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 同学张华要到外地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珍重啊!”

B. 同学刘欣写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 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 李明的同学张强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D 【解析】试题分析:A项“宦游人”指“为求做官而到处奔走的人”,用在送同学到外地上学的离别情景不恰当;B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指的是诗人结交的都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表现诗人的清高,不是表现读书乐趣;C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岑参形容雪的名句,用在这里显然不恰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根据调查显示,今年的红包大战在参与人群的结构上显现出新的特征:最爱发红包的居然不是一、二线城市,而是三线城市。网络红包在地域上,向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蔓延。

B. 年轻妈妈向柳娟在湖北荆州7.26电梯事故中不幸离世,引起公众对电梯安全的高度关注。发生在各地的多起电梯“吃人事件”,拷问着公共安全。

C.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留学生跨境旅游渐成时尚,却暗藏安全隐患,虽然办理签证的同时也会购买保险,但是这并不能避免不会出现问题。

D. 《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经典的抗战歌曲曾响彻中华大地。激昂的歌声、慷慨的歌词,不仅在唱响着当今的时代主旋律,同样也在述说着昨天的故事。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台北故宫的建筑设计清丽典雅,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覆盖着米黄色墙壁,洁白的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没有想象中的蓬荜生辉

②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③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部缉拿归案。

④在行贿物品中最具“操作性”的就是玉器书画,这些东西对专家而言有可能是无价之宝,对外行人来说就可能不名一文

⑤目前快递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行业,快递服务虽不能说万无一失,但的确为百姓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③⑤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陆游《游山西村》中描写农家祭社祈年习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 ①此诗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受到政敌的迫害,元丰三年被贬黄州。此时,刚刚过去两年。

②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意思是把红梅看作桃花吧,不见桃树上应有的绿叶;把红梅看作杏花吧,它的枝子又是青的。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   )

A. 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秋天的愿望。

B. 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 颔联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她的朴实。

D. 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E. 诗的尾联用自己敬仰前辈诗作,表明梅花高洁,古今同赞。

2.诗人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I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 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 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 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 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 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 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