹天宫》出来后一片叫好,媒体在报道中只提万氏兄弟和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此万氏兄弟特意致信张光宇,意思说你才是《大闹天宫》创作者中最重要的人物,并为宣传中的疏忽表示歉意。这类事情往往是费劲不小,功劳无形,但张光宇总是来者不拒。

张光宇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但病痛却一天天加重。养病期间张光宇依旧整天练字画画,细线条的工笔画不了了,就画水墨。渐渐地口齿不清了,只能躺在床上闷声不响地看《约翰·克里斯朵夫》。1965年5月4日,张光宇与世长辞。

选自《艺术中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张光宇1945年绘制的彩色连环漫画《西游漫记》。画里是《西游记》原班人马去西天取“真经”,玉皇大帝的天宫里充满贪污贿赂,唐三藏一路遇到的妖魔鬼怪,都是玉皇大帝的皇亲国戚。借西游记故事,揭露物价没谱、特务横行的后方。这套漫画极具战斗性,但张光宇的艺术之心却没有被愤怒捣毁,每张画都精雕细刻。1960年张光宇为《大闹天宫》做人物设计和场景设计,许多元素直接取自《西游漫记》。

——(《南方周末》)

②正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现代主义大师:张光宇艺术展”,策展人之一李大钧表示,“中国不是没有大师,而是我们如何去重视自己的大师,如何给予合适的土壤去培养更多的大师。”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张光宇之所以走上绘画艺术创作之路,是与他少时喜欢跟奶奶一起剪纸并喜欢钻到后台看演员画脸谱分不开的。

B. 张光宇是一个讲义气,喜欢成全人的人,在他的提携下,“愤怒青年”张仃找到了自己的理想。

C. 张光宇为国徽设计提供过决定性建议,他还参与过十大建筑的装饰设计等活动,说明他是一位富有强烈责任感的艺术家。

D. 文章题目是“大师的老师——被遗忘的漫画家张光宇”,说明漫画家张光宇虽然是一些艺术大师的老师,但却早被他们遗忘了。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张光宇18岁时加入了丁悚主编的《世界画报》,画报是当时主流的市民读物,相当于今天的电视,张光宇由此以他的“钢笔画”和“谐画”走向社会。

B. 张光宇画作题材包罗万象,手法细腻流畅,生动传神,这都取决于他从中国民间传统绘画和西方各种绘画流派的作品中汲取营养。

C. 在上海漫画家圈子里,张光宇是当仁不让的“带头大哥”,他在诸多方面影响到黄苗子、叶浅予、廖冰兄、华俊武、丁聪等人,这既凭借的是他的艺术才华,更凭借的是其个人魅力。

D. 晚年的张光宇参与了动画片《大闹天宫》有关的美工设计,其美术设计的基本框架都出自于他抗战胜利后在重庆、成都展出的连环彩绘漫画《西游漫记》。

E. 此篇传记以时间为线索,截取张光宇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经历,展现了一位漫画艺术大师的品格与成就。文章叙述脉络清晰,详略得当,语言自然朴实。

3.被称作“大师的老师”的张光宇从抗战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他身上体现出了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