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飞天归来“交答卷” 昨天,神舟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飞天归来“交答卷”

昨天,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北京航天城航天员公寓公开亮相。“今天,我们向祖国和全国人民交答卷来了。飞赴太空前,我们曾庄严承诺,请祖国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如今,我们实现了承诺。”指令长景海鹏说。这是11月18日返回地球后,两位航天员首次讲述33天太空飞行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据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两名航天员返回北京后进行了3周的隔离恢复。目前,他们身体重力再适应进展顺利,各项生理指标恢复符合预期目标。隔离恢复期间,航天员中心采取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监医保措施。航天员恢复情况表明,这些措施科学有效。隔离恢复期结束后,两名航天员将进行为期1个月的疗养,促进身体全面恢复。

景海鹏:陈冬太棒了没出现一点失误

景海鹏是我国唯一一位三度飞天的航天员。他说,由于工程技术上的不断提高,这次飞行提供了更加舒适完善的工作生活环境。与自己曾执行过的神舟七号、神舟九号飞行任务相比,这是“一次真正享受和体会失重的飞行任务”。

景海鹏说,以前看不到新闻联播和体育节目,吃饭也只是为了保证营养。而这次飞行,不仅能看到各种电视节目,还能享受到各种美食。“一边吃饭,一边听音乐、看电视,让我们的身心状态非常好。”“红烩排骨、香芋蹄筋,什锦蔬菜……”说起为这次太空之行准备的美食,景海鹏如数家珍,“不仅能吃饱、能吃好,还能点菜。”景海鹏说,5天不重样的菜谱,让他想吃什么,就点什么。其中雪菜兔肉就是他的最爱。

他在保证工作之余,专门抽出时间来欣赏和拍摄舷窗外的地球美景。在飞船上升段时,景海鹏看到了太空与地球之间形成的一道漂亮的天地线,“已经四年没有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色了,当时心情很舒服。”景海鹏说。

“陈冬表现太棒了,如果满分100分,我给他硬邦邦的100分。”景海鹏说,陈冬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都运用到天上去,没有出现一点失误。

陈冬:难忘的经历 幸运的旅程

对于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难忘的经历实在太多。第一天太空飘移,第一次种菜、养蚕宝宝,在太空中看祖国壮丽山河……第一次真正的失重感觉,陈冬记忆犹新。“不知道怎么用劲,只要稍微一使劲,就容易过。”他说,刚开始,每走一步都需要找束缚器,后来慢慢适应了失重环境。“我也开始享受失重,还自创了很多姿势,如翻跟头、转圈等。”

陈冬觉得,能和景海鹏组成乘组,非常幸运,一心里很踏实。任务期间,景海鹏在方方面面部非常照顾自己。“从一进船,就告诉我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平时也经常嘱咐我多休息。”让陈冬感动的是,运动时,景海鹏看到他流汗了,总会递上毛巾,甚至会把加热好的水递到他嘴边。工作中,景海鹏又是严格认真的,一次做不好就继续做,直到拿到满意的数据才行。

太空跑步的诀窍:仰起头

33天的太空之旅,航天员参与的在轨试验和实验有38项之多。每一项,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就是其中一项。景海鹏说,第一次,别说跑,走都走不成样。那天晚上,景海鹏对陈冬说:“如果不成功,咱们回去可没法向科研人员交代。”

第二次,景海鹏和陈冬开始相互观察,寻找技巧,慢慢地可以走上几步了,但远远没有达到能跑起来的要求。这让他俩压力更大了。

第三次刚开始,景海鹏还是没办法跑起来。“可以理解,不能原谅。”有些无奈的景海鹏一边走着,一边仰着头对陈冬说。就在这一仰头的瞬间,景海鹏突然感觉到自己能跑起来了。突如其来的感觉,让他明白了通过头部可以调整重心。“速度越大,头需要往后仰的角度越大。”慢慢地,他走了起来,然后加快跑了起来,最终验证成功了。到了后半段,他和陈冬甚至可以双臂展开、抱着头、背着手,变换各种姿势地走或者跑。“第四次,我们完全可以像在地面上使用跑步机一样,非常轻松自如地跑起来。”景海鹏说。

(2016-12-08《北京晚报》有删改)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此次航天飞行对于三度飞天的景海鹏和第一次执行任务的陈冬来说,有着不同的感受:景海鹏觉得是一种享受,陈冬则一直非常紧张。

B. 景海鹏和陈冬在33天的太空之旅中,完成了需要参与的38项在轨试验和实验,连很难的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都顺利攻克了。

C. 陈冬能够把地面上教员所教的东西,没有一点失误地运用到天上,为此景海鹏对他非常满意。

D. 这次太空之旅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不仅可以看新闻联播和体育节目、吃美味的食物,还可以翻跟头、转圈。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从景海鹏、陈冬亮相开始说起,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想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太空生活。

B. 本文的小标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前两个小标题提示读者写作的对象分别是景海鹏与陈冬,最后的小标题概括了二人摸索太空跑步方法的内容。

C. 在太空工作中严格认真,队友之间相互配合,对待实验反复尝试,都是景海鹏与陈冬完成任务的主观原因。

D. 本文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其中对两人练习太空跑步的重点描写,给读者以现场感,增强了新闻的文学性。

E.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这篇报道的刊发距离景海鹏、陈冬公开亮相只有一天,体现了新闻及时迅速的特点。

3.这则报道的第二段属于新闻背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C 2.AD 3.(1)补充说明新闻内容,交代了航天员的恢复状况及我国有效的恢复措施。(2)增强新闻知识性,讲述航天员航天背后的相关内容,。(3)让读者全面了解航天经历,突出航天员的勇敢和奉献精神。(4)深化新闻主题,体现答卷的意义。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上述材料的理解。A项陈东非常紧张无依据;B项原文没有说明全都完成了,“跑台束缚系统技术验证”并非很难,攻克也并不顺利;D项“还可以翻跟头、转圈”不是此次更加舒适环境的表现。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上述材料的分析。A项这篇报道并没有使用“倒金字塔”式的结构。D项文章没有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千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扎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札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巡传》记载,祖邀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跳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乌,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古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凤的别名是鸭鸡。《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鹤。”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

(摘编自《“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1.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至国君的早朝。

B. 古人以鸡鸣励志,后来很多人受祖遨“闻鸡起舞”故事的激励,听到鸡叫就及时奋起,舞剑健身。

C. “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

D. 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形,后来画鸡贴于门上。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鸡人”负责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

B. 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前者会妨碍主人,后者会危害国家。

C. 民间把鸡当辟邪之物可能与舜有关,据载,献给尧的“重明之鸟”双睛在目,勇猛善斗,它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D. 《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守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B. 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对现代的影响就相对小了。

C. 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D. 鸡和凤凰大体类似,鸡三尺则为鹅,而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凤的原型是鸡,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从达尔文开始,进化论一直强调生物界“适者生存”的观念,但是生物对于周围环境的 适应,仍有许多差别。有的只是一般性适应,依然保留了一些可能变化的余地;有的却发展 出某种特别的器官或生理机制,而变成某一个特定生态区域里的最适者。这就是生物上所谓

的“特化现象”。从演化的角度来看,某一个环境下特化的最适者,可能在某一个阶段非常 适应那个环境,但是太适应太特化的结果,也可能走入演化的死胡同

在演化的历史中,人类的演化可以说是一个很独特的例子。人类在四百万年的演化过程 中并没有出现任何“特化”的现象。事实上,至今近一百万年里,人类在体质上面几乎没有 任何重大的改变。在没有生理改变的情况下,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地繁衍后代,并且成功地 移居到世界各地各种不同的环境里,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人类有文化。换句话说,因为文 化,使得人类不必像其他生物一样,必须凭借生理器官的改变而适应环境。因此,人类学家 将文化称为人类的“体外器官”。

另一方面,文化也同样必须服从生物演化的法则。如果人类一直过分依赖某些特定的文 化设施或文化内容,最后也可能造成整个文化的僵化而丧失了演化上的优势。因此,和生物 体一样,文化也必须讲求内容的多样性与发展的多元性,使文化的内容不断更新而保持活力, 这样整个人类的种族才有前途。在这个层次上面,生物演化与文化演进的理念是相通的。

(节选自李亦园《人类的视野》,有删改)

1.解释文中“走入演化的死胡同”的具体含意。

2.人类演化的独特之处是什么?

3.作者对“文化演进”的看法有哪些?

 

查看答案

简答题。

(1)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最后一个锦囊授予了谁?这一妙计是如何实施的?

(2) 《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针对弟弟的破产纠纷采取了哪些措施?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红楼梦》中李纨倡导成立诗社,起名为“海棠诗社”。第一次咏白海棠,宝钗夺 魁;第二次史湘云起社作菊花诗,林黛玉才情倾倒众人。

B. 《边城》中爷爷在听歌的第二天,找到天保,鼓励他继续唱歌,回来后又委婉劝翠翠 要“懂歌中的意思”,表明他为有人向翠翠求爱而高兴。

C. 《茶馆》结尾,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仲义在茶馆互诉不幸,慨叹世道的不平,知道这 个世界容不得他们,含着眼泪撒纸钱来“祭奠”自己。

D. 《狂人日记》中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 既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

E. 《哈姆雷特》中克劳狄斯派哈姆雷特出使英国,想要借机处死他以绝后患,哈姆雷特 察觉后装疯卖傻,克劳狄斯的阴谋未能得逞。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秦观少游亦善为乐府,语工而入律,知乐者谓之作家歌,元丰间盛行于淮楚。“寒鸦千 万点,流水绕孤村”,本 隋 炀 帝 诗 也 少 游 取 以 为 满 庭 芳 词 尤 为 当 时 所 传 苏 子 瞻 于 四学士中最善少游故 他文未尝不极口称善 岂特乐府然尤以气格 为病,故常戏云:“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节选自叶梦得《避暑录话》)

1.用斜线“ / ”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 6 处)

2.文段中的“乐府”指 __,“柳屯田”指__

3.秦少游乐府的特点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